最容易搞错的偏旁字(一个被多数人写错的偏旁)

阝(右耳旁)部首的认识

一、对“阝”(部首进行辨识.

“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由“邑”变体而来。

邑(yì)

最容易搞错的偏旁字(一个被多数人写错的偏旁)(1)

最容易搞错的偏旁字(一个被多数人写错的偏旁)(2)

甲骨文

最容易搞错的偏旁字(一个被多数人写错的偏旁)(3)

金文

最容易搞错的偏旁字(一个被多数人写错的偏旁)(4)

小篆

解释1.

会意,上面的方形是一座城镇,下面是一个席地而坐的人,表示居住,本义:人们聚居的地方。

解释2.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囗” (wéi),表疆域,下面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本义:国。

古代称侯国为邑 ,邑,国也。——《说文》。

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

古代称侯国为邑 ,邑,国也。——《说文》。

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

我比较喜欢“人们聚居的地方。”,因为这个表述比较宽泛,基本覆盖“阝”(汉字的整体情况。

二、邑部汉字的辨识方案设计

部首“阝”(右耳旁),展示的是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成果。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是:上网查阅汉字典籍,确定部首“邑(阝)”本意。——收集右耳旁的汉字,并查阅每个右耳旁汉字的具体意义。——按“国名”、“地名”和“行政区域级别”进行分类。——按“古地名”和“地名”不同对表示地名的字区分开来。——将“国名”、“地名”和“行政区域级别”中用于姓氏的汉字进行标注。分组展开研究得出研究结论。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侧重点有:一是注意对“国名”、“地名”和“古国名”、“古地名”的区别,收集信息必须准确,注意启动收集信息初期的监控指导;二是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故事与国名、地名和姓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三是注意阶段性交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行,注意把握研究节奏和阶段展示;四是做好研究成果评价。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完成情况说明。

(一)右耳旁汉字收集分类整理情况统计说明。

最容易搞错的偏旁字(一个被多数人写错的偏旁)(5)

表一统计说明:

1. 20个带右耳旁的汉字以字典注明“古国名”为统计标准,古邑名不在统计之列。

2.20个古国名,大都是春秋以前的,占收集右耳旁汉字总数的20%;其中有12个国名为姓,占57%,被大家熟知。

最容易搞错的偏旁字(一个被多数人写错的偏旁)(6)

最容易搞错的偏旁字(一个被多数人写错的偏旁)(7)

表二统计说明:

1.“古地名”是否沿用,以字典明确注明“古地名”和“地名”为标准区分。

2. 用于古地名64个,占收集右耳旁汉字总数的65%;至今沿用的21个,占25&;用于姓氏的23个,占36%。

最容易搞错的偏旁字(一个被多数人写错的偏旁)(8)

表二统计说明:

右耳旁汉字用于行政区14个,占收集右耳旁汉字总数的14%;用于地名3个占21%;用于姓氏3个,占21%。

最容易搞错的偏旁字(一个被多数人写错的偏旁)(9)

总表统计说明:

收集整理的98个右耳旁汉字中,用于国名、地名的84个,占86%,因此部首“邑”与古代分封诸侯国、分封土地密切相关,姓氏与分封的诸侯国名与地名相关;用于行政划分的14个,占14%,与管理分封的诸侯国、土地及人口有关;用于姓氏37个,占比近四成,基本被大家熟知,姓氏作为汉字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强大的生命力是明显的。

总表统计补充说明:

1.98个右耳旁汉字中,“邱”是清朝雍正皇帝为避讳孔子的名“丘”添加的右耳旁,在统计之中。

2.统计误差区间:1-3个。如“鄢”在收集信息时来源不同,可能有重复统计问题。

3.统计问题,还需要得到科学统计技术的帮助。

4.古国名用于地名并沿用的1个(邢),其他考证未果,求助专家。

5.行政区划3个用于地名的均考证未果,请求帮助。

(二)右耳旁汉字研究性课程实施情况说明。

1.参与者:小学3-6年级学生及干部教师。

2.时间:1993年-2010年,2019年3月完成成果整理。

3.右耳旁汉字研究性学习过程的两点说明。

(1)因学生年级不同,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中年级主要区别左右耳旁两个部首的位置和写法不同,明确左耳旁是“山”变形而来,本义是土山;高年级学生因《品德与社会》课程涉及到中国历史问题,明确右耳旁是“邑”上下两个部分变体而来的,本义是国,与古代分封密切相关。

