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诗人的自虐情怀)

诗文忌平铺直叙,贵能波澜起伏。

这一特点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有时,诗歌描绘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是相反的,利用截然相反的事物在人内心形成的反差来达到一种艺术效果,实为乐景写哀情。这种情感的抒发,自有一番韵致。

“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诗经 小雅 采薇》中就可觅得踪迹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诗人的自虐情怀)(1)

出发时,春意盎然;归来时,已是白雪皑皑,家里的她还好吗

“杨柳依依”是乐景,写的却是离家做征夫的哀情;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艺术效果突显了出来。

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诗人的自虐情怀)(2)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他的孤独你可懂?

这首诗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乐写哀,句句含情,凄美孤寂,叹惋深沉。

《春行即兴》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带着仕途不利的忡忡忧心和国家败亡的绵绵长恨,在落英缤纷黄鸟空鸣的春天经由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四句诗,句句景,构画出了被诗人感情沾染过的春天。——宜阳城下的草,长得非常茂盛,山涧的水向东又转向西流去。芬芳的花儿无人欣赏也就自己零落了,在春光满山的小路上,鸟儿在空阔山林中孤独地鸣叫。

诗人写暮春的风景,草、水、树、鸟,动静结合,声色俱美,仿佛把读者也带到了这种意境中。而花开无人赏,鸟鸣无人听,作者的失意和不遇知音的心情也自然可见。

“宜阳城下草萋萋”, 让我们不能不想起杜甫《春望》中的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诗人的自虐情怀)(3)

杜甫的诗成为了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以乐写哀,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这里同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景,一倍增其哀”的传统表现手法。

这里我们又不能不忆起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诗人的自虐情怀)(4)

黄鹂啼唱虽婉转,但聆听之人却悲伤难抑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乐景写哀:武侯祠内翠柏森森,芳草萋萋,堂下的碧草亮得耀眼,映得石阶泛起一片绿光;黄鹂在密叶间婉转啼唱,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更觉美好诱人。

盎然春色令人赏心悦目,然而诗人的心情是悲伤的。碧草、黄鹂固然怡目悦耳,但是无人欣赏,只好自生自灭;丞相祠堂如此冷清,悄然而无人迹,丞相身后如此寂寞,难道他的千秋功业、伟大精神统统被人遗忘了吗?“自”“空”二字是对壮志未酬、赍志而殁的古代英雄的追念,也是对当代英雄的企盼和呼唤。诗人的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我们应透过喜乐之景领略诗人的叹惋之情。

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诗人的自虐情怀)(5)

怀念喟叹的虽是诸葛,但任谁也明白这是在抒己之愤懑悲伤之情

杜甫的《登楼》更令我们肝肠寸断。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诗中“花近高楼伤客心”“锦江春色来天地”两句,描写花朵盛开,艳丽多姿,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锦江的无限春光好象是随着那浩浩荡荡的江水到来,充盈了天地,景色广阔雄浑,无限生趣。但这一切却引起了杜甫的伤心,使杜甫产生了历史沧桑的悲凉感,这种写法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王维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让我们领略到了“乐景写哀情”的精妙。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诗人的自虐情怀)(6)

故友离别,一切尽在不言中,饮下此杯,莫回头

诗中的景是亮丽而美好的,情是依依难舍让人心生惆怅的离别之情,情景之间有点不“和谐”。诗是“乐景写哀”,正是这种“不和谐”把惜别之情表达得格外浓烈,“增其一倍之哀”。

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景色,而平时人们在引用“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时,也大都是用它来描绘美丽春色、表现喜悦心情的。

这里看似写江南春天美景,实则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而“春风又绿江南岸”句的重心,也当在“又”字,而非“绿”字,诗人着重描写的不是江南春色如何之美,而是要感叹自己官身不自由,有家不能归,竟不如一年一度回到江南的春风。真是忧心忡忡,扼腕而叹,好一个“愁”字了得啊!

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感怀身世之作。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的是一幅明丽开阔,生机盎然的自然之景,然而现实社会却是这样如此丑陋浑浊,我的天地却是这样的暗淡。诗人以乐景衬哀情,眼前景与“心中景”形成了极大反差,一股悲凉的情感油然而生。

唐代元稹的诗《行宫》更甚一步。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诗人的自虐情怀)(7)

红花与白发,对比鲜艳,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悲哉恸哉

这首诗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诗歌所表现的是凄凉哀婉的心情,却着意描写"宫花红",根据我们生活中的体会,红花那热烈的色彩,盛开的景象,往往烘托欢乐的心情,热闹的场面,生机勃勃的青春,但在这首诗中,却与"古行宫""白头宫女"形成了反差,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让人有一种时移事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凉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唐诗鉴赏辞典》

还有的许浑《谢亭送别》让我们进一步感知此等手法的妙处。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诗人的自虐情怀)(8)

古人囿于交通和通信的落后闭塞,送别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类型,共鸣共情

注: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南京南)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这是一首送别诗,离愁别恨自然是诗歌抒发的感情。第二句写景,"红叶青山水急流"写诗人送别朋友后所见的江上的景色。深秋时节,青峦叠翠,层林尽染,江水青碧,景色明丽爽洁,正是良辰美景,这应该属乐景。但友人却解行舟,平添伤感,这景色与离别的愁绪形成反差,景色越美,对欢聚的留恋之情越深,也就反衬出离别的愁苦。

李煜的《采桑子》更为典型。

庭前春逐红英尽 舞态徘徊
细雨霏微 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 香印成灰
可奈情怀 欲睡朦胧入梦来


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诗人的自虐情怀)(9)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这是一首春天怀人的词。上篇说亭前的红花纷纷坠落,春天即将消逝,细雨迷梦中主人公终日愁眉不展。下篇说主人公独自在绿纱窗下静候伊人到来,情怀伤感,无可奈何下相思入梦。

 “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展示了一幅庭前落英缤纷的画面。春逐红英,舞态徘徊,一副鲜活的暮春景象。但“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由落英缤纷而知春天将尽,从细雨霏微而愁烦不已,主观的感受外射于客观事物之上,落英细雨都染上了愁思。这里用的就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一首《望江南》写出了曾贵为帝王,而如今却变为阶下囚的尴尬处境。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诗人的自虐情怀)(10)

江南再美,已是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由于首句中的“恨”字,我们原以为会看到一个凄惨的梦。结果却恰恰相反,出现的却是一个兴高采烈、欢乐洋溢的梦。对于李煜来说,重温欢乐的梦,是他对“失去天堂”的昼思夜想的结果,同时,这种重温欢乐的梦,的确要比品尝痛苦的梦,会给他醒后带来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样就造成梦中的欢乐与悲惨现实的强烈对比,从而收到了以乐写愁的艺术效果。

“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景抒情手法正如瀑布,由于有了水位差, 才会呈现出瀑布的奇观。这种手法正是把握了情感的落差问题, 从反面写来把感情推向两极,使之在一哀一乐之间,造成最大限度的感情落差。


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诗人的自虐情怀)(11)

理论的指导,让我们理解诗词更易更美

刘熙载在《艺概》里,则把这种加大感情落差的艺术手法,称为“衬跌”。他认为“词之妙全在衬跌”。这个“跌”字,即是跌落之义。 其实,这种正面不写写反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衬手法。

我们在欣赏古诗时,要准确把握这种手法,避免望文生义,误解了诗词的原意,我们将会爱诗,读诗,品诗;赏诗中之美景,体诗人之境遇,叹自我之处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