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一波三折(铜雀台和铜雀台赋与三国演义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90年),“冬,(曹操)作铜雀台”;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中又记:“时邺(城)铜雀台新成,太祖(曹操)悉(全)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曹)植援笔(拿起笔来)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其下,裴松之引阴澹的《魏纪》所载曹植《铜雀台赋》的全文。
邺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是曹操打败袁绍以后的重要政治中心,亦是其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后的王都。铜雀台即是作为曹操显示自己权势和纵情娱乐的一处建筑。依遗址实测,铜雀台南北长60米,东西宽20米,高5米,台上原有殿宇百余间。元末,为漳河水冲毁,现只留遗址。
(三国演义中的《铜雀台赋》)
《三国志》(含裴松之注),是被乾隆皇帝定为“正史”的历朝历代“二十四史”之一,为研究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和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的最主要资料。其所记的《铜雀台赋》应当是最早的也是最可靠的版本。后来的这个版本,显然是有后人添加的成份。
《三国演义》在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中,写了诸葛亮为激周瑜联合抗击曹军,背诵了《铜雀台赋》,并把广为流传版本中的“连二乔于东南兮”改为了“揽二乔于东南兮”,说曹操进兵夺吴的目的就是为了孙策与周瑜的妻子“江东大小二乔”,然后“置铜雀台,以乐晚年”,从而激怒周瑜,立见孙权发誓,全力抗击曹操。
在这里,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和增强小说情节的艺术色采,先是把铜雀台的建成及曹植写作《铜雀台赋》的时间,由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移前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同时,又把“连二乔于东南兮”句篡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
《三国演义》写作很重要的依据是《三国志》史书,但作为小说,其艺术加工乃至虚构,都是必须的,所谓“七分真,三分假”,在这种艺术加工和虚构中,罗贯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即是“移花接木”。“草船借箭”是一例,将孙权“草船借箭”,写在了诸葛亮的头上,关于铜雀台和《铜雀台赋》则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意思的是,可能罗贯中意识到了书中的这个“纰漏”,遂在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中专门地写上了“时建安十五年(210年)春,铜雀台(建)成”一句,似乎是予以“弥补”,其结果倒是造成了全书前后的“自相矛盾”,成为了书中的一个“败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