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及成因(春秋战国时期齐系文字及其的特点)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齐被田齐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疆域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国都临淄。

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也体现在语言、文字领域。齐系文字是齐国使用的文字,不过也不仅仅是齐国使用,也有鲁、邾、滕、薛、莒、杞、纪、祝、倪、任等国一同使用并一同完善的文字,随着诸侯混战,最后只剩下齐国,所以后世才称为齐系文字。齐文字在其内部区域也有风格特点的差异。与其他各系文字一样,齐系文字也是从西周金文演变而来。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及成因(春秋战国时期齐系文字及其的特点)(1)

一般说来,齐系文字在不同时期文字特征也有变化,春秋前期为形体方整,结体舒朗。后期形体稍长,笔画比较纤细,其体式自由灵活,丰富多彩,呈现出一种颇具东方特色的风格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及成因(春秋战国时期齐系文字及其的特点)(2)

齐系文字还有多种不同的呈现方式。各类文字由于载体不同,可以分为铜器铭文、兵器铭文、货币铭文、玺文、陶文。齐地没有先秦时期的简、帛等手写文字出土,因此,齐系文字主要是铭刻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及成因(春秋战国时期齐系文字及其的特点)(3)

齐金文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形体很接近齐玺文,呈长方之势。两者的不同在于,金文由于可以书写发挥的空间更大,所以金文在书写中字繁则大,字简单则小,字的大小对比更大,而玺印为了适应印面的需要,虽然也有与金文类似的大小错落,但玺文的大小相对来说更为接近,特别是私玺及做工精良的官玺。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及成因(春秋战国时期齐系文字及其的特点)(4)

齐玺在战国古玺中有明显且突出的特色。首先从字法上来看,齐玺的字法是形成其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其他各系文字一样,齐玺文字在入印之时为了适应印面需求进行了一些方正化处理,此外还有一些是入印的美化装饰与合文等变形方式。齐系文字与其它四系文字相比,有些文字有它的独特写法,例如马、陈、岁、安等字。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及成因(春秋战国时期齐系文字及其的特点)(5)

齐系玺印形制上的地域特色比较独特明显。例如有印面上端或下端的凸起,有的印钮中空可以纳木用以烙印。齐官玺印面多呈方形,白文,鼻钮,印面边长一般在2.3~2.5厘米之间。形制比较特殊,个别印面的上端中央或上下两端的中央凸出一小块,这种情况仅见于齐官玺。齐白文官玺印面多带有边框,有的还施以界格,其中竖线在印面中间划一直线而成,玺文镌刻在线的两边。齐私玺一般为方形,且都带有边框。印面比较规整,边长一般在2.3厘米左右,玺文比较匀称地分布在印面之内,且多为白文,只有少数朱文。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及成因(春秋战国时期齐系文字及其的特点)(6)

陶文是指钤印、刻画、书写于陶器上的文字,是文字学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是研究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的重要资料,对考证文字流变、陶器制造、量具量制,以及乡里制度、行政区划等古代社会和经济、政治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齐国陶文从形制上可分爲刻款和印款。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及成因(春秋战国时期齐系文字及其的特点)(7)

刻款是在陶器制做完毕尚未烧制之前,用锐器刻划文字,字形奔放咨肆。印款是其时用事先做好的玺印抑压在陶器上的款识,文字规整大方 , 有阴文,阳文两种。古朴之美不让战国玺印。少数陶质玺印面较大,呈长方形,字体比较粗犷。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及成因(春秋战国时期齐系文字及其的特点)(8)

齐玺文字整体上有其特性,但从文字构形角度出发,通过比较发现齐玺文字与其他铭文相差不大,同时期的玺文与其他铭文写法相近,都是此时期的通用文字,并无玺印专用文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