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英勇事迹(父亲李四光专研地质)
1971年4月底,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因病在北京故去,享年82岁。次年,他的夫人许淑彬因悲恸过度,也跟着离开了人间。
二人一生中,只生下一个女儿李林。父母的相继故去,叫李林心伤不已,但她明白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也知晓从此刻开始,她的人生就真的开始由她自己抉择了。
她不会让父母失望,会一直遵循父母的教诲,朝着更好的远方奋力前行。一门三院士,即是李林与丈夫交给父亲的最佳“答卷”。
01,父母爱情:爸爸对独女的影响无比深远1923年10月,李林出生在华夏北平。她原本名叫李熙芝,父亲如上文所言,是华夏著名的地质学者李四光,彼时正在北京大学担任讲师;母亲许淑彬则同样出身清末名门,是一位大家闺秀,于北师大附中当老师。
生在如此知识家庭,李林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深受父母熏陶,对学习拥有无限热情和兴趣。
在别人的眼中,李林的父母是恩爱夫妻,只有长时间待在他们身边的李林才知道,爸妈亦会吵架。
幸而她的父亲性格温和,与脾气急躁的母亲恰巧形成互补,才没有让这个家最终走向“末路”。
有一回,许淑彬见李四光为写科研论文,一连几日均熬到深夜,担心他的身体受不住,遂一再叮嘱他晚上早点回家,可事业心极强的李四光把妻子的话当作“耳旁风”,完全不听,惹怒了许淑彬。
许淑彬决定要给李四光一些教训“尝尝”。她专门挑了一个李四光照旧晚归的晚上,抱起李林回了娘家。
李四光深夜归来,下意识以为妻子和李林均睡觉了,便如往常那般轻手轻脚洗漱完毕,抹黑上床。谁知,当他触碰到被子时,突然发现里面不是妻子,而是一块硬邦邦的石头,李四光惊了。
他迅速打开灯,坐在床边盯着石头陷入沉思:这一回妻子的火气,大抵正和石头有关。次日一早,李四光难得抛下事务,赶到许淑彬的娘家向她解释,成功把许淑彬与李林接了回来。
此事以后,李四光似乎慢慢意识到工作和家庭确实需要平衡,渐渐改变以往“工作狂”的作风,分了一份心神在生活上,对许淑彬愈加贴心,对女儿李林同样在乎,令李家的氛围越来越温暖舒适,为李林的成长增添有利助力。
李林懂事后,李四光对她的要求慢慢严格,常常教导李林一定要读好书,并竭尽全力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为李林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他告诉李林:“爸爸这辈子只有你一个孩子,爸爸不在乎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只想你能读好书,当一个好孩子。你要记住,小时候读好书,长大才会有所作为。”
在李四光的管教下,李林4岁识字写字,5岁跟着母亲学习钢琴,跟在父亲身后深入野外山林,目睹父亲为华夏科学做出的巨大奉献,在幼小的心底许下一个同父亲一样搞科研、报效祖国的心愿。
1934年,李四光远渡重洋去到英国教学,11岁的李林随父亲一起来到大洋彼岸的陌生国度,进入外国学校和英国小朋友一块学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回到华夏不久的李林与父母迁居上海一段时间,又在广西定居。
初三那年,李林想报考桂林的高中,可因为某些原由,她不能使用真名,故而急中生智,效仿父亲给自己随便起了个假名“李林”,未曾想,此名一用即是一辈子,反倒是她的原名“李熙芝”鲜少有人知。
高二时,战火蔓延华夏,未能完成高中学业的李林不甘于此,本想报考医学院,到前线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却由于母亲的反对,无奈作罢。
不久,深受父亲鼓舞的李林凭借优异成绩和坚韧心智,以同等学力考上广西大学,读机械系。
长大后的李林再度回忆当初,笑着说自己能有此番成就,完全是父亲的“功劳”。父亲对她的影响无比巨大,不只是心性方面,也有专业方面。
听到此话的人皆很好奇:李林是物理学方面专家,李四光专研地质,他又怎会影响李林的专业?难道私下里的李四光还是一名潜在的物理学专家?
02,不同的路:她的专业与爸爸设想不一样实际上,李林会有此言,与一个“乌龙”事件有关。
1944年,李林大学毕业到成都航空研究所工作一段时间,当机械组助理员。1946年,李约瑟夫妇帮李林争取到英国文化学会的奖学金,助她漂洋过海重归英国深造。
临行前,李林专门给父亲李四光写了一封信,向他询问自己该选择哪个专业?
