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的舆情意味着什么(舆情研究舆论妖魔化)

2021年6月30日,曾经轰动一时的杭州“保姆纵火案”受害人家属林某斌突然在微博发布消息,称其已组建新家庭并喜得一女,此事很快引发关注。随着林某斌“深情人设”翻车、利用“人设”赚钱引流等行为被曝光,网民态度由最开始祝福迅速转为谴责抨击。在热点发酵期间,相关话题不断异化变形,走上了离奇的传播轨道,导致阴谋论调一度占据舆论场,而四年前的纵火案也被重新演绎,舆论场上直指“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是林某斌”、呼吁政法机关重审的声音不断浮现。本文以此次事件的网络发酵路径为切入点,探讨一件私人事件如何发酵成全民“破案”的公共性事件,并剖析背后的舆论心态驱动机制,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第一阶段:“人设崩塌”——舆论的反噬效应

2017年杭州“保姆纵火案”轰动一时,也让失去妻儿的林某斌受到社会关注。四年多以来,林某斌在其微博“@老婆孩子在天堂”频繁发文,以无比深情的形式悼念死去的妻儿,比如将妻儿以天使的形象纹满后背,去寺庙受戒念经诵佛超度,还曾因精神恍惚从山崖跌落摔成骨折等等,所表现出的情深义重为其赢得了大量粉丝的关注,截至目前微博粉丝数已超450余万。之后,林某斌以妻儿为名设立服装品牌并高调直播带货,也获得了很多网民支持。可以说,林某斌曾经给公众呈现了一种“完美受害者”形象,俨然化身成为善良坚强的“悲情人物”,这种理想化的“人设”成功地引起舆论同情和共鸣。而此刻,林某斌再婚生女的事实却令公众对他的“完美印象”瞬间崩塌。7月1日,林某斌亡妻朱小贞的哥哥在微博发文回应此事,暗指其独吞巨额赔偿、未分给岳父母一分钱,令林某斌的形象跌入谷底。不少网民迅速梳理出林某斌在纵火案后的时间线,指其在纵火案发生前已多次出轨、与莫焕晶有染,从绿城集团获得1亿多的巨额赔款后没多久即开始又谈恋爱,和新欢即现任妻子重组家庭。7月3日,林某斌的律师发声称和解款已履行,但对“1亿赔偿金”“与保姆有染”等说法未予表态。

更令公众反感生厌的是,林某斌还利用这种“深情人设”进行“悲情营销”。根据媒体报道,2020年7月起,林某斌开始使用个人账号在抖音直播带货,仅一年时间即直播28场带货5800多万,累计直播销售额3.2亿,巨额利润背后正是“人设”带来的流量红利。此外,微博大V“@青菀啊”也被指疑似系林某斌微博的“代笔”,几年内“赚得盆满钵满”。从林某斌抖音账号发布的视频看,取景、文案、配乐、拍摄等都疑似有幕后团队的手笔。如果说林某斌“人设”崩塌引发的网民情绪是失望,那么其“处心积虑立人设、专业找人写代笔”,消费公众同情心的行为更是令网民怒不可遏。随后,林某斌淘宝店所有商品下架,其抖音号全部视频被清空。从7月1日到7月8日,仅一周时间,林某斌就从全网同情到被彻底抛弃,这恰恰是舆论反噬效应的集中反应。

第二阶段:舆论异变——“阴谋论”的成型

在波涛汹涌的舆论怒潮之下,任何微小的推力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掀起更为猛烈的舆论风暴。7月4日,微博大V“@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发微博爆料林某斌“婚内出轨”,称朱小贞在火灾发生时曾经打电话给林某斌,但林某斌故意关机。该条微博转评量近50万次,愤怒、嘲讽、质疑等观点占据网络情绪。“林某斌曾是理发师,依靠妻子和岳父母家才成功上位”“林某斌其实是放火案的共犯”等观点广泛流传,这也是林某斌事件的舆论走向发生异变的开端。

