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灵吃糕(广灵民众的黄糕情结)

题记:要了解一方民众的习俗

就需先了解他们的肠胃

广灵吃糕(广灵民众的黄糕情结)(1)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饮食文化也丰富多彩。在不同的地域中,那些别具特色的餐饮文化,忠实地反映着一方民众的生活习俗。通过品尝地方饮食中的特有味道,就能够了解到这个地方的民俗。位于山西东北部的广灵县,地处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结合地带。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形成了独特的食俗。在这方热土上,祖祖辈辈的广灵民众对于黄糕这种食物,喜食偏爱,感情深厚,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一) 难忘的黄糕美食

黄糕,是一种流行于山西、河北北部一带颇具特色、地域性很强的食物。制作方法是将黍子去皮成黍米(俗称黄米),再将黍米磨成面粉(即黄米面);用适量水拌成粉团状放入锅里蒸制;蒸熟后,趁热蘸少许凉水搋成块儿状即成黄糕。黄糕蒸熟搋好即食的叫素糕,若再揪为小块、揉成饼状或包馅成球状,经油炸后食用的叫油糕。

(二) 难舍的黄糕情结

这些源于生活的饮食习惯,是几千年来人民大众在实践中养成的,是民族传统文化长期整合的结果。其间不断地融入许许多多美食家、养生学家、医药学家、民俗学家的独特理论和宝贵经验,凝结着众多的文化因素,逐渐凸显出凝结在黄糕之上的冲动愿望和价值取向,形成普遍认同的饮食文化,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成为广灵民众生活中的文化基因。

在广灵一带黄糕已融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指代生活中的多种现象。过去,人们在问询新媳妇的品行时,做婆婆的常常会说:糕还搋得光光的!就是这样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听的人就知道,这是对媳妇德行、干才的认可与夸奖。因为,在当地能把黄糕做好,是对女人成家后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要求。如果村子中有人议论某人端了某某的“糕盆”,那说的就是某人插足别人家庭的绯闻。人们已经习惯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糕盆,来指代家中的内人。

在广灵民众的观念中,黄糕体现着对生命质量的关注,吃糕寓意“高寿”。生孩子过满月要吃糕,家庭的成员每年过生日要吃糕。送葬出殡时也须吃糕。一顿黄糕从生命的开始一直吃到生命的尽头。亲人们唯有借助这种食物来表达对新生的欢庆、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那份深深怀念。似乎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情感藉慰,进而升华为对生命意义的沉思。

结婚、升学、团圆喜庆的日子也要吃糕,讨个吉利,图个吉祥。人生适逢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喜庆之际,不吃糕就无法充分展现内心的那份喜悦,就不能有效烘托家庭和谐温馨的热烈气氛,也难以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人们总会借助吃糕这种食俗,来强化和放大这些人生特定时刻的辉煌,显示家族中的蓬勃生机。

黄糕表达着人们企盼安居、改善居住条件的追求。盖房上樑时要吃糕,新屋落成要吃糕,乔迁新居也要吃糕。“搬房不吃糕,一年搬三遭”的俗语,表明吃糕与安居,在民俗中已紧密地连在了一起。事关生财门路的重大活动都要吃糕。工程奠基、新市开业吃糕为的是高效,盼个大吉大利。秋季收获起场时吃糕,为的是高产,喜迎五谷丰登。这时糕就成为具有象征性的食物,营造出锦上添花的氛围。

逢年过节、家人团聚要吃糕,迎宾交友要吃糕,祭天地鬼神、祀列祖列宗还是糕。每年除夕中午吃“接年糕”,大年初一吃油炸糕,寄托着年接年糕、一年比一年高的美好愿望。过年时还少不了要在神位和祖宗牌位前供上糕蛋儿,不忘感恩,懂得回报,显示糕的传承作用和凝聚力。

总之,不管什么时候吃,为了什么吃,黄糕都表达着人们的美好向往和良好祝愿,就是要吃出吉利、吃出祥和,吃出个步步高。即使远在异国他乡的广灵人,也会在岁时节令、文化娱乐、社交活动时,想方设法吃一顿家乡的黄糕。“糕”是高的谐音,以吃糕表达思乡、思亲情怀的食俗,其社会文化寓义,已经超出了饮食本身营养及进食现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土与根的认同与思念,成为一种定式符号,代表的是亲情团聚、温情永续,蕴涵着永恒的精神印记与情感魅力。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饮食习俗,大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食物占饮食结构的比例,主要取决于个人爱好和经济条件。但是,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食物越来越丰富,餐桌上的品种越来越多。年轻一代中的多数人更偏爱食用大米,喜欢多样化的饮食,而对黄糕也就渐渐地疏远了,同上代人的口味形成了反差。目前,午餐以黄糕为主食的家庭越来越少,专营的黄糕馆也就应运而生,遍布于县城的大街小巷。众多糕馆,既可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又保留着本地饮食文化特色。

在时代的变迁中,黄糕的味道也许将会成为渐行渐远的记忆。但是,我们毕竟还有被保存的记忆和能够找到记忆的地方。当我们在糕馆或家中享用黄糕、体验民俗、品尝记忆中深深眷恋的味道时,那种满足感、幸福感依然会象潮水一样不时涌来,滋润着身心中深藏的那份情结。这不是因为饮食,而是因为文化。

广灵吃糕(广灵民众的黄糕情结)(2)

本文原著:广灵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刘祖福

(广灵反邪教原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