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曾子反省自己的名言(刘立夫论语)

《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提出“为己”之学并不是狭隘的利己主义,更不能误解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论语曾子反省自己的名言(刘立夫论语)(1)

这个为己,最贴切的意思就是提高道德修养,这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求学是为了使自己有知,因而不在乎别人是否了解我。而有知的目标在提升自身的修养,这就难免跟别人打交道,只有了解他人,才可以辨别是非善恶,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也可以将“为己”理解为“术业有专攻”,将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孔子在教育弟子时,便根据他们的资质和性格爱好,如公西华知礼、冉求多艺、子悠擅乐,通过因材施教,发挥其所长。

论语曾子反省自己的名言(刘立夫论语)(2)

与为己之学相反的,则是“为人”之学。这种态度颇似“醉翁之意不在酒”,学习意在装饰门面,所谓“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李泽厚先生斥之为“求名情结”。

孔子为何强调为己之学?当基于学风浮躁的社会背景。他说的“古之学者”,属于那些理想化的圣贤君子,他们为了提升自我而学习,而现实的读书人与之大相径庭,多是奔着功名利禄而来,知识已成敲门砖。孔子批评的“为人之学”放在今天一样合适。

论语曾子反省自己的名言(刘立夫论语)(3)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学习应是一个内求自洽的过程,无需外在的评价。一旦将求知视为功利之途,这样获得的知识也会走样,君子耻之,所谓“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要赢得他人的尊重,只能视为学习的意外收获,而非刻意求得。即使有了名声,也不能放松。孔子云:“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为学之人真正担忧的是自己的才能、道德水平名不副实,至于其他,就不必考虑过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