紧接着,更多所谓案发时的“内幕”被曝光,其中大量的娱乐类自媒体号充当主力,通过微博、微信、头条号、百家号、短视频等各类自媒体平台,加入信息传播的行列,组成立体式交叉扩散网络,进而形成了跨平台的传播共振。如百家号“哲学小北君”发文《林某斌邻居爆料:案发当天楼上有密集脚步声!莫焕晶案发前转80万》,短视频平台好看视频“南叶说娱乐”发布《朱小贞最后求救录音曝光,疑似中年男人呵斥孩子,林某斌做法可疑》,微信公号“双子最爱娱乐”文章《林某斌事件新进展,火灾现场监控被曝,在走廊换衣服的人是谁?》,此类文章转发量动辄过千,总结了网上各种“知情人”爆料,详细描述不少案发前所谓的“反常”细节。部分网民更是发挥想象能力,将网络中与林某斌有关的各种蛛丝马迹进行拼凑、组合、分析,甚至4年前《新京报》“局面”栏目对林某斌的采访也被扒出,有网民认为林某斌当时的微表情“太过平和,看起来并没有那么难过”。随着指向林某斌的“新线索”不断被曝光、被解读,大量网民开始怀疑他才是当年纵火案的幕后真凶,还有人为纵火者莫焕晶“洗白”。

如果说上述情况只是一种舆论变形,此后更加魔幻的舆论异变出现:有网民扒出来林某斌曾在某寺庙捐赠了一口水井,自媒体公众号“魔都囡”等在详细考证并援引“风水大师”和“灵异小说”作家的观点后,认为其中“大有蹊跷”,比如井上刻字“童臻一生”和“甘露泉”,井盖井身刻有莲花纹饰、井深181米等均寓意“镇压亡灵”等。这种怪力乱神之说引发大量网民关注,“镇魂说”一度成为舆论热门话题。不断有人实地探查,相关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频频被热传。至此,林某斌事件已从娱乐化完成了“妖魔化”的转变。对于这一舆论乱象,《新京报》7月7日发文《谁制造了林某斌的“镇魂井、锁魂墓”?》,呼吁“对怪力乱神式传谣,不能宽容待之”,应追究造谣传谣者的法律责任。

第三阶段:诉诸法律——被重构的“案件”

随着“网络侦探”抛出的林某斌“罪证”增多,网络情绪被大量愤怒、非理性声音包裹,越来越多的“吃瓜群众”被煽动加入讨伐林某斌的行列,推动舆情持续升级。此时,部分网民通过对比“杭州杀妻碎尸案”、上海“杀妻焚尸案”等案件,呼吁杭州司法机关重审“保姆纵火案”、厘清此案的诸多疑点,让林某斌“认罪”。莫焕晶的代理律师党琳山在社交媒体公开发声敦促杭州公安对林某斌立案侦查。随后,党琳山被封号,被一些网民解读为“有势力打压知情者”,甚至恶意揣测当地司法机关和消防部门“有大问题”。“保姆纵火案”本是一桩已通过严肃司法程序依法审结、凶手已认罪伏法的旧案,部分舆论却通过“脑洞大开”硬生生地补上犯罪构成要件,重新构建出一个面目全非的“案件”。在这个“新案”中,林某斌是灾难发生的罪魁祸首和策划者,他为了和第三者在一起,“丧心病狂”地残害妻儿,并“泯灭良心”地利用死者大发横财,如此“人间恶魔”必须得到法律严惩。

在这种心态支配下,舆论开始转向通过法律途径为林某斌事件寻找解决出口。有网民提出,林某斌在纵火案发生后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筹建“潼臻一生”公益基金会,所获赔偿将全部用于帮助全国因消防受灾的受害人,但这个基金会却一直未成立,不少网民追问基金、善款去向,质疑林某斌涉嫌欺诈。对此有律师表示,公益捐赠不能反悔,否则将严重消耗社会信任。此后,不断有网民呼吁向税务部门举报林某斌涉嫌偷税漏税,还有网民要求执法部门介入,彻查林某斌可能涉及的违法问题。从道德批判到违法举报,林某斌事件从私德领域正式进入到公权力部门的干预范围,也标志着舆论异化过程完成。

