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什么特有的风俗(你知道湖南的这些特色习俗吗)
原标题:仲秋之中,花好月圆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周月桂
年年春朝与秋夕,最是花好月圆时。农历八月中,三秋过半,故称中秋,山明水净,露白风清,宜赏月、宜寻桂、宜欢聚……
冷空气与台风轮番将大地吹凉,将天空吹净。时有雨过,片刻即收,而后纤云弄巧,朗月悬空,沉静至极。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 中秋当晚的月色,与其他的夜晚是有些不一样的,它圆润饱满、沾满乡愁,少了份清冷,多了些人间烟火的热气,也印下了中国人久远的记忆。
中秋有着悠久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敬月习俗和秋祀活动。
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拜月”之俗,此时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祭祀活动,称为“秋报”。
后来祭月逐渐为赏月所替代,中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东晋时,高士谢尚、袁宏于中秋之夜泛舟江上,吟诗赏月,有了“牛渚玩月”这一赏月佳话,引得时人纷纷效仿。
唐杜甫有诗《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中唐诗人王建有《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可见中秋赏月之俗在唐代已颇为盛行,且与团圆、乡愁有着绵密的联系。
不过,中秋作为岁时节令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
专家认为,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节令食品月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的东坡先生思念自己的弟弟,作了一阕传唱千古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的诗词里,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意。
明清时期,中秋始成为“大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甚至在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地区逐渐传播开来。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卖兔儿爷”“舞火龙”“走月亮”等,中秋节的文化内涵越发丰富迷人。
湖南的中秋习俗亦颇具特色。长沙有民谣称:“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中秋时节,出嫁之女要回娘家过节团圆,在从前这几乎是一定的。
在衡阳,有中秋送瓜的习俗,称“窃瓜祈子”。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邻居悄悄地偷一个大冬瓜送给他,据说主妇吃了这个瓜后便可生儿育女。八月十五“送瓜”,寓意瓜熟蒂落、添子增福,也是颇有人情味的美好风俗。
中秋期间,妇女有簪桂花或在房中插桂花的习惯,各地还有到南岳朝“ 八月香”之旧习。中秋主要节日食品是月饼,湖南部分地区也有端午不吃粽子却在中秋包粽子的习惯。
习俗繁多,形式不尽相同,但都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望团圆,是中秋最长久的意象。
此夜,一家人齐齐整整在月下团坐,小饼如嚼月,桂香暗浮动,如此光景,至珍至贵。惟愿天心朗月,长照人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