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字的变形(征字双解)
“征”回归繁体有两个字,其一还是征,其二则是徵,双解,分别解析征与徵。
征,“正”是征的本字。正,甲文(图一)“口”,指城邑或方国(殷商时期的联合城邦制国度);“止”,甲文脚掌的形状,即趾,借代行军。口止组合正即向目的地行军征战前进。当“正”的征战本义消失后,甲文有加表示道路的彳(行的省形)另造征替代。有款甲文征(图二)上为“口”,下为并列两止。还有款甲文征,加追字去掉走之(辶、辵),表示臀部(追的字义即是盯着前人的臀部在追赶),“臀部”加重复符号“二”,行军将士接踵而至。金文征将甲骨文字形中表示城邑的“囗”简化成指事符号一横,今文承续。另外,有款金文征(图三),彳旁加正止;有款秦小篆征(图四)彳加止成辵,再加止。这两“征”都有双止,强调出征力度。
社会形态的演进,促使人类文字中最有生命力的汉字,会根据生活实际需要,不断椒聊蕃衍,诞生新字;往往老字也赋予新义,相沿成例。顺便说一下,本义被“征”替代后的“正”也接受了新任务:出征者都认为自己出征有理,即便是侵略行径,也要找个借口兴师讨伐,所以“正”就有了正义、正当、正确、正气、正能量等义;出征都要赶时间,一般情况要取道距离短的直行“路”,故又有正直一词,并衍生出立正、正宗、纠正、端正、正常等这方面词语。
徵(征的归繁字,便于厘清,下文都用徵)。甲文(图四)长(长发老人)加止(趾),表示老人离家远行。金文徵(图五)加彳,再取构形是长发加长须的“耑”(见拙栏文《“端午”由来》)。小篆徵(图六),《说文解字》:“徵,召也。从微省,壬为征,行于微而文达者即徵之。”微(拙栏文《见“微”的情景》)。字中“壬”(见拙栏文《清圣浊贤》),系人挺立在高地(土)上,喻能人高士。徵的字义:古代开明帝王重视本国人才资源,登崇畯良。常会颁发诏令,徵召各地低微阶层中有智慧的长者,可担纲大事的高人出山到都城,聘他们为谋臣,辅助治国。徵的词都含“徵”谊:徵兆,是事物初见之时,隐微未显,故徵从微省;象徵,即用具体事(请出智叟能者)或物,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惜才)。
经过梳理,我发现简化字中还有两处“半”保留徵字。两处:1.中国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zhǐ)羽”中第四音(有学者找出此一处)。2.陕西省渭南市徵县(今澄城县)。“半处”:人名徵在(颜徵在,孔子的母亲)没有简作征在,新《辞海》有“徵在”条目。可是,本应比照同一规则,保留应当用徵的历史人物名或字的魏徵、文徵明等,被匪夷所思地简作“征”了。
历来两个不相干的字征、徵,在上世纪中叶汉字简化运动时,被合并成简“征”。繁“徵”除两处“半”用字外则已消亡。如今汉字队伍里有三百多个一个简字对应两个及以上繁字,大部分是一简对两繁,还有一简对三繁、四繁、五繁的。因而近千个原本各有形貌意涵的汉字,都被无厘头地简化归类泯灭,极大地损害汉字表达的多样性,委实遗憾。
我热爱与敬夤古老而优美的汉字。在研究汉字撰写文论的艰涩征途中,孳孳矻矻,考订揆初,旁徵博引,咀徵含商。期冀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为祖国汉语言文字学历史留下雪泥鸿爪。(徐梦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