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送日子的讲究(聊城风俗漫谈系列)

文/图 记者 陈金路

广饶送日子的讲究(聊城风俗漫谈系列)(1)

莘县退休教师王发社创作的关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争吃喜面的图画。

结婚、生子,是人生的大喜事。

“生孩子,送祝米”,是聊城自古以来的习俗,至今仍承续不衰。“诞生礼作为人生的开端礼仪,具有持续时间长、仪式隆重等特点。”研究聊城民俗文化多年的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生导师孙雪岩说。

“得喜”“添喜”有说法

传统观念认为,生儿育女是家庭和亲族的一大喜事,故称怀孕为“得喜”。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道口铺村77岁的郭怀成是村上婚丧嫁娶生孩子的礼仪“明白人”。他说,按照以前的老俗话,妇女怀孕了,称为“有喜了”“有身子了”“有身孕了”“有了”。

旧时女子多在十七八岁就结婚,一般婚后一年之内即“得喜”,两三年后又生第二、第三胎,通常女人一生会生四五胎,也有多至八九胎的。“现在有了法定结婚年龄,孩子们结婚早点的也要二十一二岁,大多二十四五岁,还有的接近30岁,所以‘得喜’的年龄也往后推迟不少。”郭怀成说。

早前,聊城农村妇女怀孕后有许多禁忌,如不能参加别人的婚礼,不能参加葬礼;雷雨天,孕妇不能出门,并要在门窗上挂一块红布等。

婴儿出生,俗称“拾小孩儿”,也叫“添喜”。聊城对此说法不一,有的称“添孩子”,也有的地方说“添了”“拾了”。根据婴儿性别,又有大喜和小喜之分。生男孩则为大喜,生女孩则为小喜或也喜。

“妇女生孩子时,一直有产房禁入的习俗。”孙雪岩表示,旧时观念认为妇女生产是“大(人)命换小(孩)命”的生死关口,产房被看作不干净的地方。男性、读书人、儿童、未出嫁的闺女、穿孝服的人绝对不许在场,怕“带走产妇的乳汁”或怕破坏好运。亦有不许丈夫入产房的禁忌,认为这样会导致产妇难产。

旧时分娩的方法也不—样,富人家常在炕前就地放一个娘家陪嫁的红木盆,产妇坐在盆上,同辈已婚并生育过的妇女抱着产妇的腰,接生婆协助接生。所以,分娩又叫“临盆”。穷人家的产妇则躺在炕前铺好的谷草上,由接生婆接生。所以,这种分娩方法又称为“落草”。按照旧风俗,接生婆由儿女双全、经验丰富的妇女担任。随着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目前大多数产妇住进医院分娩,接生婆也普遍被医生代替,文明、科学的产育新风在聊城城乡已经形成。

“报喜”之后“送祝米”

婴儿降生之后,婆家人要在三天内向产妇娘家报喜。报喜时间,要根据孩子出生的具体时间而定。如果是前一天下午出生的,则在第二天早饭后去报喜;如果是后半夜出生的,则在当天早饭后报喜。总之,报喜要在上午才吉祥。报喜一般由产妇丈夫的兄弟带着红皮的鸡蛋前去,如果生的是男孩,带的鸡蛋是双数,女孩则是单数。得到喜讯后,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孩子的姥姥就会带着鸡蛋、红糖、小米前去看望。

孩子出生后,聊城一些地方还有“挑红”的习惯,也就是在产房和临街的大门上挂一块红布,旁边附有铜钱、红枣、花生等物品。生了男孩挂在左边,生了女孩则挂在右边。临清一带,除了“挑红”之外,如果生了男孩,大门上还要悬挂弓箭,寓意孩子长大后武艺超人。在东阿、东昌府、茌平、阳谷一带,只要邻居一见“挑红”,就会在第三天或第十二天时,给产妇送红糖、挂面、小米和鸡蛋等,以示贺喜;临清、高唐西部、冠县北部地区则在婴儿降生后第三天,由产妇家人向邻居送“报喜蛋”,生男孩每家送4个,生女孩每家送3个。

“送祝米”的时间,一般选择在男孩出生后的第六天或十二天,女孩为出生后的第九天,具体在哪一天,主家会通知亲友。“送祝米”当天比较隆重,所以“送祝米”也算是孩子的诞生礼。

当天,亲友、邻里携带鸡蛋、挂面、红糖、小米及小儿衣物等登门祝贺。因为产妇刚生产,怕受凉,身子需要暖性食物补充营养。而鸡蛋、红糖、小米,既有营养还暖胃、暖身子。因此,亲友送的礼物称为祝贺之米,简称“祝米”,也称“汤米”“粥米”。当天中午,主家大摆宴席,所到亲朋,每人先喝一碗或两碗挂面,挂面里要有剥好的鸡蛋,俗称“吃面”,也叫“吃喜面”。然后再摆上酒菜,最后再上饭。这天,家人会将婴儿抱出来让亲戚朋友看看,看新生婴儿的长辈还要给婴儿钱,钱数多少不等,一般情况下,如果是男孩给双数,如果是女孩则给单数。另外,主家对客家所送礼物,除鸡蛋、衣物全部留下外,其他则留一半,并以煮熟的红皮鸡蛋回谢,男孩双、女孩单,数目不等。

“以前生活条件差,小时候,俺母亲‘送祝米’回过来的鸡蛋,俺拿在手里闻了又闻,真香啊,好大会儿都不舍得吃,最后才剥开皮吃掉。”东昌府区侯营镇今年49岁的刘光华至今对“送祝米”的习俗记忆犹新。一般情况下,产妇的娘家人送的东西比较多,多数会找人抬着食盒前往。送祝米的人大多为女性,但产妇娘家的哥哥、弟弟可一同前去,其他男性则很少参与。

过百日,婴儿需穿百家衣

“孩子满月时,娘家一般会来人接产妇和孩子回娘家住几天,也叫‘住满月’。”郭怀成说,住满月时,孩子的姥姥要给孩子做新衣、新帽、新鞋,有的做被褥,四角缝上长命线。

婴儿降生一百天,古称“百晬”,后人遂讹为“百岁”。因为古代婴儿死亡率比较高,如能平安度过百日,就意为可以平安长大成人了。鲁西一带一般都给孩子进行百日庆贺,称作“过百日”。“名为过百日,其实,一般都是在第九十九天过,而不是过真正的百日。”郭怀成说,这时,婴儿的姥姥、妗子、姑姑、姨妈等均来祝贺。

祝贺所送的“百日礼”主要是衣服,但最有特色的是百家锁和百家衣。百家锁也叫“长命锁”“富贵锁”,一般用银子打制成锁形,上铸“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字样,用银链串好,挂在小孩的脖子上,认为可以辟邪,并锁住小孩,让小孩长寿。“百家衣”状如僧服袈裟,是集多家各种颜色的碎布头稍作修剪并用红线缝制而成。民间有言,“穿了百家衣,能活一百岁”。

亲朋所送衣物,聊城一带也颇有讲究,一般是姑姑送裤、姨妈送袄、舅舅妗子送鞋帽。因而,民间有这样的顺口溜:“姑送裤,姨送袄,妗子送鞋绕街跑,舅舅的帽子戴到老。”临清、高唐一带则说:“姑家的裤,姨家的袄,妗子的花鞋穿到老。”现如今,孩子过百天时,父母一般会为孩子拍摄“百日照”作为纪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