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学说(浅谈老子的思想)

生命的大智者老子,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老子的思想学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老子的思想学说(浅谈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学说

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道家学派

何为道?

道为何?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掀起了阵阵澎湃的思想大潮,在这大潮的涌动之中,有一股非常有影响的势力,就是道家。

道家向来以清静无为不慕名利而著名于世,但在这思想的争鸣和交锋之中,道家却不甘心寂寞,他们登堂入室,挑起并积极参与了百家争鸣,成为争鸣中的主将,成为当时的三大“显学”之一,与儒家、墨家成鼎足之势。

道家本身提倡“无为”,结果却实现了“无不为”,这是可以言说的吗?也许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吧!

但从“无为”到“无不为”,这中间的转变就没有必然性?

如果想知道这种必然性,就只有花点功夫来瞭解一下道家的哲学了。可道家哲学博大精深,能说得清吗?

当然说不清,因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能够说得清的肯定不是真道家,只有在“玄之又玄”之中,才能找到“众妙之门”(《老子》一章),体会出道家哲学的无比乐趣。

而要了解道家哲学,很自然要对道家有一个总体上的瞭解。自古及今,论道家的学者层出不穷,可寻起根来,谁也不能离开《庄子•天下》篇和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论六家要旨》,而去空论何谓道家。

什么是道家呢?

《庄子•天下》篇说,以根本的道为精,以有形的物为粗,以满仓积储为不足,恬淡独与造化之神明共处,建立常无常有的学说,以绝对唯一的道为主(本体),以柔弱谦下为形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质,这就是关尹、老聃的道。

恍恍惚惚没有形状,变化没有常规,是死是生,不过是与天地共存,与造化之神明同往!独自和天地精神往来却又不傲视万物,不拘泥是非,和世俗相处,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忘死生者为友,这就是庄周的弘大而开阔的道,深远而宽广的道。

司马父子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为合乎无形之道,丰足万物,因循阴阳家之大顺,兼采儒家、墨家之善,总取名家、法家之要,与时迁移,应时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宗旨尚约容易掌握,事少而功多。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以虚无为本,以纯任自然为用,能探究万物之情而为万物生。

在道家学派中,荦荦而大者为老子、杨朱、列子、彭蒙、田骈、庄周。但他们虽同为道家,学术宗旨有大致相同之处,而思想深度和影响却又是不同的,只有将他们的思想一一加以审视,才有可能真正瞭解一点道家哲学。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由老子所创立的道家和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墨子所创立的墨家鼎足而三,成为先秦时期的三大“显学”。

但墨家在战国以后逐渐湮灭,汉以后整个学派荡然无存,影响也甚微。而道家和儒家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则一直作为两支劲旅,互相补充着,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述,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古代人们对男子的美称是“子”,对男子中德高望重的人则称“老”。老子的生卒年月不详,据有关文献推算,老子大约比孔子(生于西元前551年)大20岁,约当生于西元前571年前后。他早年作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室史(掌管图书的官吏),有机会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并谙熟典章礼制,成为知礼守礼的名人。

据传孔子年轻时闻其大名,曾向他请教过周礼。事后,孔子对老子赞叹不已,把他比作龙。到了晚年,老子看到周王朝内战四起,日趋没落,衰亡已成大势,于是离开周王朝,西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出关时,被关令尹喜留住,写下了《老子》五千言。之后骑着青牛飘然离去,流落并客死于秦国。(《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全书共五千多字,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

《老子》以诗体行文,文字深奥,哲理丰富,深入人心,为世代所传诵。现一般认为《老子》并非老子所手着,而是老子后学编定于战国中期,但书中的思想却基本上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在东汉后被奉为道教经典,称为《道德真经》,老子也因此而被奉为道教教主。在魏晋时期,被称为“三玄”之一(《老子》、《庄子》、《周易》三部着作为三玄)。

现存《老子》通行本是三国时魏王弼的注本,其他注释还有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明焦竑 《老子翼》、清魏源《老子本义》等,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抄写本,是现今最古的《老子》抄本,纠正了《老子》在长期流传中产生的一些讹误。我们瞭解老子的思想,主要就是根据通行本《老子》,同时也有必要参照帛书本。

“道为天下母”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最早创立了“道”的理论,把“道”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

在老子以前,“道”字的本义是指人走的道路,后引申为“方法”、“途径”,又含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意义。老子把“道”加以改造,把它演化成一个具有物质实体含义的概念。

老子认为,“道”这个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是宇宙的母亲。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

老子把“道”说成是早在天地未辟之先就存在着的一种浑然一体的物质实体,它虽然是目不见、耳不闻,无声无形的,但却是不靠外力由自身而永远存在着,无所不至地永远运行着,成为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它原先没有什么名字,就起名为“道”,因为它无所不包,弥漫一切,又可以勉强把它叫做“大”。

“道”作为万物之母,是如何产生天地万物的呢?老子说,“道”最初产生出元气,因为元气是浑然一体的存在,所以叫做一。

再由元气分化为两种互相敌对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对立而又统一产生出第三者冲气,冲气最后又产生出芸芸万物。

