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区麻姑面艺馆面塑艺人(七月十五神木巧媳妇捏面人)
农历七月十五
民间称“中元节”
俗称“鬼节”
每年七月十五这一天
神木家家户户都要捏面花
当地俗称捏面人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
水中游的样样都得有
这些面人大都五彩缤纷
栩栩如生
妈妈辈捏的面人是这样的
娃娃
大公鸡
小老虎
兔子
孔雀
蛇
年轻人捏的面人是这样的
佩奇
乔治
玫瑰花
皮卡丘
鸭子
大象
蜗牛
海豚
梅花鹿
花仙子
小鸡
是不是都很棒呀
以前很多九零后
只会看着妈妈奶奶捏面人
现在很多九零后
开始自己学着捏面人
如果你还不会捏面人
也不要急
今天小编就告诉大家
怎么捏面人
还有面花背后的传奇故事
流程:神木面花有讲究
捏制面花除了白面和水,需要的工具有案板、碗、碱、刀、锥、剪、梳子、竹筷、火柴棍、食用色素和做眼睛用的红花椒籽、高梁杆等简单道具。
揉面更是一项技术活,即使面软硬正好,如果揉不好,蒸出来的面花身上会有裂纹,脸上会有皱纹。
面人头部是一个圆形馒头大小的面团做成的,再弄个小剂子,淋上点油、掺上点锅底黑,反复揉搓,做好了发亮的黑面团,做成漂亮刘海与发型,再搓上柳叶眉、小巧玲珑的鼻子,附在上面,在眼睛部位垫一个小面球,放上圆圆的小黑豆,微微一按,一双笑眼便形成,把豆子垫上面垫,镶嵌进去做成樱桃小嘴。再用搓好的面绳,卷成两只耳朵,点缀在头的两侧,一个栩栩如生的面部造型就出来了。
接着用一块大小适当的面团,揉一个椭圆造型的上身,与头部相衔接,用一条细面绳,系在颈部,不但美观,还可以遮挡头与身衔接处的缺陷。再搓两条粗细匀称的圆条,放在椭圆面团的两侧便是两条胳膊。然后用小梳子在胳膊末端轻轻压五个梳齿印便是两只手,把两条成形的胳膊环抱在怀中,随后搓一根如麦秆粗细的面条,合适的长度,两头顺时针盘圈,直到重合后,用刀剪分别裁出一朵类似菊花的面花,然后放在面人的肚脐上,再做一些小面花,点缀在面人的身上、胳膊上,如此一来面人就大功告成了。
蒸面花是一道关键程序,把摆放好面花的笼屉放在已烧开水的大锅上,大约15至20分钟后,一个个光洁如玉的面花出锅了。把热气腾腾的面花端出锅后,用筷子在酒樽里蘸一下食用色素,在面花身上轻轻点缀一下,给面花画眉心,点小嘴以及身体各个部位,准确利落地点着红绿小圆点。经过一番装扮,面花变靓了,犹如一个个从画像中跃出来的鲜活生命。
面人蒸好后烤干了更好吃
咬上一口又甜又脆
过去人们用大锅烤干
现在用烤箱一会就烤干了
探秘:面花背后的传奇故事
农历七月十五又称“麻谷节”,相传在神农时代,我国就有人从事农业生产了,但那时的农作物只有麻子和谷子,所以在七月中旬麻谷成熟之际,会请求神灵保佑多打粮。渐渐地祭祀麻谷就成为人们重视农业生产的象征。在果熟之时,人们用新麦磨面,仿麻谷之形,捏出胖乎乎的麻谷神,将其拴于庄稼地里,进行祭祀,这是捏面人的最初来源。
神木面花作为丰收和庆祝丰收的象征,包含着人们对土地的期望和对庄稼的祈祷,以及对于天灾人祸的深刻体验,它不仅体现了人们祭祀神灵和祖先、趋逐鬼魂、护佑儿孙及亲朋的美好祈愿,更成为这片土地上广大妇女展示才艺的一项重要精神活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创新: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先捏龙后捏虎,双头狮子滚绣球,有福的在后头;中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样样都得有;最后一定要捏大肚罗汉佛手手,一年捏来十年有”“龙天虎地,捏上老虎陪福地”“双头狮子滚绣球,有福的在后头”……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品,神木面花寓意深刻。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在面花花样上不断推陈出新
使面花得到最美最灿烂地绽放
我市通过举办面花大赛
传承非遗文化
弘扬精粹技艺
此外,社区也组织居民举办各式各样的捏面花活动,展示神木民间艺术魅力。家家户户更是亲朋齐聚一起,共同交流面花技艺,面花成为节日里人们走亲串友、相互馈赠的礼品。同时,老一辈向年轻人传授面花的传统技艺,年轻人则根据时尚元素进行创新,丰富了面花的形式和造型,使得陕北传统民俗文化得以传承。
经过人们灵巧双手的变幻,一个个形态各异、惟妙惟肖且富有地域特色的面花瞬间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些面花形象地诠释着神木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赶紧抓住七月十五的“尾巴”
一起捏一波面人吧
记 者:韩艳艳
编 辑:乔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