(2)右耳旁汉字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让孩子认识整理多少字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探索的过程,为孩子探索汉字部首开通一个有趣通道。

在我们成人看来不屑一顾的知识,在孩子那里却是了不起的“科学结论”;如果这些结论由成人掰开揉碎了喂给孩子,孩子会觉得索然无味。

研究性学习使孩子与教师处于同等地位,一起利用工具书和网络平台收集整理相同部首的字,不断探索,勇于发现,同伴交流,得出结论,这对儿童个体而言,不亚于一项科学发现。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将字典里右耳旁的汉字按部首的表意功能进行分类整理,讨论制定标准并进行科学分析。孩子带着问题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在感受汉字魅力的同时,生命的活力得到精彩绽放,他们的整体性思维、结构性思维、逻辑性思维甚至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如果不先一步或在更广阔的领域有所造诣,权威一旦丧失,很难赢得更多孩子的尊重,丢掉教师的专业地位,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对右耳旁汉字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几点建议。

(1)学科整合。

将汉字部首的研究与熟悉地形图(如:左耳旁)、行政图(如:右耳旁)相结合,沟通汉字与地图的联系,提高空间结构思维能力;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旅行课程成果在地图上逐一标注,加深对历史和地理知识的印象;与数学结合,绘制成古国兴衰迁徙图表,将古代史变得鲜活起来;与语文阅读结合起来,学汉字,读历时,写导游词,学以致用,提高学习的价值。

(2)空间延伸。

在家,和爸爸一起研究地图,和妈妈交流历史故事,和爷爷追寻家族家训的渊源,和奶奶讨教民间传说;在校,与同伴交流收获,向教师讨教学习疑难;在社区,探究山川河流的走向,找寻历史文化遗存……

(三)教师对右耳旁汉字研究难点的指导。

1.对“邑”本义的解读。

解释(1)—— 国。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囗” (wéi),表疆域,下面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本义:国。

《说文》:古代称诸侯国为邑 ,邑,国也。

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解释(2)——人聚居地。

会意,上面的方形是一座城镇,下面是一个席地而坐的人,表示居住,本义:人聚居的地方。

许慎《说文》

2.对行政区划难点汉字的解读。

我比较喜欢“人们聚居的地方。”这个说法,这个表述比较宽泛,基本覆盖“阝”(汉字的整体情况。

先看“囗(wéi)”,囗(wéi)的范围大小决定部分右耳旁汉字的行政级别:如果“囗(wéi)”是疆域,就是“邦”(国),邻邦就是邻国, (“邦”以“民”为本,一个“邑”一下有了深意); “囗(wéi)”是省市级行政区,就是“郡”及县(周与秦关于郡与县的差异)(秦36郡,与现在省级行政区34个的数量大体相当);郡县下面是,“鄉(乡)”;乡下还有“邨(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多么开阔的远景。)。因此,“囗(wéi)”范围的大小决定人口聚居的多少和行政级别的高低。同为国,也有夏商周与诸侯国大小的差异。

再看下面,席地而坐的“人”表示居住、表示人口都可以,主要由居住者的身份和从事的工作确定。

帝王及其宗庙所在的城邑是“都”,都城,首都;被水环绕的都邑是邕(yōng),(也有解“被水围困的都城。”);战国时诸侯获朝见皇帝时在京城的住所是“邸”(类似于驻京办事处,用古语表述就是:四川…….蜀邸)。 城圈外围的大城是郛(fú),也作“郭”,郛郭既外城;大城外百里以内的地区称“郊”,郊区、郊外;比郊区还远的地方是“鄉邨”。比“鄉邨”还远的地方是“ 郵(邮)(yóu)”,从垂从邑, 垂,边郵, 《说文》境上行書舍。传递文书的驿站,现在的邮局。不同时期居住在都市、郊区和乡村生活方式不同。我国50-60年代,居住在都市人主要从事工商业和手工业;郊区为半工半农;乡村主要是农林牧渔业。