由于“道”是不同于任何具体事物的,所以它最初是无名的,但一切有名的东西又都是由无名的东西产生的,因此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很明显,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虚无”,“有生于无”也不是说虚无能产生出有。“无”经常是作为“无名”来使用的,此外还作为“有”的对立统一物来使用,强调有、无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老子用车、器、室对这种有无的统一加以说明,车子只有三十根辐条还不行,一定要有没有辐条的“无”的部分才能发生车子的作用;用泥做成的陶器,也是因为有器皿中间的空虚部分才能盛东西;房屋只有门窗墙壁还不行,还要有室内的空间,才能让人居住。这里的“有”和“无”都是具体的,“有”和“无”的统一也是具体的,“无”并不是指的一切虚无,而“有”之所以能给人便利,也是因为“无”并不是指的一切虚无,而“有”之所以给人便利,也是因为“无”与它相配合,才使“有”发生作用。

老子认为,”道”本身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由“道”化生万物的过程也是自然而然的。“道”以它自己本来的样子为根据,它本身的内在原因决定了它自身的存在和运动、化生万物,而不是靠别的原因。

老子的“道”论,其积极意义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是否定了天帝的存在。

自上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宇宙间有一个最高的主宰,就是上帝,又叫天帝。天帝不仅有意志,而且会喜怒哀乐,既能主宰神的世界,也能主宰自然和人的世界,甚至人间的帝王也要由它来指派。

这是一种神学观念,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的灵魂,使人们对天帝一直存在着畏惧的心情。对这种观念,老子用“道”来进行破除。天没有意志,没有赏善罚恶、支配人类的能力。天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物,是一种自然状态。

如果说有天帝的存在,那在天帝之先就已有了一种更为根本的存在,它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老子把它叫做“道”。这样,就用物质实体“道”取代了有人格的天帝的存在,这是人类思维进步和深化的表现。

其二是突破了用具体实物来说明世界总根源的局限。老子以前,也有些思想家从自然界中选取某些具体的实物来说明世界的构成。

如《尚书•洪范》篇的作者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总根源,《易经》的作者则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种自然物来作为世界万物的起源,这些学说的可贵之处是从自然本身去说明世界的原因,试图从复杂多样的自然界中找出统一的物质基础,但它们都是用部分说明全体,用个别说明一般,思维的水准还停留在实物性的低级阶段。

用这种实物来代替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天帝,在理论上还难以作出有力的说明。而老子从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找出了“道”这个总根源,就既说明了世界的多样性(“道”生万物),又说明了世界的统一性(万物最终复归于“道”)。这是老子高出于前人的地方。

但老子为了突出“道”作为天地万物总根源的特殊作用,又把它描绘成“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十四章),是无形无象的,玄远幽微,深不可测,有时干脆就把它叫做“无”。这个“无”虽是无形、无象、无限、无名,而不是虚无,但容易给人造成“无”中生有,“有”又生出天下万物的错觉。这种理论上的疏忽,恐怕也是老子所始料不及的。

“反者道之动”

老子最突出的贡献是在辩证法思想方面。老子系统地观察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从中发现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

在自然界,大与小,多与少,上与下,远与近,轻与重,白与黑,寒与热,生与死,静与躁;在人类社会,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祸与福,荣与辱,吉与凶,是与非,贵与贱,贫与富,治与乱,巧与拙,真与伪,公与私;这些都是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而事物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共处在一个对立的统一体中。

老子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恒也。”老子把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音与声、前与后看作是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中,一方是不能离开另一方而独立存在的。老子把这叫做“恒”,即是永恒的道理。事物正是在矛盾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事物的矛盾又都是相反相成的,是以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是有统一性的。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是说,委曲反能保全,弯曲反能变直,低洼反能充盈,陈旧反能变新,少取反会获得,多智反能迷惑。在这里,老子看到了,没有“曲”也就没有“全”,没有“枉”也就没有“直”,没有“洼”也就没有“盈”,没有“敝”也就没有“新”,这些对立的方面都是互为存在的前提。

老子还深刻地论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任何事物矛盾的双方无不向它的相反的方面转化,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这种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老子把它叫做“反者道之动”(四十章)。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就是道的运动。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五十八章)这是说,幸福和灾祸这两种对立因素,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灾祸紧邻着幸福,幸福潜伏着灾祸。谁会知道它们的究竟呢?难道没有正常的标准吗?正常随时可以变为奇特,善良随时可以变为妖孽。总之,物极必反,“物壮则老”(三十章),“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七十六章)。

为了防止事物的这种急剧的转化,就必须去掉那些过分的、极端的措施。只有这样,才不致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为此,老子提倡“不争”,要用柔弱来胜刚强。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这就是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论起攻击坚强的力量来,又没有能胜过水的。正是由于水有“不争”的品质,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人虽深知什么是雄强,却要安于雌柔;虽深知什么是荣耀,却要安于卑辱;虽深知什么是洁白,却要安于昏黑。因为,处于柔弱的地位,就预示着必然会转化为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四十三章)。

这里,老子把柔弱胜刚强当作一种绝对的规律,不能认识到弱要转化为强不是无条件的,不是靠“不争”,而是有条件的,要有积极的进取,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他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柔弱的东西中又有不可战胜的因素,这种思想对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又有积极的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