舆情总结:警惕“两个模糊”

林某斌事件是一次典型的舆论异化事件,观察整个发酵过程发现,两个层面的“模糊”是导致这场网络舆论狂欢出现的主要原因:

一是公私界限的模糊:公共舆论的深度介入

杭州“保姆纵火案”是一起极端案件,已经具有了比较深厚的舆论基础,而林某斌事件被视为该案的延续,也具备一定公共话题属性。同时,从案件发生到司法审判再到索赔案件,大众民意一直倾向于受害者林某斌一方,比如对绿城集团的赔偿款进行舆论施压,再如林某斌后续开设网店并直播带货网民给予鼎力支持等。这虽然是舆论惩强扶弱的天然正义感使然,但也要看到公共舆论的深度介入,也导致林某斌事件跨越了“私事”范畴,变成舆论场茶余饭后的谈资

随着社交媒体深度介入大众生活,热点事件的公私界限出现越来越模糊的趋势,私人事件很容易被公共化。当林某斌本人在不断营造“人设”享受流量红利时也应预料到,既然已经向舆论让渡了自己的私权,那么今后他也必须活在大众想象中,所作所为既要符合舆论审美,也应经受得住大众检视。这种共同心理,让网民对林某斌从同情与支持,180度地转变为批判和谴责,继而形成了一场“痛打落水狗”的网络舆论狂欢。这也是舆情发酵至最后的必然结果。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此事件中大量自媒体营销号进行推波助澜、煽风点火,在加强人设塑造同时也模糊了公私界限,成为网络宣泄情绪、传播谣言的阀口,亦是此次舆情中带偏舆论导向、突破话题边界、衍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

二是事实与想象的模糊:非理性情绪的极端表达

此事件中,网民的非理性情绪如何推动事件发酵异化值得引起关注。林某斌从“完美人设”到“虚情假意”,从受害人到“疑凶”,网民任凭想象力驰骋,连番推演如同一幕又一幕戏剧,捕风捉影的消息满天飞,事实反倒显得可有可无。参与讨论的网民更化身“网络侦探”,不断贡献着“破案”的蛛丝马迹,使得主观臆想裹挟了事件本身,“阴谋论”“妖魔化”一度成为网络主流,左右大众舆论。这说明舆论场本身就是非理性情绪为先,部分网民真正渴求的是符合自我口味的说辞,而非探求事实确凿的真相。在事实真相缺位之下的舆论混战中,八卦猎奇、灵异玄幻的信息不断吞噬、消灭其他反对意见,身处其中的网民会被非理性情绪的裹挟而盲从。从众多的情绪化表达中可以发现,很多网民在表达看法时往往带有浓厚的预设立场和倾向性,再加上一些网络大V的煽动性话语,可能令本就失序的舆论场走向面目全非的歧途,甚至否认司法事实和结果,这无疑会对法治社会建设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因此,面对舆论场非理性表达这个洪水猛兽,相关部门宜在舆情未燃之时就充分保持警惕,防止出现舆论波涛汹涌之后的异化倾向。

截至7月8日,林某斌事件仍在持续发酵,并且显露出指向政法机关的苗头。从舆论走势来看,随着主流媒体和理性讨论增多,网民对林某斌的关注将逐渐转到实体层面,如对募捐情况、税务情况等法律问题的讨论。需要指出的是,网络乱象不仅依赖舆论场自净功能,还需要权威回应及时遏制不良势头。当地相关部门需密切关注网络态势,尤其是针对林某斌涉嫌偷税漏税、诈捐等违法行为的举报信息,视情予以回应,用真相驱散迷雾,用法律安定人心。


来源:《政法舆情》第24期、原创 王灿 法制网舆情中心

作者:法制网舆情中心高级舆情分析师 王灿

独家原创作品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

舆情的舆情意味着什么(舆情研究舆论妖魔化)(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