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恶耶)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恶耶)(1)

孔子建立了一套行为规范

儒家的代表作,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二十章,贯穿其中的就是忠、孝、节、义、仁、礼、信、德,这几个字。

而这些内容的核心就是“善”字,虽然孔子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点。

这代表了孔子以“善”为基础的整个思想体系,孔子认为做人就应该如此。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恶耶)(2)

君王、将相应该用善来对待民众,推崇以德服人。

普通百姓应孝敬父母、遵守纲常,尽臣民之道。

孔子认为做到这些,整个社会就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恶耶)(3)

然而孔子,以及之后的孟子的这些思想当时并未受到普遍的重视,只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之言。

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的摆拙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统制需求一拍既合。

孔子的思想成了中国两千年独一无二的正统。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恶耶)(4)

它是儒家文化的根基

“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尽管《三字经》最早出于南宋,“人之初,性本善”却是中国儒教文化的高度概括总结。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恶耶)(5)

儒家的一整套行为规范的出发点就是,人的本质都应该是“好人”,也就是人的内心都是善良的。

没有了这个基础,臣就失去了忠君的理由;子失去了孝父的根据;君王没有了行德政的必要;仁和义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中国人从小建立的价值观就是我应该做“好人”,“坏人”是违反人性的,是不应该的。

因此,当官员受本能的驱使,贪赃枉法时,他们也要找出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强盗杀人越货时也要以逼上梁山为理由。

总之,中国人没有谁能坦然地承认自己就是个坏蛋。

心理上过不去人之初,性本善的坎儿。

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

而在基督教里,从亚当、夏娃偷食禁果起,人就带有了原罪。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恶耶)(6)

看圣经的旧约,上帝创造了人,可人却尽做坏事,一次次触怒上帝。

包括最为上帝眷顾的犹太人,也是一次次违反上帝的旨意,上帝不得不一次次对他们进行惩罚。

圣经新约讲了无数遍耶稣基督的圣迹,却还是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恶耶)(7)

因此,人就是罪恶的化身,没什么善良可言。

怎么办?上帝无处、无时不在地监督着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

当人死亡后,耶稣会代替上帝对每一个人一生的罪恶进行审判。

因此,在上帝的高压下,人只好老老实实地收起内心的恶,按照上帝的旨意积德行善。

这样才能保证自己通过耶稣的审判,升上天堂。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恶耶)(8)

耶稣最后的审判

在对人的约束方式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基本没有差别。

无关对错

西方有句话叫,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恶耶)(9)

作为在文明社会生活的人,身上既有原始动物本能的欲望和弱肉强食,也有文明的积累在内心深处留下的与人为善的许多行为准则。

因此,中国文化的性本善给人带来的是内在约束。

它让每个人认为做恶是违反人性的,因此是这个社会所不容的,从而使人有所畏惧。

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都是给每一个人强加了外在的约束。

上帝或真主定下了行为规范,然后无时、无处不在地监视着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并要最后算总账,从而使人有所畏惧。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恶耶)(10)

文化的碰撞让它失色

随着社会的开放,东西方交流的增多,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

许多中国人了解到西方文明,也了解了西方的性恶论。

从本能上,性恶论更容易上人接受,并认为性本善是虚伪的说教。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皈依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并不害怕什么最后的审判。

这让一部分人在做坏事时失去了罪恶感和羞耻心,没有了顾忌。

人需要敬畏

人性中都既有恶的成分,也有善的成分。

只有怀着一颗畏惧之心,才能时时刻刻让自己善的一面充分表现出来,而让自身恶的一面受到压制。

不管是西方上帝对性恶之人的监督,还是东方汝性不善不配为人的压力,根本目的都是使人产生敬畏之心,压制人性的恶。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恶耶)(11)

目前的中国社会不可能,绝大多数民众也不会接受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但通过改善我们的教育,让它适应新时代的变迁,让民众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建立起良好的社会规范,遵守公序良俗,形成让人敬畏的良好社会风气,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

法律只是对那些触碰底线的人的约束,不可能用法律管束人的所有行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