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不知何处吹芦管)
团圆的中秋和举国欢腾的国庆已经落下了华丽的帷幕,但清秋月团圆的情意尚在,庆祝华诞的热情依然。欢庆之余,不免唏嘘感慨,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年代,庆幸自己长在繁荣盛世。
小时候爱臭美,经常偷偷的拿小姨擦脸的雪花膏往脸上乱抹一通,然后去让姥爷闻一闻香不香,“要是在解放前,可不敢抹这些东西,像你这样这么小的小姑娘们都是要往脸上抹锅底灰的。”姥爷又开始跟我絮叨他那些陈年往事了。“女孩子们,哪敢洗干净脸啊,躲都躲不及呢。”姥爷一开了头就该没完没了了,我站在那里听姥爷第一千零一遍的给我讲那过去的故事。
小时候不懂事,也不理解战争年代和平年代到底有什么不同,只觉得打仗挺好玩的,一路“冲啊,杀啊”的很威武,很英雄,神气的很。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慢慢长大,姥爷他们那一辈人业已在时光中如大浪淘沙,带着战争曾经留给他们的伤痛,也带着对和平生活的满足,长眠于地下了。而慢慢长大的我们,也终于真正懂得了和平是多么的幸福!
尤其是今天读到的一首诗,更让我对如今的和平生活感到倍加珍惜,其诗如下: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者李益,唐朝边塞诗人,据《唐诗纪事》记载,此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传唱天下,成为中唐时期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在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家乡何方?
纵使旷达如李白,也难免闻笛声而伤怀,“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何况是这些驻守边塞不能归乡的士卒,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支芦笛声声诉,万千征人泪千重。
再如人人都熟知的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杜甫的“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高适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哪一声笛不肠断?
还好,我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不用经受那样年代的思乡之苦,离别之悲,但是我深知,之所以我能幸福的生活在和平年代,能在中秋夜一家人月下对酌,正是一代代军人无私的奉献,是他们出征在边塞,为我们守卫着和平,感谢战士们!感谢和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