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何时被封为太子(穿的漂亮也有罪)

女性爱美,自古皆然。时代在变,女性爱美的天性是不会变的。

不要说“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杨贵妃,就连脱下战袍恢复女子身的花木兰,也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还有什么比华丽的衣裳更能衬托出女子的容貌呢?

三国时期,曹植之妻崔氏,既出身于名门望族清河崔氏,又是临淄侯曹植的妻子。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生于豪门又嫁入豪门,妥妥的豪上加豪,这样的条件必定养尊处优,穿几件华丽的衣服,那根本就不算个事儿。

没想到,崔氏竟然就因为穿的太华丽,被公公曹操给赐死了。

这件事,明明白白记录在《世语》里,并被裴松之在《三国志》里注解引用。

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仅仅因为穿了漂亮衣服就把儿媳赐死,看上去很夸张,曹操是不是也太腹黑了,他考虑过儿子曹植的感受吗?

其实这事儿,远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它与曹操治国的政治理念密切相关。

曹植何时被封为太子(穿的漂亮也有罪)(1)

要弄明白这点,得先看曹操的出身。

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会持续终身,那么曹操的原生家庭呢?

曹操的出身,在《三国志》里讲得很清楚,他爷爷是中常侍曹腾,是个宦官,宦官当然是生不出孩子,他父亲曹嵩是抱养的。也就是说,曹操来自一个阉宦家庭,这种家庭,虽然不会缺钱,但政治地位是非常低的。

《三国志·魏书》:太祖武皇帝,沛国嘄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候。养子嵩嗣,官至太尉。

要说有钱,有钱人可就多了,光有钱没用,还得有政治地位。别看你曹操有几个钱,人家名门望族的子弟比你更有钱,还看不起你宦官家庭的出身,不带你玩,你能咋地?

至于后来说曹操是曹参后裔之类的说法,则是后人往他脸上贴金,基本就是瞎编的,连裴松之也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所以曹操小时候苦啊,虽然也算是个富三代,但挤不进豪族的圈子,有钱没处花,于是只好“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也就是说,小时候的曹操只好任性地放飞自我,在外面瞎混。

在汉朝,玩政治的都是门阀世家。名门望族们势力庞大,根深蒂固,是经过许多代人努力才发展起来,不是曹操这样的家庭可比的。

所以,曹操代表的不是门阀世家,而是跟他们处于对立阶级的寒门,这个“寒”不是穷的意思,是指传统政治地位上的弱势。

那么曹操发迹以后,豪门们再也不敢小看他了,他不就成功进入豪门之列吗?

并没有,门阀世家们有自己的代表——袁绍。

曹植何时被封为太子(穿的漂亮也有罪)(2)

相比曹操,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代言人袁绍才是根正苗红的豪门世家。

《三国志》: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袁家累积的势力和威望,不是任何诸侯所能相比的,就算在官渡之战失败后,只要袁绍不早死,曹操还是啃不动他。

所以,从账面上看,当时最有希望勘定天下的其实是袁绍,也就是门阀世家的代表。至于曹操,当时只是一个暴发户的寒门小子而已。

曹操和袁绍交战,陈琳起草过一篇著名的《讨贼檄文》,里面就说: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

这就是对曹操出身的不认同,赤裸裸的嘲讽。

所以曹操太难了,虽然这么努力地熬死了袁绍,平定了冀州,但门阀世家的势力不是这么容易被消灭的,事实上也根本无法靠武力手段来消灭,只能用别的手段来压制和瓦解。

打个比方的话,曹操就好比一个创业青年,带着自己的团队好不容易打下了一片天地,收编了原来竞争对手团队的不少人,但这些人从出身到理念跟他并不相同。表面虽然很服从,但骨子里还是遵从着公司旧有的一套制度,也就是儒家的一套精神道德标准。

如果只是为了当个权臣,曹操可能咬咬牙,忍了也就忍了,可是当权臣,远远不是他的终极目标。

曹植何时被封为太子(穿的漂亮也有罪)(3)

那么曹操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当然是代汉自立,过一把皇帝瘾。

代汉自立,来自这帮家伙的阻力可就太大了,这必须先从精神上摧垮门阀世家的士大夫们的壁垒,也就是汉朝传统的儒家思想,不做到这点,曹操是无法实现目标的。

举个例子,荀彧也是出身于豪族,他来自颍川荀氏,是荀子之后,家族里除了做官的还是做官的,也就是官僚世家、名门望族,出身比曹操高贵多了。

荀彧被曹操的才能和人格魅力吸引,抛弃阶级成见,投奔了曹操,并且颇受重用。

在曹操智囊团里,荀彧的地位是事实上位于郭嘉之上,属于第一谋士的。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打算进爵国公,加九锡。

这就是打算篡汉的预兆了,之前王莽也是这么干的。

没想到,看上去对曹操始终忠心耿耿的荀彧跳了出来,他对曹操说:“您不想想您起兵是干啥来的?是为了匡扶汉室啊!哪能这样干呢?您这样既不忠诚,又不谦虚,你要这样,我可不把您当君子啦!”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潜台词则是:你曹阿瞒起兵是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在公司旧有的制度框架下干活,我们才跟着你混,你现在想另起炉灶,搞自己的公司了,那我也不能给你面子了。

曹操很生气“太祖由是意不能平”,于是他找了个借口,把荀彧留在了寿春坐冷板凳。

荀彧当年就忧愤而亡,也有说法是曹操赐给了荀彧一只空的食盒,荀彧一看就明白了曹操的意思,这是不让我吃饭哪,于是服毒自尽。

曹植何时被封为太子(穿的漂亮也有罪)(4)

