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村老家真实现状(山东小女子眼中的皖北)

老公的老家在淮河的北岸,距淮河边数百步之遥,离县城10公里左右和中国的大多数村庄一样是以姓氏命名的因为村子里陈姓居多,就叫做陈台淮河边的村落大多数是依河而建,这倒是顺应了古代人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听老公说他小时候淮河水是可以饮用的,口感比井水还好,甜甜的只是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淮河水受到了污染,现在已经没人喝淮河水了在水利不便的过去,淮河水在饮用和灌溉上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方便是显而易见的这大概也是村落比河而建的原因之一村子里的村民除了淮河岸边零星的自种自吃的小菜园,还有大片的庄稼地,并且数量在我看来有点多每家大概都有十几亩地冬播小麦,夏种大豆和山东不同的是他们种地比较简单,虽然离淮河很近,但是庄稼地是从来不灌溉的,即使再干旱的季节也不所以大部分的村民都是在江浙一带打工,只有农忙时节才回来可能是这里距江浙一带相对近这种在外打工的比例是很高的,大概占到村子里的百分之八十这里的地理位置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点,饮食上大家习惯了中午米饭晚上面食千百年来地理位置的特殊让当地人养成了北方人的敢闯敢干和南方人的精明灵活每当农闲了,村子里剩下的就是老人和孩子了他们有着一个有点心酸的特殊的名字: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带着孙辈孤独的住在三层的或者四层的小楼里以前没有来安徽农村之前,我想象中老公老家的徽派民居是白墙青瓦马头檐,哪里知道真正见到的却是家家户户拔地而起的小洋楼我的心里其实是好失落的每家每户都盖起漂亮气派的小楼并不是说明就多么富裕了,而是要归功于九十年代初期最早外出打工的村民,他们打工赚到了钱,又在江浙一带看到了中国早期的老板建的小别墅,所以回到老家来就大兴土木模仿建起了自家的小楼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小楼建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耸小楼的外表是漂亮而华丽的,走进去看看,绝大多数都是不装修的这大概是因为村民们长期在外打工吧,大家好像没有山东人那么恋家,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我的农村老家真实现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我的农村老家真实现状(山东小女子眼中的皖北)

我的农村老家真实现状

老公的老家在淮河的北岸,距淮河边数百步之遥,离县城10公里左右。和中国的大多数村庄一样是以姓氏命名的。因为村子里陈姓居多,就叫做陈台。淮河边的村落大多数是依河而建,这倒是顺应了古代人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听老公说他小时候淮河水是可以饮用的,口感比井水还好,甜甜的。只是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淮河水受到了污染,现在已经没人喝淮河水了。在水利不便的过去,淮河水在饮用和灌溉上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方便是显而易见的。这大概也是村落比河而建的原因之一。村子里的村民除了淮河岸边零星的自种自吃的小菜园,还有大片的庄稼地,并且数量在我看来有点多。每家大概都有十几亩地。冬播小麦,夏种大豆。和山东不同的是他们种地比较简单,虽然离淮河很近,但是庄稼地是从来不灌溉的,即使再干旱的季节也不。所以大部分的村民都是在江浙一带打工,只有农忙时节才回来。可能是这里距江浙一带相对近。这种在外打工的比例是很高的,大概占到村子里的百分之八十。这里的地理位置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点,饮食上大家习惯了中午米饭晚上面食。千百年来地理位置的特殊让当地人养成了北方人的敢闯敢干和南方人的精明灵活。每当农闲了,村子里剩下的就是老人和孩子了。他们有着一个有点心酸的特殊的名字: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带着孙辈孤独的住在三层的或者四层的小楼里。以前没有来安徽农村之前,我想象中老公老家的徽派民居是白墙青瓦马头檐,哪里知道真正见到的却是家家户户拔地而起的小洋楼。我的心里其实是好失落的。每家每户都盖起漂亮气派的小楼并不是说明就多么富裕了,而是要归功于九十年代初期最早外出打工的村民,他们打工赚到了钱,又在江浙一带看到了中国早期的老板建的小别墅,所以回到老家来就大兴土木模仿建起了自家的小楼。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小楼建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耸。小楼的外表是漂亮而华丽的,走进去看看,绝大多数都是不装修的。这大概是因为村民们长期在外打工吧,大家好像没有山东人那么恋家。

陈台村方圆不大,有五六百户人家,被村口的一片密密的杨树林掩映着。村口的杨树林下是一片不起眼的墓地。刚来这里时我看到那一片高低不平的土包,还以为是村民挖鱼塘时挖出的塘泥。后来听婆婆把那里叫做乱葬岗,我才知道那是一片坟地。这样的坟地里埋葬的肯定是不一样的人生。听公公说以前淮河水患成灾,一方淮河大堤关系着皖北甚至是北国的安危,于是每当水患来临时治理水灾死保淮河大堤就是头等大事。在历史变迁中有一项大的政治运动,就是后来在瞬间改变了一批人命运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些热血 沸腾的知识青年从全国 各地的大城市涌向偏僻的农村,也包括这个淮河之滨的小村。当年正逢水患泛滥,在修建淮河大堤的艰苦劳作中有人坚持下来有人不幸倒下了。倒下的人有的被家人接回家,有的就永远的睡在了这淮河之畔,永远的看护着淮河大堤。孤单的坟冢里住着当年年轻的人生。风儿不时吹过杨树林,似乎是在演奏一首肃穆的歌。

村子的中间有一所整齐的瓦房,在成群的小洋楼的映衬下很是显眼,那就是曾经的小学学校,现在因为教育部门的学校整合已经废弃不用改为村支部办公所在了。村支部的旁边有村里最大的一个超市,它不像城市里的超市一样有名字,因为老板叫“小卢”,大家都叫它“小卢家”。说它大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这个超市里所售商品之全是城市里的大超市也无法相比的。从油盐酱醋到鞋袜衣服,从锅碗瓢盆到装修建材,从农药化肥到汽油柴油,无所不有。村民们的日常所需在这里都能买到。

村落朝沐晨露,晚披红霞,与淮水朝夕相伴。八百里淮河滋养着淮水之畔的女人,把女人们滋养的流水样的温和沙子般的坚强。在村子的后边就有一位这样的女子,现在已经是古稀之年了,我老听村民们叫她“九爷娘”。听说她老公以前是国民党的兵,她和她老公成亲十八天,老公就跟着国民党的残余部队逃到了台湾,杳无音信。她等了一年又一年。一晃四十年过去了,九爷娘从一头青丝等到了满头白发,等待的日子无望而艰难。人老了房子也老了,房子老的露出了天空的一角,九爷娘仍旧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守着心中的梦。梦有时真的会实现,四十多年后的一天,九爷娘的老公真的从台湾回来了,带着乡情带着黄金回来了。他怎么会想到当年十八天的婚姻会换来如此的深情。他见到九爷娘时的心情,我不得而知。我只是听别人讲他回来时拒绝侄子们的邀请去住侄子家的小洋楼,坚持和九爷娘去住那露着一角天空的破瓦房。他说这样的房子里九爷娘几十年都住的,他怎么就住不得……这样的事情,我以前只是在小说里看到的。前不久我看电视《星光大道》听到年度总冠军安与骑兵的歌“等了三年又三天,等到太阳落西山,盼了三年又三天,何时再见面……”,我一下想起了九爷娘。是啊,等三年又三天是如此的难过,那么等三十年是怎样的煎熬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