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过有哪三个不孝(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看如今的社会新闻,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内容,比如说什么儿子养不了上了年纪又疾病缠身的老母亲,于是偷偷把瘫痪在床的母亲拖出去埋了;比如说家里几个兄弟为了争家产吵得不可开交,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多陪陪上了年纪的父亲或者母亲。
这些如今社会上的新闻,都会被我们批评为“不孝”,的确,在现代的眼光看来,如果父母在小的时候对你尽了养育之恩,但在孩子成年之后,不仅不对父母报以感恩,反倒还对父母落井下石,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伦理上,都是说不过去的事情,而作出这种事情的后代,也被我们称为不孝。
有关孝道,实际上我国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精于传承这样的文化内核了。虽说曾经的“二十四孝”在如今看起来有些极端,但放在父系社会刚刚建成的封建社会,能做出诸如卧冰求鲤这种事情好像的确也不奇怪。这完全是因为时代不同、人们的观念也有所不同,在如今的时代,人们大可不必对父母言听计从、赴汤蹈火,人还是需要有着自己的理智认知。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遇到一句话“不孝有三,不孝为大”的时候,第一时间或许也会陷入沉思,放在今天,若是这“无后”就等于“不孝”的话,那么这个社会上的所有“丁克族”岂不是都是不孝分子了?
先来说说不孝有三到底是哪三种行为吧。其实这句话是孟子的原话,但原话中除了“无后”之外,就再也没有提及其他两不孝到底是什么了。孟子他老人家说归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费解的地方。于是在这个时候,有人站出来为经书作注了。
为《孟子》作注的两人——东汉的儒生赵岐,和南宋的理学家朱熹——都认为,“不孝有三”的其他两种行为,分别为:第一,阿意曲从,陷亲不义;第二,家贫亲老,不为禄仕;而第三才是“不娶无后”。
这三句话用现代人的话来解释一下,第一是对父母无条件地顺从,从而导致一家人都陷入违法的边缘;第二是家里没钱父母上了年纪,身为青壮年的后代却不想办法挣钱而啃老,这也是不孝。但有一点,赵岐是误解了孟子的话。
其实单就《孟子》注中的观念变化而言,在古代,人们对孝道的认知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了。在父系社会刚刚建成的时候,为了稳固家国,所以社会上流行“父为子纲”的思想,也就是家长要做什么,你就必须得做什么。但是到了后来,社会上已经提倡不要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了。
那么至于这个“无后为大”,应该如何解释呢?其实很多人曲解了孟子的话,孟子的话的原文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取,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从孟子的原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句话是有先决条件的,而联系先决条件进行判断,我们可以得知,孟子说的意思并不是“绝后等于不孝”,而是“后代没有履行作为后代应有的责任,就是一种不孝”。这样一说就更好懂了,不生子和不孝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关键是在于后代有没有履行后代的责任。
孟子的意思是,如果你作为后代,在成年之后弃双亲于不顾、明明有能力却不赡养父母、在外犯错让父母受辱,这些都是“无后为大”所指的事情。
至于在古代,其实也并不是不娶妻生子就等于“绝后”了。就算一个男人不娶妻不生子,也可以通过领养宗法意义上的儿子,来延续自家的香火,比如说领养兄弟家的孩子,这些在古代都是可行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