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学之道的句子及启发(论语之道4.15)

论语为学之道的句子及启发(论语之道4.15)(1)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本章讲一故事,直接涉及“道”的意义。讲“道”亦是讲“仁”,这是本篇中最接近主题的一章内容,有些寻根问本的味道了。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参”是曾子的名,其字为“子舆”。“参乎”,孔子的语气象是在与曾参打招呼:“是曾参吗?”但联系下面的话,又似乎不太符合当时真实情况。“参乎”二字,这里更象是一种提醒的语气:“曾参注意听着。”曾参的名字其实很有趣,“参”读音为cān,其义通“骖”,指拉车的马,“舆”指车。曾子的名字就是马拉车的意思。“参”又引申为“研究”、“思考”之义,“研究”、“思考”就有“拉着问题走”、“解决问题”的意思,在宗教语境中,是修行的一种具体方式,如佛教中说“参禅”。“参乎”亦暗含此义,意思是说:“好好听着,认真思考我的话。”佛经中,佛在回答弟子问题前,经常强调的一句话,翻译为汉语就是:“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意思与“参乎”一样。可见,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其心同,其理同。“吾道”并非专指孔子的“道”,“道”在人上体现而又超越人,本不属于人,故“道”绝不是哪个人的“道”。此处孔子说“吾道”,是指孔子经过自身修行体认到的“道”,要解释或者说准备传授给曾参的“道”,亦是儒家主张要追求的“道”。“一以贯之”,后人都把此四字合在一起理解,并形成了成语,其实大有可商榷的地方。首先在《论语》中,这四字不是作为成语出现的,“一”与“以贯之”是两层意思,更正确一点的理解应该是“吾道,一,以贯之”。“吾道”即“一”,“一”即“道”;“以贯之”即“以之贯之”、“以一贯之”。“贯之”中的“之”指“吾道”之“吾”,“吾”指人的所有行为,包含应对的一切事物。“贯之”就是把要应对的所有事物串联起来、整合起来、条理起来、清晰起来、明白起来,总之,就是“知起来”,就是“知人”的意思、以“真知”洞察一切的意思。“贯之”就是“知人”,这是承接上一章的主题。以现代白话理解本句话,意思就是:“我所说的‘道’就是‘一’,我无时无刻不把这个‘一’应用于所有的行为方式之中,以这个‘一’来真实了知一切事物、真正明白一切道理、正确解决一切问题。”

“唯”

一个“唯”字,刻画了曾参作为弟子求学的态度,又侧面说明了曾参此时所“学”达到的程度。“唯”是完全答应、接受的语气,也是完全明白对方所言的意思,可见曾参是以一种“无违”的态度求学,其“好学”精神可比于颜回,同时完全理解孔子所指的“道”与“一”,说明其学识已达到了仅次于孔子的程度。说学识而不说修养,因为曾参从学于孔子时尚年青(据传曾参16岁从学于孔子),而孔子当时已经62岁,故本章故事发生时,曾参的从学时间只能在十年以内,以不足十年的学历,说其修养就能接近孔子的程度似乎并不可信,而从学识方面来说则完全有可能,这就是常说的“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子出”即孔子离开曾参。“门人问”即其他弟子问曾参。可见,孔子教授曾参时,并非只有曾参一人,而是有很多弟子同时在场。孔子只对曾参说话,是因为孔子知道此时恰是可以对曾参进行“点拨”的时机,时机即火候,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曾参此时很可能到了“愤”、“悱”的火候点上,孔子抓住时机点拨启发,自然会让曾参“开悟”。一旦开悟,根本用不着多说,因为“言语道断”、“道不可言”,多说反而证明其没有开悟,故曾参只以一“唯”字作答。这一“唯”是心知肚明的一种回应,孔子当然亦能明白曾参回答的意思,故勿须再加赘述,可以离开了。对其他门人弟子而言,二人的对答则有可能如念天书一样不可理解,故在孔子离开后追问曾参刚才所言到底是什么意思。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是曾参回答同学的话。门人问“何谓”,重点应该是问“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孔子讲学问,虽然不大直接解释“道”,但“道”的概念应该经常对弟子们提起,如其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人能弘道”、“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等,故弟子们平时知道有“道”,知有“道”不一定真正理解“道”,虽然不理解“道”,也不太可能总去问“道”,虽然平时不问“道”,但此时能有幸听到夫子在直接解释“道”,自然也想能够理解“道”。特别是曾参作为“小兄弟”一听到“一以贯之”就“唯”言能理解“道”,似乎也得到了孔子的认可,作为年长弟子们就不能不生起探究的心理。既然那个曾参一听“一以贯之”就明白了“道”,可见“一以贯之”是个理解“道”的好法门,自然想让曾参解释何谓“一以贯之”,而不是解释那个平时就连孔子也解释不清的“道”。但这里曾参像是在有意回避他人想要的问题,用另外一种说法重新对“道”作起了解释,回答说:“夫子所讲的那个道啊,也只不过是‘忠恕’罢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