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第七意识(什么是意识七)

上一节我所讲到的意识(conscious)其实是一种“全意识”,即通过人的全部感官(五官)接触后所获得的感悟。

什么是第七意识(什么是意识七)(1)

其中,“con”就是对“sci”(知道)的全部(-眼耳鼻舌身),但是,这里却不包括“心”。

也就是说,西方人认为,consciouse是一个与大脑相关的集中反应,与心无关……

什么是第七意识(什么是意识七)(2)

于是,西方人的理解中便出现了“subconscious---潜意识”这个词,它是将全都意识转化为脑意识(潜意识),以此来代替用脑所思考的问题。

与此同时,西方人又用“preconscious”(前意识)来代表心意识(显意识),以此来代替用心所想到的问题。

什么是第七意识(什么是意识七)(3)

由此可见,我们对意识的理解还不能固执于意识本身,而是要以动态的思维去看透意识的“双关性”。

为此,我将意识之下的“知行合一”进行对比分析:

什么是第七意识(什么是意识七)(4)

今天的中国人都很崇尚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但是,要分析“知行合一”的意识基础,就必须先了解他关于“心外无物”的思想。其中,他所指的物为“意之所在便是物”!

什么是第七意识(什么是意识七)(5)

“意之所在便是物”,即,如果意在于上天,则上天就是一物,意在于猪狗,猪狗就是一物。

所以,王阳明心学中的“物”,就是“意之所在”,翻译成白话就是“人意识的对象”。

什么是第七意识(什么是意识七)(6)

此处的意识就不是“脑意识”(潜意识)意识,而是“心意识”(显意识)。

我们都知道“阳明格竹”的故事吧?意思是说,由于王阳明当时很欣赏朱熹的“格物致知”,于是,就开始格竹了,在经历过七天七夜的研究之后,王守仁除了大病一场,什么都没有得到。

什么是第七意识(什么是意识七)(7)

后来王守仁从自己这次失败的格物过程中得出结论,他认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中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的事物,认识的方法是外在的观察,认识的目的是增进知识,并因此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学说,以及后来的“知行合一”。

什么是第七意识(什么是意识七)(8)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是王阳明犯了一个典型的“张冠李戴式的错误”。即,朱熹讲的“格物致知”是要用脑去思考的,而不是用心去思想的……

由于王阳明此刻用“显意识”聚焦在什么对象上,那一对象就是物。如果理解了他的“心外无物”的含义,我们就可以明白他的“南山花树”的思想基础了。

什么是第七意识(什么是意识七)(9)

但从朱熹采用的“潜意识”的角度去理解,“脑外有物”却有他更加科学思考的一面,只不过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命运罢了……!

所以,如何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中的“行”,其实只是一个“意中行”,完全不是什么实际行动,更不是什么理论联系实际的意思,而是“意之所在便是行”,只是“心意相随”罢了!

……

(未完待续,七)

什么是第七意识(什么是意识七)(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