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就是天理(天理良知是安身立命之根本)

良知就是天理(天理良知是安身立命之根本)(1)

良知就是天理(天理良知是安身立命之根本)(2)

良知就是天理(天理良知是安身立命之根本)(3)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认准一个天理,就无所不知,就无所不能。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保持天理,天性即善,本性即善。过与不及即恶。故曰善恶一体。善恶怎么说它是一体呢?天理人性,都是一体的,人性一过就是恶,人性不及就是恶,所以过与不及和中都是一体的。

王阳明说,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一般人好恶总是夹着私心杂念,故圣人之学,只是一个诚字而已。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就转糊涂了。就是在实事上用良知,这个事要真做了,真见效。王阳明说:“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修饰,不见有过。”社会上普通的读书人所谓修养,表面收敛,装潢一些,没有根本学问,壮年时也看不出啥毛病。“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倒。”严格要求自己的能力都没有了,完全松懈了,丑陋的思想掩饰不了了,所以最后放倒了。“譬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只要良知真切,虽作举业,不为心累。”纵有累,也会及时克之。良知不碍举业,举业者有良知,诸事可通。人要永远致良知,即如天地万物时时在发展进步。如间断了良知,自己思想即是一潭死水,与天地万物即脱离了。故圣人也要不断努力跟上大自然运转,与时偕行。有良知才能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有铁铸的身板,而有了良知,生死问题也看得更加分明,为正义,为正事,为国家大事就是死了也在所不惜。所以,良知是点铁成金的法宝。王阳明50岁时,在南昌给邹守益信中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

主宰正,视听言动皆可正。修身根本在正其心,正心关键在诚意,诚意之本在致良知,致良知之本在格物。只有严于格物,才不至于使得诚意、致知落空。格除恶,即真的不做恶事了,这是学实事,做实事。“这里言格物,自童子以至圣人,皆是此等功夫。但圣人格物,便更熟得些子,不消费力。如此格物,虽卖柴人亦是做得,虽公卿大夫以至天子,皆是如此做。”

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王阳明说:“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只要着实用功,致良知,格物,即使有些妄想,久而自消。

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历史上多少名人,只是因为一个傲字,便了了一生。“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曾国藩也有类似的论断。弟子舒国裳中过状元,还要王阳明为之写《孟子·告子上》语:“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弗思甚也。”状元还需诵此以求警。王阳明倡导学生多思多问,曾举子贡、颜回为例,“圣人被他一难,发挥得愈加精神”。

《中庸》说:“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者必问学求道,不问学求道者,也不能尊德性;广大者是由集义、尽精微而成;不尽精微、不集义者就不可能致广大;极高明者仍然学中庸不已,如不学中庸,也不可能高明。致良知即中庸之道也。

总之,《传习录》全书提出四大论点:一是亲民;二是知行合一;三是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四是致良知。王阳明56岁时,在出征思州、田州前,与钱德洪、王畿提出四句教的心学要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在给王嘉秀、萧子玉的送别诗中说:“吾道既匪佛,吾学亦匪仙,坦然由简易,日用匪深玄。”这就道出了阳明学说的真谛,即广泛而深远的心学实践价值。王阳明《睡起偶成》诗云:“四十余年睡梦中,而今醒眼始朦胧。不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胜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就这么磨,就这么学。第四,教人、化人,不拘死格,持中,致良知,而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具体指向地去化育。《传习录》有传承,有创见,对于儒家思想,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新的高峰,使得中华民族在其后500年间,积聚了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信仰,为中华民族融通世界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思想精神基础。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