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变谬误的事例(谬误谬误真理)

真理变谬误的事例(谬误谬误真理)(1)

我们知道,一首律诗的美与好一般看它的韵律与对仗好不好,有没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一般好的作品它的韵律都非常完美、格律平仄无瑕疵;对仗工稳有个性。内容上情感抒发饱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淋漓尽致……一般在格律上有拗字拗句、对仗上亦不是那么工稳的诗自然称不上好诗好律……昨天浏览头条网页,不经意间涮到网名号张小笨诗文原创转载当代诗词大师孟依依的一首七律诗,吹嘘说什么好句自当成样板,台下更是一片叫好声……那么究竟是不是好句好诗?是成了好的样板还是差的样板?还是本身就很平平?让我们一起来把玩把玩:

七律.自述(平水韵.十一真.当代.孟依依)

十生积善始为人,再向红尘转一轮。

燕雀扶风强折桂,牡丹惊梦错伤春。

难臻无欲无求境,况是多愁多病身。

珍重芳心不轻吐,何曾尺素付鱼鳞。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平仄格式:

因为她这首诗自称是七律,所以我们就暂且按七律诗来评判:首句第二字“生”平声,韵脚为“人”押十一真平韵,故而我们可以据此判定该诗为平起首句入韵的一首七言律诗,而七言律诗平起首句入韵的标准模式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该诗的平仄实际情况是:

平,仄

仄,平

仄,仄

真理变谬误的事例(谬误谬误真理)(2)

从以上平仄情况可以看出:

该诗的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为:平仄,这种句式按现行的拗救理论来说因七言诗第五字“不”拗了,第六字“轻”对“不”进行了拗救而常被人称为五拗六救(五言为三拗四救)之“鲤鱼翻波句”。就因为是“鲤鱼翻波”从而把这种句式认定为准律句,不视为出律。事实上按照格律平仄两两交替及替、对、粘连的原则来看:

1、它与颈联的对句明显失粘

2、与联内的对句则又明显失对

3、出现“两仄夹一平”俗称“弧平”这种情况,犯了律诗之大忌。

其次让我们再看看这首诗的对仗情况:

颌联:

燕雀扶风强折桂,牡丹惊梦错伤春。

其中“燕雀”对“牡丹”,一个是联合词组,一个是偏正词组,联合对偏正能对得上吗?对仗可谓非常的勉强!

真理变谬误的事例(谬误谬误真理)(3)

综上所述,“拗救”理论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 另一个伪命题=真理”的歪理邪说!众所周知,关于拗救的一些学说,可考的基本都在清代,再往前推基本上没有谁论证过,所以根本上缺少历史、系统的理论支撑。

自古有言:一件事情上错一不能错二,然而“拗救”却在同一件事情上犯了两次相同的错误,本来就已是错上加错,何言错误就成了真理呢?由此可知:拗救理论根本就是一个奇谈怪论,后人为了给唐诗找注脚,生硬地将不合律的七言强说成七律,掰扯出什么拗救,硬生生的生造一个名词“鲤鱼翻波”!谁的字典里有它都将是不可饶恕的错,今人还写这样的不合律的诗,然后借所谓的“拗救”理论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谬之深矣!其荒谬之处就在于对格律平仄两两交替及替、对、粘连理论的一个荒谬的颠覆,如果拗救成立,那么格律平仄的根基就会被无限动摇!只能使律诗律将不律!当然你今天可以整出个什么“鲤鱼翻波”,明天说不定就会有人整出个什么“枯树盘根”,“老鸟破巢”!哈哈哈哈!我知道,那种句式常常被人奉为“三拗四救(五言)、五拗六救(七言)之鲤鱼翻波句式”在头条上炫酷,这种所谓的“鲤鱼翻波”句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它与格律平仄两两交替及替、对、粘连原则显然根本对立,我反对并鄙视后人这么写律诗!

假如谬误重复一遍就成了真理,那么谁还愿意去恪守真理呢?不唯名人,不唯书,只唯实,不泥古才是我辈为诗为文的最佳态度!

真理变谬误的事例(谬误谬误真理)(4)

针对这首诗的缺点,我认为要使之变成标准的七言律诗其实并不难(当然这其中得看诗者的诗词素养,没有一定的内功恐怕比登天都难!)只要稍加改动便可大功告成:

七律.自述(平水韵.十一真.当代.踏浪潇湘)

穷生乞善始为人,再向红尘转一轮。

燕雀扶风轻剪柳,梅荷陨梦错伤春。

难臻无欲周观境,况是多愁瘦病身。

似玉芳心安可吐,谁堪尺素付鱼鳞?

真理变谬误的事例(谬误谬误真理)(5)

我是踏浪潇湘,文中观点是否正确期待你的深度辩论与探讨交流,反对本本主义,弘扬民族文化!欢迎文明切磋,鄙视粗痞流俗恶意中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