以上这些汉字,与“邑”本义密不可分。

四、右耳旁视频课文本材料。

“阝”(右)部首的认识

上节课讲的“阝”(左),是由“阜”变形而开的,本义是土山。

今天讲“”(右),两个部首位置不同,竖的写法不同(左耳旁是垂露竖,右耳旁是悬针竖),表意也不同。

“阝”(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先写几个字猜猜看。

邓 郑 邢 邹 那(nuó)

这都是大家熟悉的姓,在古代,都是国名。

国名

邓:在河南邓县。

郑:周诸侯国,在河南新郑。

邢:在河北邢台。

邹(zōu):周诸侯国,山东邹县。

那(nuó):读(nuó),古国名,在云贵川西部。

以上5个汉字既是国名,又是姓氏。

地名

邯(hán):邯郸,战国时赵国首都,在河北。

郸(dān):郸城,河南省郸城。

(hǎo):1.古地名,今陕西省户县和周至县。2. 姓。

(bù):古汉地名。部,天水狄部。―《说文》,在甘肃。

(láng):1.古邑名。今山东金乡县境。2.姓。

以上5个汉字总结:

邯郸的战国时期赵国都城;

是古地名,今陕西户县;

“在甘肃天水,《说文》——“天水狄部”汉朝地名;

郎是古诸侯国名。

郝和郎又是姓。

部首本意的认识:

“阝”(右)这个部首到底是个什么字呢?:“邑”。

先看甲骨文的样子。甲骨文:上面的“囗” (wéi),表疆域,下面席地跪坐的人,表人口,合起来为邑。《说文》:古代称诸侯国为邑 ,邑,国也。

总结:(对于“阝”(右)这个部首字),我收集近100个字,用作国名的20多个、地名的60多个,合占86%。

地名沿用至今约占1/4,说几个耳熟能详的:河北的“邯郸”、“邢台”;山东的“郓城”,湖南的“郴州”(排球): 江苏的邗(hán)江;河南的郏(jiá)县;四川的郫(pí )县等等。

还有14%字,我再写几个,大家看看:

邨(村) 鄉(乡) 郡;

都 郭 郊 郵 邮。督邮

总结:这些字都与行政区划有关。

最后写一个字:“邦”,就是部首“邑”的本意。 “阝”由“邑”变体而来,将皇权和政权最重要的两大资源——土地和人口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汉字部首的魅力。“阝”在“竖”的写法上,是又长又尖的悬针竖,像人右手紧握的宝剑,带有父系社会的特征。

五、右耳旁汉字整理的相关材料。

(一)国名:20个古国名,大都是春秋以前的。其中,9个同时用于地名,有11个同时用于姓。

1.河南:9个,

其中同时用于地名5个, 姓氏6个

邶(bèi ):

古国名。周武王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此,约相当于今河南省淇县以北,汤阴县东南一带地方。

鄝(liǎo):

春秋时国名,a.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境;b.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境。

邘():

1. 中国西周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2. 姓。

郕(chéng):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范县一带。2. 古邑名,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3. 姓。以国名郕为姓。

(yān):

1.周国名。春秋时为郑所灭,改名鄢陵,在今河南省。

2.古邑名,春秋楚别都,汉惠帝时改为宜城,在今湖北省宜城县。

3. 春秋莒邑。又名鄢陵、安陵,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境 4.姓。

邓:1. 古国名,邓,曼姓之国。今属 南阳。在今河南省邓县。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从邑。 2. 古地名 ,春秋蔡地,后属楚。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3. 姓。

郑: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人买履(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2. 姓。

郐(kuài):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北。 2. 姓。

郕(chéng):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范县一带。2. 古邑名,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3. 姓。

2.山东:5个

其中同时用于地名1个, 姓氏2个

邾(zhū):

