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未来将要建设的大学(大学强则城市强)

青岛未来将要建设的大学(大学强则城市强)(1)

青岛的大学数量虽多而不强,尤其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嫡长子青岛大学体量虽大而不强。青大是1993年由原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四小巨头合并,是青岛办学规模最大的大学,在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25个学科进入榜单,虽然数量较多但却因全是C级而被众人诟病。

2021年3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印发《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青政发〔2021〕2号),提出坚持培育引进并举,集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改革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支持部属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推进省属高校“双高”建设计划,争取更多高校和学科进入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行列。到2025年,力争新增独立法人高校5所、高校校区5所以上,普通高校(含校区)增至40所,在校生规模超过50万人。

这些天,身边好多个亲朋好友和同事们的孩子纷纷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考上了哪个大学,是个啥样的大学,是两句必不可少的话题。啥叫“985”“211”“双一流”大学?啥叫部属、省属大学?啥叫副部级、正厅级大学?青岛的几所大学都是啥样的?为了避免尬聊,先来学习一下高校基本知识,再谈谈对青岛高校发展远景规划的看法。

一、大学到底有几顶帽子

1.“211”大学。“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自1995年启动至2008年先后共有127所高校入选。

2.“985”大学。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以年月份为代号的"985工程"于1999年正式启动建设,先后共有39所高校入选。

3.“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简称。2016年6月,教育部宣布《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将其统筹为"双一流"建设。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

4.副部级大学。国内公立普通本科高校一把手绝大多数都是正厅级,仅有31所为副部级。副部级大学是中央直管高校的民间俗称,书记、校长均为副部长级,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

5.部属与省属大学。目前全国公办高校近3000所,其中部属高校115所,其余为省属高校。二者的区别:一是主管单位与财政来源不同。前者隶属部委管理,由中央财政供给;后者隶属省政府管理,由省财政供给。二是院校实力和知名度不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的办学实力较强,国际知名度高。另,全国还有民办高校773所左右,其中本科436所,专科337所,主管单位一般为各省教育厅。

二、青岛的大学都戴着啥帽子

(一)第一梯队-部属公办普通本科:1.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副部级、985、211、双一流)、2.中国海洋大学(985、211、双一流)、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11、双一流)

(二)第二梯队-省属公办普通本科:4.青岛大学、5.青岛理工大学、6.青岛科技大学、7.青岛农业大学、8.山东科技大学

(三)第三梯队-民办普通本科:9.青岛城市学院(原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更名)、10.青岛工学院(原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更名)、11.青岛工程学院(原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更名)、12.青岛电影学院(原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更名)、13.青岛黄海学院、14.青岛滨海学院、15.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四)第四梯队-高职专科:公办:16.山东外贸职业学院、17.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18.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19.青岛职业技术学院、20.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21.青岛工程职业学院、22.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民办:23.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24.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25.青岛飞洋职业技术学院、26.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五)军事院校-公办普通本科:27.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28.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

三、青岛高校强大壮大之出路

截止目前,青岛共有各类高校28所,从人才培养规模来看尚可,但学科专业分布缺项和弱项较多、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较少,比起一线和准一线城市来说还存在较大差距。解决这个问题,比起加大投入重点培养青岛大学这个大而不强的“嫡长子”去争创双一流来说,可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快速增加高校数量,捷径就是一靠外部引进,二靠本土扩张,三靠中外合作。

1.争取国家政策先机。此乃上策。如,非常成功的经典案例——落户红岛正在筹建的康复大学,当然也有不成功的经典案例——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在济青兄弟之争中远走他乡落户苏州。

2.鼓励内陆高校迁址。如,由东营迁至黄岛的中国石油大学、由泰安迁至黄岛的山东科技大学、由莱阳迁至城阳的青岛农业大学,均上升势头明显,实现了双赢。

3.邀请名校建分校区。如,落户蓝谷已建好并运行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正在运作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等。

4.本地高校扩建校区。如,中国海洋大学新建西海岸校区、青岛农业大学新建平度校区、青岛大学拟新建胶州校区。

5.采取中外合作办学。如,正在筹建的中德工业大学,由青岛科技大学和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办学。

高校多,则人才多;高校强,则城市强。高校-人才-城市,三者是正相关关系。当然,也可以加上房地产,作为第四者。

青岛未来将要建设的大学(大学强则城市强)(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