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有什么办法(口干咽干鼻燥)
再过几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了。
《礼记》:“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
我们知道,夏日里阳气最甚,所以,阳气在夏至的时候到达了顶点。然,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阴气就在阳气鼎盛的时候也慢慢兴起。
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气温下降得很快,露水日益加厚,贴近地面的草木上容易凝结上一层白白的水滴,故得名“白露”。而在古时候,古人以五季配以五行,秋五行属“金”,主白色,故以白形容秋露。
一直看远志文章的人大都知道,春季的时候主生发,所以养生当以疏发肝气,条达畅通为主;夏季多闷热潮湿,是故,夏季当清热祛湿为主;而眼下正值秋季,秋季气候多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燥邪就容易滋生,而损耗我们体内的津液,因此,秋季多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至皲裂、毛发枯槁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状。
此外,燥邪又易侵袭肺脏,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不喜干燥,燥邪就偏偏要往肺里跑。肺开窍为鼻,喉为门户,在体合于皮毛,是故,燥邪容易从口鼻、肌表入侵。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个适用于秋季干燥的中成药——麦味地黄丸。
麦味地黄丸:麦冬、熟地、山药、山茱萸、五味子、茯苓、泽泻、牡丹皮。
补:麦冬、熟地黄、山药麦冬,你可别看它个头不大,却实打实的是滋阴润肺的好手,麦冬有多润?你去看看新鲜的麦冬就知道了。新鲜的麦冬汁液饱满,入口生津。
麦冬主入肺经,肺位于胸腔,在五脏六腑之中,位置最高,故有华盖之称。所以,肺就像是天上的云一样,肺得津液滋润,时不时地下点小雨,地上的万物才能得到滋润。事实也正是如此,中医认为,肺主通调水道,善将津液向下输布至周身。
《本草正义》:“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上品。”
麦冬
如果说麦冬像是天上的云,普降甘霖而善补上焦之阴,那么熟地就像是地上的江河湖海,善滋补下焦之阴液。
熟地性温,主入肾经,功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大补肝肾阴血之要药。
中医认为啊,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精之处也!可以说,肾阴是生命的源头活水。
中医有一句名言叫“久病及肾”,说的是大多数的疾病到最后几乎都是殊途同归,都会耗竭肾精,伤及生命之根基,伤及机体的修复能力、免疫能力、纠错能力、自稳能力,所以很多疾病反反复复,颠三倒四,缠绵难愈。
而熟地放在这里与麦冬同用,主要是由于熟地与麦冬可以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中医认为,肾主水,肺主金。金为水之母,水为金之子,养益肺阴就能填充肾阴,充盈肾阴就可滋补肺阴,古人称之为“金水相生”。如果你还觉得深奥难懂,你去看江河湖泊的水气向上蒸腾而化作雨又重新回归,说的也正是这么一层意思。
此外,针对上焦、中焦的治疗大都是治标。相较而言,充足下焦肾阴,为生命灌根才是治本之道,好多慢病反反复复总是好不透,其实就是光治标了,而忽略了治本。
而熟地正是一味充实肾精,填益根基之良药,但凡是血虚、肾阴虚者皆可选用,每用即效。
《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日,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熟地
山药,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滑滑的,黏黏的,口感很不错。
上好的山药因产于古怀庆府,故得名“怀山药”。
山药埋在土里的时候,它是直直地往下生长,能长到很深的地方,吸收土地里的灵气。而脾胃五行主土,是故,山药得土气至厚,主入脾经,善补脾气,而助脾胃转运输布水谷精微而化生气血,滋养五脏六腑。
其次,山药又入肺、肾经,可助麦冬、熟地滋养肺肾之阴,为气阴双补之良药。
此外,山药兼具涩性,具有收敛固涩之效,可将补益的阴液牢牢地锁在我们的身体之中。
《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
《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山药
守:山茱萸、五味子山茱萸酸涩而温,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入肝、肾经,既能补肝肾阴液,又可温肾阳,为补益肝肾阴阳之要药;
其味酸涩,中医讲,酸可收敛,是故,山茱萸补益之中又善固肾涩精,堪称补敛并俱之佳品。
《药性论》:"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癥结,治酒皶。"
山茱萸
五味子,正如其名,五味俱全,然,其酸性最甚,甘味次之。
是故,五味子就像是一尊金钟罩一样,辅助山茱萸、山药收涩住一身之津液。
五味子
泻:茯苓、泽泻、牡丹皮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秋燥秋燥,已经在说秋天天气干燥了,为何还要泻水?岂不是刚刚补益的全都付诸东流了?还有,这不是与刚刚使用山茱萸、五味子的思路所背道而驰了吗?
当然不是,须知,津液的范畴相当广泛,不仅指的是可以滋养我们身体的清液,同样也包括了身体所代谢出来的湿浊。
茯苓和泽泻就尤为擅长将这些湿浊通过小便而排出体外,减轻身体的负担。
先来说一说茯苓,
茯苓,想必大家都还是比较熟悉的,靠着健脾祛湿的功效,在中医界扬名立万。
茯苓主要生长在松根之下,李商隐早就在诗中提及:
草堂归来背烟萝,黄绶垂腰不奈何。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根下茯苓多。
你看松柏,四季常青,即使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万物几近凋零的时候,它也依然苍翠欲滴。茯苓比邻松根生长,近朱者赤,自然而然地也就吸收了松柏的灵气,因此,茯苓也被称为“四时神药”。
在古时候,采摘茯苓可是一门技术活,若是你不了解茯苓的习性,就要走很多弯路,即便是翻山越岭也难觅茯苓的踪影。而有经验的老药工是怎么寻找茯苓的?首先找到松柏,其次再是观察土壤的干湿程度。
道理很简单,你去观察,有茯苓生长的地方,周围的土壤大都会显得干燥一些,这主要是由于,茯苓可以把土壤中的水分吸附掉。
因此,在服用茯苓后,茯苓可以把我们身体里的湿气先吸附过来,再通过其利尿的功效,将湿浊从小便而出,加上茯苓性平,本就无寒热之偏,是故,其利水之余而不伤正气。
《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茯苓
泽泻甘淡渗利,性寒清泄,入肾、膀胱经,
最善利水渗湿,又能泻肾与膀胱之热,泻相火,以保真阴。
《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直通水道。"
泽泻
最后用点牡丹皮,牡丹皮是牡丹花的根皮,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众人皆知牡丹花国色天香,却鲜有人知晓它的根皮还能入药。
牡丹皮味苦而性微寒,主入肝经血分,善清泄血中郁热,故有凉血之功效。
你去看到了秋天,就有很多人流鼻血,主要就是热入血分,血受热妄行于外所致。
牡丹皮
方子讲到这里算是讲完了,
麦味地黄丸是基于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而成,
此外,地黄丸家族还有归芍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后续我们接着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