荀彧所谓的“君子”,其实就是汉朝以来儒家士大夫所秉持的道德理念,也就是门阀世家的精神壁垒,相当于是旧公司的一个框架制度。在这样的道德体系约束下,曹操想要代汉自立,就必须改变游戏规则,打破这个框架,自己再重新设立一个框架。

但是荀彧的抗争,说明在汉朝儒家精神框架下的游戏规则,还有大把的拥护者,也就是传统的门阀世家们,他们的势力还相当庞大。这些人表面上臣服曹操,只是暂时隐忍,一有机会就会蠢蠢欲动。

如果违背了他们的游戏规则,触犯了他们的红线,这些人没有机会也会制造机会。连荀彧这样深受信任和重用的人都会带头跳出来,其他人的想法不言而喻,这就太可怕了。

马上能打天下,马上不能治天下。曹操可以赐死一个荀彧,他没法灭掉整个荀氏家族,就算能灭掉荀氏,他也没法把其他世家都给灭了。真要那个样子,他自己也差不多完犊子了。

所以曹操要实现他的终极目标,必须要不断压制门阀世家,从精神上摧毁他们的框架理念。

曹植何时被封为太子(穿的漂亮也有罪)(5)

这就能解释曹操的手段,曹操的手段是什么呢?

在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曹操三次下令求才,并且在三令中解释了求才的标准:有德者未必有才,有才者,却或许背负着不仁不孝或是贪污的恶名而得不到重用,所以曹操举才的标准不是德,而是才。

《三国志·武帝纪》:

十五年春,下令曰: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建安十九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

(建安二十二年)秋八月,令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迂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这是啥标准?对照一下曹操,这不就是说的他自己嘛。

汉朝以来官员的任用一向是采取的征辟制和察举制,征辟制的标准是名望,察举制的标准还是名望。

这相当于是为门阀世家们量身定制的制度,在这样的选材框架下,有才无出身的寒门子弟想要逆袭的难度堪比曹操。

所以官员的人选,基本还是被豪族们把持,这也是袁家能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原因。

这是标准的儒家制度。

曹植何时被封为太子(穿的漂亮也有罪)(6)

那到了曹操这儿,如果还用这一套,显然大不利于培养自己的团队,所以现在曹操说,这一套不行,咱们要改革一下,现在按我的来。

这是对门阀们的一记重拳。相当于把人事权抓到自己手里,告诉他们:以前用人都是靠你们举荐,现在不行了,用人的标准得改改,儒家道德那一套不吃香了,得有真才实干,至于参照标准嘛,就拿我做标准好了。

建安十九年,曹操又下令:

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于是曹操“揽申、商之法术。”

就是说曹操主张法家那一套——重刑。

傅玄在《晋书》里也这么解释: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

这对儒家又是一记耳光——儒家的主张是“先礼后刑,以刑辅德”,也就是以德服人。

德算什么,曹操就是要摧毁儒家的德,才能摧毁门阀世家的道德框架,为他的终极目标铺平道路。

陈琳在他的檄文里也说曹操:细政苛惨,科防互设。

当然,把曹操骂得很惨的陈琳最后也投入了曹操麾下,曹操还是胜利了。

曹植何时被封为太子(穿的漂亮也有罪)(7)

除了这些,崇尚节俭,也是曹操的政策之一。

我们知道,门阀世家们崇尚的是奢靡之风,古代富豪里,西晋的石崇和王凯斗富的故事天下皆知,他们俩就是晋朝门阀贵族的代表人物。如果以国力来看,他们很可能比清朝的和珅还要富。

豪门贵族崇尚奢侈,曹操则崇尚节俭,这也是他与儒家豪族的对立面之一。

《魏书》上记载曹操:

“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辱取温,无有缘饰。”

曹操从小到大,没缺过钱,小时候他也是个浪荡公子。崇尚节俭,除了与他的出身阶层有关,更重要的是要从物质上摧毁豪门世家的奢靡之风。

曹植妻子崔氏衣着华丽,显然违背了曹操的法令,曹操的严刑峻法,儿媳妇带头违法,如果不加惩戒,严刑峻法不就成了空谈,所以曹操将崔氏赐死。

赐死崔氏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层含义。

崔氏来自名门清河崔氏,是从先秦时期就延续下来的山东望族、顶级门阀。族中两个精英崔琰和崔林,都在为曹操服务。崔琰,正是崔氏的叔叔。

崔琰才干突出,颇受重用,不过由于他的出身,他坚持的是他所代表的儒家道德标准,这正是曹操所要打击的。在建安二十一年,崔琰惹怒了曹操,先是被贬为徒隶,崔琰还不老实,一点也不服软,不肯放弃他的德操,曹操终于把他赐死。

《三国志》:(曹操)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曹植何时被封为太子(穿的漂亮也有罪)(8)

如今事隔一年多后又赐死崔氏,正是对门阀的再一次打压,既向天下重申了法制,又在政治上打击了门阀,一举两得。

崔氏只是个牺牲品而已,这也得怪她情商太低,被曹操抓了现行。至于曹植的感受,到了曹操那个位置,说实话是无所顾及的。后世李世民手足相残,朱棣叔侄相争,可比这残酷多了。

结语

所以,归根结底,曹操赐死崔氏这件事,背后的原因是政治门户的斗争。曹操凭自己的强力手段压制了门阀贵族,曹丕则在他基础上再进一步,实现了他没能实现的愿望——称帝。

不过,门阀世家的力量并没有这样容易就被彻底打压,就算袁氏被灭、荀氏、崔氏被打压,他们还是有其他代言人——来自河内门阀的司马懿。最终,他们通过更加腹黑的司马懿父子之手,终于夺回了政权,门阀政治,也在晋朝成为了主要的政治符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