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昆明池诗句(登临花马池城古诗欣赏)

地方古诗欣赏 ---《登临花马池城》

居才

最近一直在阅读《宁夏历代诗词集》。

《宁夏历代诗词集》由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组织部分馆员、研究员与有关方面专家挖掘和整合宁夏历史文化资源,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始汇成集。《宁夏历代诗词集》是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和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宁夏历代诗词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该书因地录诗,收载上至先秦下至清朝历代有关宁夏诗词,为集大成之地方历史文化典籍。二是该书大致以历史朝代及作者生活年代先后排序,以见不同历史风貌。三是该书中有的诗句对少数民族含有污蔑不实之词,但为了便于查阅研究,一般都保持着原貌。四是该书中个别字词用繁体字或异体字代替。五是该书对诗词作者予以介绍,同一作者集中排列,前已介绍,后不赘述;对诗词内容详明出处并予注释,诗词题目的释文注于“说明”中,注释力求注重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繁简适当。六是该书中,对个别生僻字、多音字注音,以方便阅读。七是该书本着“当注则注”的原则,突出文献性、资料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全书共汇集诗词1500余首,分五卷本出版,160余万字。

我是文学底子不是很深厚的读者,我在阅读《宁夏历代诗词集》时,觉得该诗词集不是很适合普通读者。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有这么几方面的体会:一是由于宁夏地域相对较小,对于《宁夏历代诗词集》的读者,专家学者较少,而对应地域的读者才是主要读者。比如,我是宁夏盐池县的读者,我自然对关于盐池县的古诗词感兴趣,正因为此,由于该书注解不够详实,也没有翻译和欣赏内容,这样的短缺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不方便且无法全面理解和欣赏全诗。二是在收录的诗词中,名家和名篇相对较少,但因为一些诗词和读者生活的地狱和历史息息相关,还是很值得一读的。三是一些诗词虽出自宁夏的历史典籍,但与宁夏事实上没有多大关系;一些诗词写的是塞外,实际上与宁夏本地却没有多大关系。四是作者简介和历史背景简单或没有介绍。

我以为存在的这些问题当然与我的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有很大关系,并不完全是编者的事情。

但不管怎么样说,《宁夏历代诗词集》的出版,在宁夏古诗词的编纂中都是一件大事和喜事,值得欣慰和赞许。

编辑出版《宁夏历代诗词集》是一项庞杂而精细的文化系统工程,包括对散见于上迄远古,下至清代,卷帙浩繁的历代文献典籍、新旧地方志书、存世碑碣文字中有关宁夏山川景致、人文历史、军事斗争、社会生活、风土民情等方面的诗词加以搜集整理,并进行分类、校勘、注释。《宁夏历代诗词集》既是一部文化典籍,也是一部实用工具书,并突出文献性与学术性,对研究文学、历史、人文、地理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使用和收藏价值。

《宁夏历代诗词集》中明确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诗词不是很多,仅有的十几首诗词多以花马池地名、传说和塞外军旅、兵营等题材为主。

下面将明代重臣杨守礼的一首关于花马池的七言诗分享给大家,请欣赏!

《登临花马池城》

杨守礼「明」六月遥临花马池,城楼百里间华夷。云连紫塞柝声远,风卷黄沙马足迟。名利一生空自老,是非千载不胜悲。长安东望三千里,早把平胡颂玉墀。

【说明】该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卷3“所属各地·宁夏后卫”。诗名系编者所加。

【注解】①华夷:指汉族与少数民族;后亦指中国和外国。宋元时指国家的疆域。

②紫塞:指长城,因长城一带的石土都是紫色而得名。南梁周兴嗣编缀的《千字文》,把长城称为“紫塞”。

崔豹《古今注·都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

据孙谦益参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紫塞”即长城也。

秦始皇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朝鲜,其长万里,土色皆紫,故称“紫塞”。孙谦益的注解虽简约,但很能说明词义。我曾考证“紫塞”的出典,只知长城之下土尽紫。

关于“尽紫”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说长城之下有紫色花,所以说“紫塞”。

二是我国各地土色有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等,“紫塞”或由土色拓展而来。

长达万里的长城下,土尽紫,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筑长城的民士有生还的吗?一批批筑长城的民士全都死在城下了。“尸骨相支拄”,基本意思就是尸骨全都烂在城下了?民士血肉之躯掺和了泥土中,恰是紫色。

紫色的泥土里花开紫色,真是血泪之花啊?

