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

1940年6月,墨索里尼为了得到埃及和咽喉要道苏伊士运河,意大利同英国正式开战,从而正式开辟了北非战场。

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1)

墨索里尼(左)

不过,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壮一壮声势可以,打仗真的不行。所以英军并没有耗费多大的力气,就将意大利军队打得溃不成军。

当时英军和意大利军队打仗到底有多轻松呢?

据说英军当时一共抓了13万意大利战俘,英国首相丘吉尔当时还特意问过一名前线的英国军官:我们一共抓了多少战俘?

英国军官回答:我们抓了5英亩地的意大利军官,200英亩地的意大利士兵。

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2)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被人家打得“底裤”都掉了,墨索里尼只得紧急向自己的“死党”希特勒求援。但当时英国人并不相信德国人真的会跑到北非来搅局:因为遥远的北非,对于德国来说诱惑力并不大,没有什么核心资源。

而且,当时纳粹德国已经将全部重心都放在西欧,根本就无暇去顾及遥远的北非战场。但是,希特勒在接到墨索里尼的求援后,却出人意料地决定派兵去北非,而且选择的领军人物是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一:隆美尔。

初来乍到,隆美尔面临的一切都很陌生

1941年初,德国非洲军团的第一批部队抵达北非。而隆美尔赶到北非战场以后,他发现自己将要面临一个极其陌生的战斗环境:

这是一片荒凉的土地,几乎没有一棵树木,甚至连个灌木丛都难找;除了沙丘就是戈壁,就算有几座小山脉也只是光秃秃的石头,时不时还会刮起一阵阵沙土风。千里沙漠,资源贫瘠的北非,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

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3)

隆美尔

因此,德军在这里根本就无法做到任何形势的“以战养战”。

德军官兵刚到北非时也都极度不适应,虽然他们在来之前有过短暂的适应性训练。可是,那些训练和实际恶劣环境相比,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滋味。

而接下来让隆美尔尴尬不已的是:他麾下的军官们来到北非时,手里都几乎没有任何有关北非沙漠的地形和气候数据。意大利军队能提供的情报和数据又少之又少,而且他们提供的很多地图都是不准确、也不完整的。

从这里,隆美尔也终于知道了一个真相:意大利军队和英军交手为什么会变成英军“抓猪”了。

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4)

无奈之下,隆美尔试图从当地的文献资料来获取一些有用的军事数据。但是,他很快发现这些资料的军用价值很小。于是,他只得让德军自己出去实地侦查来获取军事数据了。

除此之外,隆美尔一有空,也会乘坐一架He111型轰炸机进行空中作战环境侦查。

其实当时隆美尔的第一批非洲军团兵力是很有限的,大约只有3万人。而且装甲部队也十分有限,隆美尔的手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重型坦克。(虎式坦克是后来才到北非的)

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5)

也许在希特勒看来,自己只是碍于和墨索里尼的“老交情”,出一点兵去北非“走下过场”就得了。但隆美尔作为北非军团最高指挥官,他当然不是这样想的:这位极度“自律”的德国将军,其实不管被派到任何位置,他都会尽一切努力去做到最好。

不满一个军的兵力,隆美尔却被封为“集团军司令”

隆美尔初来乍到便先给英国一个“下马威”:德军一举攻占马萨布莱加,把英军逼到阿吉达比亚地区。当英军士兵看清了对方坦克上的“黑色铁十字”标志时,英国人这才相信“德国佬”真的来了。

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6)

而隆美尔和德国北非军团的到来,确实也让英国人大惊失色:毕竟现在的对手可不是意大利的那群“乌合之众”,而是纳粹德国的精锐之师,外加一员德国铁血悍将。

隆美尔仅用短短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便迅速逆转了战场上的颓势。不过,英军在北非毕竟“扎根”很深,而且德军当时的兵力和英军相比相差甚远。

在德军攻占马萨布莱加以后,隆美尔还特意搞了一个阅兵仪式:让手中仅有的那些坦克一直在沙场绕圈跑,烟尘弥漫中让英国人误以为德军有很多坦克,这其实也是隆美尔的无奈之举。

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7)

因为隆美尔北非军团的参战,英国人便紧急组建了北非第八集团军。该集团军号称有10万人,700多辆坦克。这样隆美尔的北非军团,他们当时和英军兵力的比例为1:3,装甲武器的数量比例为1:2.。

到了1941年中旬时,德军在北非一共也才两个师:第15装甲师和第5轻装师,一共才装备了318辆坦克。支援火力只有2个独立炮兵营:一个100毫米加农炮营,一个210毫米臼炮营。再算上后勤和一些独立单位,隆美尔的北非军团总共也才55000人。

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8)

至于那些意大利军队,其实在隆美尔看来:有没有他们都差不多。

但1941年8月15日时,隆美尔的北非部队却被希特勒赋予“非洲装甲集团军”这一吓人称号,这让隆美尔自己都觉得很吃惊:麾下兵力不到一个军,自己怎么就成了集团军司令了?