古国名,在中国今山东省邹县。

邿(shī):

古国名,中国春秋时属鲁,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东南。

鄣(zhāng ):

1.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2. 古郡名。秦置。汉为故鄣,属丹阳郡。今浙江省长兴县西南有故鄣城。

鄅(yǔ):

1. 中国春秋时国名,故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 2. 姓。

邹(zōu):1.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2. 姓。

3.山西:1个

郇(xún):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 2. 姓。

4.北京:1

其中同时用于地名1个。

(yǎn):

1.古国名,中国周代燕国自称为“郾”。2.古县名。古郾子国地,战国属魏,秦置郾县。故城在今河南省郾城县南。

为什么周代燕国自称为“郾”?

燕国八百余年(公元前11世纪中叶-公元前222年)的历史文化。

“民族学上的‘自称’和‘他称”一说,在解释该问题时,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理论。”著者正是依据这一理论方法指出:“在出土的周代金文里,燕国之‘燕’均自名作‘匽’或‘郾’(自称),而后世文献(他国文献)则通作‘燕’(他称)。……由此可见,‘燕国’本来应当自称‘匽国’或‘郾国’,大概到了秦汉之际才改称‘燕国’(他称)。”

——选自彭华教授的新书《燕国八百年》

5.江苏:2个

其中同时用于地名2个, 姓氏2个

邳(pī ):

(1) 古国名 ,邳, 奚仲之后,汤左相 仲虺所封,国在 鲁薛县。——《说文

(2) 古州名。北周置。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3) 姓

郧(yún):

1. 古国名,在今中国湖北省安陆县。2. 古地名,在今中国江苏省如臬县。3. 姓。

6.河北:1个

其中同时用于地名1个, 姓氏1个

邢:

1.古国名,公元前11世纪周公之子所封的诸侯国,在今河北省邢台。2.地名邢台。2.姓 。

7.云贵川西部:1个

其中同时用于姓氏1个

那(nuó):

1.古国名,《说文》:“西夷国。”我国西南(今云贵川西部)。2.姓,那(Nuó)姓,源于春秋时期,以地名为姓。

那(na)

那(Nā)姓和那(Nuó)姓,是两个不同的姓氏。那(Nā)姓,是满族宗族在辽东满族氏族中为八大姓氏中的第七个姓氏,出自于音移的多音节满族姓氏纳拉氏(那拉氏)。纳拉氏是以其历史上氏族的居住地纳拉河流域,以河名冠用姓氏的。纳拉氏虽为满洲著姓,但在明代氏族却散居在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史料对纳拉这一姓氏的记载为"虽为一姓,各自为族"。这样,史料的记载就证实了明代纳拉氏姓的女真人,并非同一宗族。那(Nuó)姓,源于春秋时期,以地名为姓。

(二)地名

用于古地名64个,至今沿用的21个,用于姓氏的占36%;

1.河南:13个,沿用2个,姓氏3个

邙(máng):

古邑名,也作“亡”、“芒”。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

邟(kàng ):

〔~乡〕中国汉代地名,在今河南省汝州市。

邲(bì):

古地名,在今河南省荥阳以北。

鄗(hào):

〔~县〕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北省柏乡县北。

郔(yán):

古地名(a.中国春秋时郑地,在今河南省郑州市南。b.中国春秋时楚地,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境)。

郖(dòu ):

古渡口名,在今中国河南省灵宝县。

郂(gāi):

1.古乡名。陳畱鄉。陳畱郡、二志同。今河南開封府東至歸德府西皆是其境。陳畱郡屬有陳畱縣。此不云陳畱縣鄉、但云陳畱鄉。則是舉郡名不箸某縣也。曷爲不箸。有未審也。郖下曰弘農縣。鄏下曰河南縣。是舉郡縣同名之例。从邑。亥聲。古哀切。一部。

郋(xí):

汉代汝南郡召陵县的一里名 。中国汉代汝南郡召陵县所辖里名。在今河南,古称中原、豫州、中州,简称“豫”,因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

郸(dān):

