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宣讲家文稿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宣讲家文稿坚定文化自信)(1)

怎样才能加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要深入学习和认识传统文化。这就讲到学习的问题,一个是学习的内容,一个是学习的方法。我们今天侧重讲学习内容,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是什么。要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基础性的方法就是读书。所以,我们要谈到经典的阅读问题。而在谈经典的阅读问题前,我们要先介绍经典。要先了解有哪些经典,再讨论怎样阅读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广义上的经典,按照中国古代固有的图书分类方法,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我们今天就讲“经、史、子、集”中的“经”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孔子刚刚开始传播古代文化的时候有六部经典,所以叫“六经”。“六经”后来怎么样变成了“五经”呢?我们今天就要讲这个过程。所以我今天讲课的关键词就是“五经”“十三经”“四书”。这就涉及传统文化中“经”的部分。当然,我们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单纯学习“经”的部分,还要学习“史、子、集”的部分。“史”就是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子”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书籍。“集”就是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已故学者朱自清先生在1942年写过一本书,叫《经典常谈》。从1942年到现在,虽然已经过去70多年,但是我认为这仍然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虽然这本书很小很薄,但是内容非常好,价值非常高。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讲今天的重点——“经、史、子、集”中“经”这部分,具体来说就是“五经”“十三经”“四书”。 为什么说“经”在“经、史、子、集”里特别重要呢?因为中国古代的这些经书,即狭义的经典,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主要承载者,而儒家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又占特别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分四个问题来讨论中国古代的“经”。

第一,我们讲经典现象。第二,我们讲经和经学。第三,我们讲经学的发展和演变,即从“五经”到“十三经”的发展过程。“五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丰富,变成“十三经”。清代有一个大学者叫阮元,他主持编写了一部书,叫《十三经注疏》。第四,我们讲另外一个经典——“四书”。“四书”是从“十三经”转化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化?“四书”有什么意义?下面我们就一一展开讨论。

作者:任大援 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长青学者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任大援:坚定文化自信 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

点击“了解更多”查看完整文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