就像当年曹操赤壁之战号称80万大军一样,确实有一股浓浓的“唬人”嫌疑和味道。

不过隆美尔是很清醒的,他自知兵力和武器都不占优势,因此在和英军交战中便经常采用“且战且退”的战术,在这个过程中再不断寻机给英军造成大量伤亡。

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9)

鉴于隆美尔在北非的出色表现,希特勒于1942年3月又晋升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总司令,并给了150辆坦克作为补充。

隆美尔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后,便迅速打了英军一个措手不及:击退英军第八集团师,一举挺进埃及亚历山大港附近的阿拉曼地区。

关键时刻,北非军团的后勤却老“掉链子”

当时部署在北非的英军,他们其实一直都有美国的大力支援:美国当时不仅给英国提供了大量的装备物资,而且还直接输送了十几万美国小伙子(士兵),其中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巴顿将军。

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10)

蒙哥马利将军

有了兵力和装备补充,之前被隆美尔打烂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又“兵强马壮”了。后来为了对付隆美尔,英国还派了蒙哥马利来到北非战场指挥。

而且后来盟军也成功控制了欧非通道,从而切断了德意联军的后勤补给。

所以德军在遥远的北非,想要得到后勤补给可不容易:德意之间有着高耸的阿尔卑斯山,铁路运输不畅,想要大批量运输货物,只能通过海运的方式。

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11)

当时德军的后勤保障只能通过地中海来实现,不过在海上却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天下。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的交通要道:直布罗陀海峡,一直都处于英国人的掌控之中。

所以,隆美尔在战争中跟希特勒要物资和兵力,几乎每次却是什么得不到。当时希特勒正为东线的战况操碎了心,所以他确实也没什么多余的资源给隆美尔。毕竟,北非战场和东线战场相比,只不过是一个次要战场而已。

北非的糟糕伙食和天气,让隆美尔也头疼不已

北非德军除了武器装备和兵力“捉襟见肘”外,当时让隆美尔头疼的还有一个:军队糟糕的伙食问题

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12)

众所周知,对于那些身处惨烈战场的士兵们而言:一顿美味的饭菜,对于士气和体力的恢复是多么重要。

可是当时意大利人提供的食物,无论是罐头、咖啡、果酱都平淡无味,德军士兵感觉它们好像没有放盐一样。很多德军官兵都调侃到:意大利军队的主厨肯定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否则味道怎么会这样平淡?

比如说意大利军队运来的牛肉罐头,德军士兵都将它们称作“墨索里尼的老驴”,意思就是太难啃了。这可不是德军特别爱挑剔,而是这些食物真的太难吃了。就连意大利士兵自己都觉得不好吃,也纷纷加入到咒骂的行列。

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13)

沙漠中就餐的士兵

另外,就是北非当时的那种炎热天气,食物确实也很容易出现“变味”的情况。比如说德军通常食用的橄榄油,在炎热天气下很容易融化。还有欧洲人一直钟爱的土豆,在北非也很容易腐烂变质,德军后来被迫用意大利的干豆替代。

口感不好也许德军士兵还能逐渐适应,简单忍受一下。但是,往往这样的物资因为制海权的丧失,从而导致运输经常延期到达。就算成功运到了北非,物资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因此,隆美尔在军队伙食方面也是欲哭无泪:他只得从自己做起,和普通士兵一起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把吃剩下的食物留到第二顿继续吃。

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14)

喝茶水的隆美尔

最惨的时候,隆美尔元帅居然一顿饭只有一块面包,一杯茶。只有在前线取得胜利的时候,隆美尔才会为自己配几块牛肉干和一杯葡萄酒,以示庆祝。

但随着战争的继续,德军在北非的后勤越来越不乐观:德军的食物补给和辅食开始大幅度减少。而饮食里一旦缺少蔬菜和鲜肉,那么德军士兵就会出现大量的非战斗减员。

再加上装甲装备方面的劣势也越来越明显,隆美尔在几次大胜的情况下,他不得不下令“停止追击”,因此也屡屡错过最好的胜利良机。

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15)

在这样艰苦的作战条件下,让隆美尔本人也患上了严重的口腔溃疡和胃病,他后来不得不回到德国本土疗养。而隆美尔一走,北非军团更是“兵败如山倒”,纳粹德国很快便退出了北非的争夺舞台。

结语

北非战场虽然一直都不是德国的主战场,但隆美尔当时还是用手中仅有的兵力和装备,把英国人赶到了埃及,一度狼狈不堪。

因此,很多人相信:如果当时隆美尔北非军团的后勤和兵员能充足一些的话,北非有可能会成为德军的天下。但战争就是这样,从来就不会有“如果”!

隆美尔在北非的失败(吃剩的饭菜舍不得丢)(16)

在沙漠中推车的隆美尔

人们之所以尊称隆美尔为“沙漠之狐”,主要就是因为他在北非战场取得的一系列骄人战绩。但隆美尔毕竟属于邪恶的纳粹阵营,即使他有再多的军事成就,也注定他逃不过一个悲剧性“炮灰”的命运。

每一份“荣耀”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心酸。

图源网络,侵删!

“历史驿站,心的港湾”《历史杂谈驿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