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河里的鲢鳙从哪里来的(千岛湖的智慧)

据新华社消息,近日浙江千岛湖迎来了久违的丰收时刻,专业捕捞队驾驶多条渔船实施围捕,单网产量超过了12万斤。看到出鱼场面,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湖里的鱼真多”!

野河里的鲢鳙从哪里来的(千岛湖的智慧)(1)

千岛湖的鱼类资源远不止于此,单网最高纪录曾达到71万斤,堪称“超级红网”,但和总储量相比还是九牛一毛。据最新调查,千岛湖的鱼种多达114种,渔业资源蕴藏量达15万吨,以鲢鳙、密鲴、鲫、鲤为主,亦不乏鳜鱼、鳡鱼、黑鱼等凶猛鱼种,鱼群营养结构完善。

新安江上的“鱼库”:千岛湖为何有这么多鱼?

千岛湖原称新安江水库,是新安江源流在建坝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1959年,新安江电站正式封孔蓄水,1960年水库建成,正常水位下水面为580平方公里,蓄水量高达178亿m³。

野河里的鲢鳙从哪里来的(千岛湖的智慧)(2)

千岛湖能成为新安江上的“鱼库”,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湖区自然环境优越,水质优良,适宜鱼类的生长。

千岛湖是在群山环抱中形成的峡谷型水库,因而岸线曲折蜿蜒,总长度超过900km。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大小岛屿1078个,创造了丰富的生态多样性。从地势上看,湖区自西向东倾斜,大坝附近为深水区,超过100多米,全湖平均水深也有30.44米,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栖息空间,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野河里的鲢鳙从哪里来的(千岛湖的智慧)(3)

“好水养好鱼”,丰富的鱼产离不开千岛湖的一湖秀水。千岛湖被誉为中国水质最好的水库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根据水质监测结果,除西北库湾外,湖区大部分水面都能达到III类标准,全湖平均水质符合II类标准,潼官峡大坝前断面可达I类标准,在国内属于优良水体。

野河里的鲢鳙从哪里来的(千岛湖的智慧)(4)

其次,人为投放鱼种也是鱼多的重要原因。据资料记载,新安江水库在1959年就出现了养鱼活动,1960年当地放养的青草鲢鳙等鱼种共计210万尾。早期的跟踪监测显示,鲢鳙的生长状况尤其出众,鲢鱼每年平均增重5斤,鳙鱼每年增重7斤,生长效益显著。

在60~70年代,渔业管理者就认识到了鲢鳙的重要性。根据国内大型水库的放流经验,每亩水面放养50尾鱼,库区每年需投放3000万尾鱼种,鳙占40%~60%,鲢占60%~40%。经过多年的积累,千岛湖的放流总量已达7.22亿尾,近年来每年放流鲢鳙1000万尾,重约200万斤。

野河里的鲢鳙从哪里来的(千岛湖的智慧)(5)

为充分利用水资源,千岛湖渔民还曾发展过大规模的网箱养殖,从外地引入了诸多新鱼种,比如:匙吻鲟、银鱼、鳗鱼等等。在多种经营模式的影响下,千岛湖的鱼种不断丰富,储量逐年增多,鲢鳙成群也就成了自然现象。

千岛湖的智慧:独创“联合捕鱼法”

每年千岛湖的巨网捕鱼都会吸引外界的关注,各地游客慕名前来观看,出鱼现场令人心潮澎湃。但捕鱼的过程并不容易,如何把千岛湖里的鱼捕上来,曾是困扰捕捞队的一大难题。

这只是因为千岛湖的水面达86万亩,库汊、库湾不计其数,复杂的地理、地貌导致鱼群分散,行踪隐蔽,给探鱼、捕鱼带来了巨大困难。

野河里的鲢鳙从哪里来的(千岛湖的智慧)(6)

上世纪60年代初,千岛湖的鲢鳙储量就已经相当可观,但由于捕捞方法落后,产量并不理想。1962年之前,鲢鳙的总产量只有1万斤,渔获占比还不到2%。湖里有鱼却捕不上来,这是对当时渔场工作的真实写照。

为解决这一难题,1962年浙江省淡水研究所和当地渔场共同调研,经过两年的摸索,终于在全国首创了“拦、赶、刺、张”的联合捕鱼法,1978年该技术还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奖。

野河里的鲢鳙从哪里来的(千岛湖的智慧)(7)