〔郸城〕地名,在中国河南省。

郏(jiá):

〔~县〕地名,在中国河南省

 1. 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辅。~辇。京~。

 2. 门限,门槛。

郦(lì ):

1.古地名。南陽縣,今河南省。2.姓 。

邬:

古地名(a.在今中国河南省偃师县;b.在今中国山西省介休县)。 姓。

郗(xī ):

1. 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南省沁阳县。 2. 姓。

2.山东:

13个,沿用的3个,姓氏5个。

邴(bǐng):古地名,在中国今山东省费县。

邪( xié):古地名,本义:琅邪郡。

邞(fū):古县名,在今中国山东胶州市西南和诸城市东。

郠(gěng): 古邑名,中国春秋时莒地,后属鲁,故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境。

郈(hòu):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东平县。

郓(yùn):郓城,在中国山东省。

鄄(Juàn):鄄城,在中国山东省。

郯(tán): 郯城,在中国山东省。

鄢(yān):1.春秋莒邑。又名鄢陵、安陵,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境。2.姓。

郎:。1.本义:古邑名。在今山东金乡县境。2.姓。

郜(gào): 1. 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成武县东南。2. 姓。

邴(bǐng):1. 古地名,在中国今山东省费县。2. 姓。

郱(píng ): 1. 古邑名,中国春秋时纪地,后属齐,在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2. 姓。

3.四川

4个,沿用4。

邛(qióng):(邛崃)a.地名,在中国四川省;b.山名,在中国四川省。

郫(pí ):〔~郫县〕地名,在中国四川省。

䢺(chū ):〔~江〕地名。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境。

邡(fāng):〔什~〕地名,在中国四川省。

4. 山西:

5个,姓氏2个

邼(kuāng):古乡名,在今中国山西省闻喜县境。

郀(kū):古地名,在今中国山西省临猗县。

郘(lǚ):古邑名。在今中国山西省霍州市南。春秋时属晋,为吕甥封邑。亦作“吕”。

邵(shào):1. 古地名,在今中国山西省垣曲县。2. 姓。

郄( xì):1.同郤,,古地名 ,郤,地名,晋大夫 叔虎邑。2.姓。

5. 陕西:

6个,沿用2个,姓氏4个

邠(bīn):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

郃(hé):〔~阳〕地名,在中国陕西省。现作“合阳”。

邰: 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武功县西南。 姓。

郝: 1. 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户县和周至县。2. 姓。

邽(guī):1. 〔下~〕地名,在中国陕西省渭南县。 2. 姓。

郁( yù):1.古地名,汉置县,在今陕西省陇县西。2.姓 。

6.河北:

4个,沿用3个,姓氏2个

郣(bó):〔~海〕中国汉代郡名。亦作“渤海”。

邯(hán):〔~郸〕地名,在中国河北省。

邢(Xíng):邢台,河北省地级市。位于河北南部,太行山麓。 2.姓

邺(yè): 1. 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北省临漳县西。 2. 姓。

7.湖北:

3个,姓氏1个

邔(qǐ):古县名,在今中国湖北省宜城县。

郢(yǐng):古代中国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

鄂(è):1.古地名,湖北武昌府武昌縣西南二里故鄂城是也,江夏縣。2. 姓。

8.湖南:

1个,沿用1个。

郴(chēn ):〔~州〕地名,在中国湖南省。

9.甘肃:

2个,姓氏1个。

部(bù):古汉地名。约在今甘肃省天水、清水、秦安、两当、礼县、徽县一带)

部,天水狄部。――《说文》

郅(zhì): (1) 郁郅,古县名,北地郁致县, 在今甘肃省庆阳县境。(2) 姓。

10.浙江:

1个,姓氏1个。

鄞(yín ):1. 〔~县〕地名,在中国浙江省。2. 姓。

11.安徽:

2个,姓氏2个。

郪(qī ):

1. 古地名,在今中国安徽省界首市东北茨河南岸。2. 中国汉代县名,故址在今四川省三台县郪口。3. 姓。

邝(kuàng):

1.出廬江縣,今安徽省。2.姓也。

12.江苏:

1个,沿用1个。

邗(hán):〔~江〕地名,在中国江苏省。 水名,即邗沟,又名邗江、邗溟沟。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江淮间开凿的一条古运河名。

邗江区,是江苏省扬州市下辖区。

13.未考证出具体位置:

7个,姓氏1个。

邒(tíng): 1.古乡名。 2. 古亭名。

邚(rú):1. 古地名。2. 古国明

邤(xīn):1. 邻。2. 古地名。

邭(jù):1.古地名。

邷(wǎ): 1. 古地名。2. 抓:“抛弹子,~麽儿。”

郆(jí): 1.古地名。

邖(shān): 1. 古地名。2. 姓。

14.隶属多地:

2个,姓氏2个

邱:

地名用字 1.邱,地名。——《说文》2. 同“丘” 。孔子名丘,因避讳, 清雍正三年上谕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并加“阝”旁为“邱”3. 姓

宋衷曰:懿王自鎬徙都犬丘。一曰廢丘。今槐裏是也【史周本紀索隱。】

Yān

(1) 古邑名。

(2) 春秋楚别都,汉惠帝时改为宜城,在今湖北省宜城县

(3) 春秋莒邑。又名鄢陵、安陵,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境

(4) 周国名。春秋时为郑所灭,改名鄢陵,在今河南省。(5) 姓。

(三)古代的行政区划

1.古代的行政区划分等级

五级行政等级中,4个是右耳旁字,1个(邨)也为地名。

邦:邦,国也。形声,从邑,丰声。古文从之、从田,会意。与封字从之、从土同意。本义: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

郡: 形声。从邑,君声。本义:古代的行政区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县。秦分天下为三十六~。

鄉(郷): 1.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2. 假借为行政区域名,同“乡”,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3.中国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属县或县以下的行政区。

邨:1. 形声。从邑,屯声。本义:村庄。2. 邨,地名。

2.古代行政区域的称谓。

7个右耳旁汉字,古地名1个,3个也为姓氏。

都: 1.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从邑者聲。周禮:距國五百里爲都。2.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3. 姓。

与都城有关的两个字

邕(yōng):

会意。从川,从邑。水流(川)围困城邑。本义:四方被水环绕的都邑。

邸(dǐ):

1.本义:战国时诸侯或朝见皇帝时在京城的住所。泛指官员办事或居住的处所。

2.姓氏。

郭:1.形声。从邑,从“邑”,表示与城郭有关。本义: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

2. 同本义。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郭,外城也。引申城外为之郭。

3.姓。

郊:1. 形声。从邑,交声。从“邑”,表示与城郭、行政区域有关。本义:上古时代国都外百里以内的地区称“郊”。2. 郊区。郊,距国百里为郊。——《说文》。按,周时距离国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远郊。

郵邮:

1. “郵”、“邮”原本两个字:

“郵”会意,从邑从垂。垂,边郵;邑,城邑。郵,境上行書舍。——说文

“邮”,形声字,从邑,由声。本义:古地名。邮,左冯翊高陵,从邑,由声。——《说文》。按,邮亭,邮乡,在今陕西西安府高陵县。

2. 传递文书的驿站,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今为邮局。

3.周代地方组织户口单位

五个户口单位中有3个右耳旁汉字,1个(酂)也为地名。

从小到大排列:邻-(里)-酂-鄙-(遂)

邻(lín):

(1) (形声。从邑,粦( lìn)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邻)

(2) 周朝地方基层组织的户口单位。邻,五家为邻。——《说文》。

(3) 又如:邻伍(古制一邻有五家,五家为伍,故称邻伍);邻里

(4) 相连接的家户。邻居;邻国 。

酂(cuó): [~陽][~城]地名,都在河南省永城。

酂(zàn):

1. 古地名,在今湖北省老河口一帶。

2. 周代地方組織單位之一,一百家為酇。

鄙(bǐ):

1. 形声。从邑,啚(bǐ)声。本义: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中国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

2.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zàn),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suì)。——《周礼·遂人》。百家爲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