历代帝皇奴役了民众,却创建了人间文明的奇迹--长城。

③柝:繁体字,[tuò]旧时巡夜打更用的梆子

④玉墀:[yùchí]台阶的一种美称,这里借指朝廷。

【作者简介】杨守礼(1484-1555),字秉节,号南涧,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阳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人。

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除户部主事。嘉靖初累迁湖广佥事,历任徐州通判、河南参政等职,旋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很有干才。

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总督军务,以丁忧去职,后因防御鞑靼侵扰有功,升为右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军逼临北京,诏守礼进京,寻寇退,止不行。

地名花马池:地名,即今宁夏盐池县,唐属盐州,宋入西夏,明置花马池营。因县东有盐池,方圆二十里,传说有花马现影。故得名。

我的家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的苟池村,那里有陕西最大的晒盐结晶盐湖,面积约4500亩,晒盐的盐池子的水深约0.1-0.4米,水面晶莹如镜,全池白茫茫一片,池周绿草如茵,野花丛生;池畔坝田毗连,渠道纵横,每当入夜,明月空照,池光水色,上下辉映,景色明丽。被誉为“定边八景”之一。

苟池盐湖离宁夏盐池县城刚好10公里即20华里。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的盐场堡盐湖离宁夏盐池县城大约也是15公里即30华里,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北大池盐湖离宁夏盐池县城大约也是25公里即50华里。

自明代以后,苟池食盐行销相对固定在陕西陕北和关中地区,也远销达陕西汉中府各州县,此外,宁夏、甘肃两省区也多食苟池食盐。

明朝天顺、正德年间,多用苟池食盐换回矫健的西夏马,在陕西人看来,所谓“花马池”,也正是因此而得名。

关于花马池传说由来多有争议。

陕西省认为“花马池”来自于陕西省定边县苟池盐湖,内蒙古则认为“花马池”来自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北大池,宁夏则认为盐池县才是“花马池”的由来。

争议归争议,问题的核心在于宁夏的盐池县境内几乎没有盛产食盐的盐湖,盐池县的惠安堡镇附近倒是有一个非常小的盐湖,却几乎不产食盐。

“因县东有盐池,方圆二十里,传说有花马现影”以及苟池盐湖离宁夏盐池县城大约也就是10公里即20华里,由此可以得出,陕西省定边县的苟池盐湖大概率是“花马池”传说的真正由来。

有这样的一个传说,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传很久以前,今天的盐池与定边交界的地方有一条很长的川地。川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湖,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璀璨夺目。其中有个水湖特别大,湖水清清,湖岸野草茂密。

有一年,一个盛夏的中午,住在水湖附近的百姓突然发现湖边的草丛中有一匹色彩斑斓,扬鬓翘尾的花马。百姓都以为是蒙古草原上脱缰而来的骏马呢。可是,这匹花马却可望不可及,当人们靠近它的时候,就一纵身跳进湖里。好玩爱动的小伙子甩掉衣服,“扑通、扑通”地扎入湖水中去捕捉。花马在水中龙腾虎跃,青年人则奋力追捕,眼看要逮住花马了,忽听得“咴咴” 一声长嘶,花马突然潜入湖底。 小伙子们在湖水里浮上沉下,竟然连花马的影子也没寻见,大家都在惋惜“一匹骏马给淹死了”!谁知第二天中午,花马又在湖边悠然自得地啃着青草,百姓觉得非常奇怪。好玩爱动的小伙子们又去捕捉,花马仍就潜进湖底。一连数日,天天如此。此后,人们便不再敢去惊动这匹骏马了,传说这是匹神马,任它自由自在地吃草喝水。

转眼冬天到了,花马吃得膘肥体壮,滚瓜溜圆。

一天清晨,天空飘洒着雪花,湖面结了一层冰。忽然听到花马一声长嘶,刹那间,湖面的冰层裂开,湖水“哗哗”地翻着水浪。花马一纵身跃入湖水里,水浪立刻平静,湖面又结上了白花花的冰层。从此花马再未跃上湖面。可水湖却变成了一个盐池。湖水天然结晶成食盐,千百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由于那匹神奇的花马的传说,人们便把这个大盐池叫做花马池,在池边修筑的城就叫做花马池城了。

【作者】居才,男,汉族,丁未羊年出生,三秦北疆三边苟池人氏,安贫乐道、义理一脉之民,现居住于宁夏。

重游昆明池诗句(登临花马池城古诗欣赏)(1)

重游昆明池诗句(登临花马池城古诗欣赏)(2)

重游昆明池诗句(登临花马池城古诗欣赏)(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