千岛湖早期渔船数量及吨位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掌握鲢鳙的活动规律。据观察,千岛湖的鲢鳙一般栖息在1~15m的水层,成鱼平时活动分散,独自觅食,只能通过眼观、耳听等手段判断其活动状态。但在每年的4~6月份,成鱼进入繁殖期后便一反常态,每逢上游涨水,鱼群就开始大规模聚集洄游,在上游形成产卵群体,为捕捞创造了绝佳时机。

野河里的鲢鳙从哪里来的(千岛湖的智慧)(8)

千岛湖上游库湾:西北库湾

除了繁殖洄游外,鲢鳙还存在明显的索饵洄游规律。每年7~8月是鲢鳙的索饵期,此时的水温达到年内最高,浮游生物丰富,产卵后的亲鱼急需大量摄食以补充营养。在这两个月内,鲢鳙进食异常活跃,在表层和浅水层均有分布,此时捕鱼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野河里的鲢鳙从哪里来的(千岛湖的智慧)(9)

最困难的捕鱼时期是12月至次年3月,此时水温低,鲢鳙进入深水区域越冬,活动不强烈,捕捞难度最大,产量也最低。

因此,联合捕鱼法围绕着鲢鳙的繁殖、索饵洄游两个关键期展开。渔场一般事先侦查几片水域并选择最有把握的作为作业渔场,然后捕鱼队长向各班组长下达任务,明确放网时间和放网位置。

野河里的鲢鳙从哪里来的(千岛湖的智慧)(10)

正式捕鱼的第一步是放置数千米的拦网,目的是阻断鲢鳙的逃逸通道。为做到“密不透风”,网具一般放置在库底平坦的水域。第二步是赶鱼,主要通过三层次网、单层次网配合拦网来完成,鱼群被驱赶至目标水域,拦网越收越紧,迫使鱼群进入张网。

张网就是最后起水的大网,网口成八字形,宽40m左右。当鱼群到来时,八字网口拉开以便鱼群涌进,接着再把网口封死,完成出鱼。

野河里的鲢鳙从哪里来的(千岛湖的智慧)(11)

值得一提的是,“拦、赶、刺、张”的方法最初是针对鲢鳙而设计的,而在此基础上适当改进,就能解决其他鱼类的捕捞问题,比如鲤鱼、鲫鱼、鱤鱼等等。从实际作用上看,联合渔法也起到了控制鱼种比例、调整鱼种结构的效果。

鲢鳙放养60年,为何能净水?

一提到千岛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鲢鳙,但千岛湖中起初并不是鲢鳙占优,而是乌鳢占优。据统计,在1960~61961年间,乌鳢曾占渔获量的60%以上,捕捞量高达75吨。但随着水库大量蓄水,乌鳢的繁殖条件遭到破坏,自然群体逐渐衰落。

野河里的鲢鳙从哪里来的(千岛湖的智慧)(12)

从70年代开始,人工放流的鱼种增多,鳡鱼、翘嘴鲌、鳜鱼也跟着兴起,种群不断扩大。以鳡鱼为例,此鱼俗称“水老虎”,是千岛湖中对鲢鳙危害最大的凶猛鱼种。

野河里的鲢鳙从哪里来的(千岛湖的智慧)(13)

1998~1999年,千岛湖连续两年出现蓝藻水华,在国内引发高度关注。事实上,此次水华事件和鳡鱼的自然种群过大不无关系。根据下行作用原理,鳡鱼大量捕食鲢鳙幼鱼,导致鲢鳙数量减少,浮游生物因得不到控制而过度繁殖,藻类容易出现异常增殖现象,不利于蓝藻的防控。

野河里的鲢鳙从哪里来的(千岛湖的智慧)(14)

蓝藻的失控使人们意识到了水质的重要性,鲢鳙作为“净水鱼”受到了保护。为调控生态,库区渔民曾多次围捕鳡鱼,所采用的渔法就包括联合渔法。据渔工反映,捕捞队曾一次性捕到1550kg的鳡鱼,90年代末的捕捞量达9000多尾,总重量超过92吨,有效控制了鳡鱼种群。

自2000年以来,鲢鳙已成为千岛湖最主要的经济鱼种,“保水渔业”的概念也在全国推广试行,为湖库的水质提升交出了一张经典答卷。

总结

千岛湖的鲢鳙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生态保水模式堪称典范。鲢鳙生长速度快,可滤食有害藻类,提高水体透明度,定期捕捞又能降低氮磷水平,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

千岛湖渔场首创的联合捕鱼法是技术与智慧的结晶,既可捕捞鲢鳙,又能控制凶猛鱼类的数量,合理使用渔法对于改善鱼种结构、稳定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对构建生态链亦有启示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