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临床多面能手之中药大黄)
大黄是临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药,别名黄良、将军、火参,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五个功效,堪称临床多面小能手。其药用历史悠久,在临床上作用广泛,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收录了多个大黄经方,如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
古籍追踪
《神农本草经》始载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瘢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本草纲目》谓:“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 宜用之。”
《药性论》言:“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来源性状
来源: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
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临床应用
实热积滞便秘
大黄有较强的泻下作用,可荡涤肠胃,是治疗积滞便秘的要药。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气汤(《伤寒论》)。若大黄用量较轻,则泻下力缓和,与麻仁、杏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方如麻子仁丸(《伤寒论》)。
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牙龈肿痛
大黄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咳血,常与黄连、黄芩等同用,如泻心汤(《金匮要略》)。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
痈肿疔疮,肠痈腹痛
大黄内服能清热凉血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同用;治疗肠痈腹痛,可与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
大黄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者,常与桃仁、土鳖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治妇女瘀血经闭,可与桃仁、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
大黄泻下通便,能异湿热外出。治肠道湿热积滞之痢疾,可与黄连、黄芩、芍药等同用;用治肝胆湿热蕴结之黄疸、尿赤者,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伤寒论》);若治湿热淋证,水肿,小便不利,常配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烧烫伤
大黄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外用治烧烫伤,可单用粉,或配地榆粉,麻油调敷患处。
用法用量
煎服,3~15g。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大黄苦寒沉降,炮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缓和药性,增强药效,或产生其他药效。
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不宜久煎,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证。
现代研究
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结合和游离型蒽醌类/ 蒽酮类、二苯乙烯类、苯丁酮类、色原酮类、黄酮类及鞣质类化合物,不同的成分有着不同的作用。文献研究表明,大黄中的结合型蒽醌类/ 蒽酮类成分有一定的泻下作用,游离蒽酿类成分有一定的清热作用和利湿退黄作用,鞣质类成分有一定的凉血作用,黄酮类成分有一定的活血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还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糖尿病、保护心血管等活性,此外,也表现出对脑及心脏的保护,对雌激素水平的调节,改善记忆功能,减弱免疫排斥反应等作用。
注意事项
大黄沉降,善活血祛瘀,故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忌用。
大黄苦寒,易伤胃气,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生大黄主要副作用可见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长期服用恩醌类泻药可引起电解质代谢紊乱(低血钾)、肝硬化,不宜长期过量服用。
参考文献:
1、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张桥,陈艳琰,乐世俊,王文晓,张丽,唐于平.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对化学成分、传统药理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21,46(03):539-551.
#药事健康超能团##健康科普排位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