不料李四光忙于工作,吩咐秘书替自己回信,秘书不小心写错一个字,导致李林的专业从弹性力学变成了塑性力学,阴差阳错开启物理冶金方面的研究。
2年后,李林学业有成,拿到了冶金物理硕士学位,并通过朋友介绍继续到剑桥攻读博士学位。
同年,李四光夫妇到英国参加活动,顺便主持了女儿与同校校友邹承鲁的婚礼。李林和邹承鲁的相处模式与父母非常相似。
旁人眼中,他们是珠联璧合的佳偶,但唯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脱去”科学家的“外衣”,他们同普通人并无区别。
恋爱期间,有一次邹承鲁和李林到剑桥河划船。邹承鲁撑杆,不知怎么把船划跑,他自己掉到了河里。邹承鲁不会游泳,在水中扑腾好半天,才慢慢爬上岸。
站在岸边的李林是个游泳高手,可她见水浅,没有着急前去搭救邹承鲁,反倒拍手笑个不停。邹承鲁特别恼火,冲着李林就喊了句:“你是不是想看我淹死啊,还笑!”
李林反驳:“那是你不会游泳。”二人由此吵了起来,差点儿分手。
结婚前,他们再一次陷入争吵。李林只想添置一个脸盆,邹承鲁非要两个,他们针锋相对,吵得昏天黑地,特别激烈。所幸两人感情深厚,待到恢复冷静,心平气和交流一番,又能和好如初。
1950年,李林带着自己的论文参加了巴黎第二届电子显微镜学会。1951年,李林答辩完成,未等拿到毕业文凭,就迫不及待踏上了回国路。
当年,27岁的李林成为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的研究员,主要负责包头铁矿、球墨铸铁等科研工作。3年后,年至而立的李林生下自己唯一的女儿邹宗平。
1956年,钱三强与李林见了一面,向她发出研究原子能材料科学的邀请。李林欣然应允,并与丈夫商量,为了后代的健康着想,他们这一辈子只要邹宗平一个孩子吧。
在对工作和科研事业的态度方面,李林和父亲李四光一脉相承,均是为了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放弃小家的典型代表。
1958年,李林告别丈夫和女儿,孤身走入首都401所,忘我投入大量原子反应堆材料的危险辐照实验。
忙起来的李林完全不像是一个女人,哪里最危险,哪里最艰辛,她就往哪里冲,坚决不下生产最前线,积极配合、协调各项生产工作。
1964年,李林调入194所,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1971年,李四光病故;次年许淑彬亦辞别人世。
悲恸的李林沉寂一段时间,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为祖国的物理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03,殊途同归:她知道他们的终点是一致的1973年,李林离开工作9年的单位,进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开始从未接触过的超导科研工作。
1978年,她和著名的超导物理学家赵忠贤联手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二人分工合作,赵忠贤负责超导体物理,李林则主要钻研超导薄膜的制作工艺和成相规律等工作。
同年,李林调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9室主任。那个时候,超导的研究在国际上非常激烈,各个国家都想领先一步,中国同样未有例外。
李林深知自己肩膀上的重任,不顾年近花甲的年纪,整日整夜埋首实验室,全力以赴为中国超导科研付出巨大的辛劳。
她的辛苦没有白费,1980年,由李林自主研究的吸气溅射仪首次制作出临界超导转变温度最高的A15相铌三锗薄膜,使得中国超导事业一下子居于全球领先位置。
同年,李林和丈夫邹承鲁共同成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创造了中国大地唯一一个一门三院士的伟大特例。
但李林并没有满足于此,她继续埋首超导薄膜的试验,于当年得到Tc=23K的A15NB 3Ge薄膜,提出成相规律,获国际超导领域一致好评。
1986年,李林又一次取得出色成就,她利用直流磁控溅射和后热处理法获取了Tc=27K的锶镧铜氧超导薄膜。同年,李林和赵柏儒、高矩二人共同发表溅射Nb-Ge膜中高TeA15相的形成规律论文。
1987年,由李林主导的高温超导薄膜与器件的研制工作达国际水平,花甲之年的她仍旧未曾停下前行脚步,再度发表数篇论文,并完成华夏首次使用溅射方法制作高临界温度钇钡铜氧超导薄膜的科研项目。
次年,李林又与她的科研小组制备出Tc=90k,临界电流密度Jc=1.34×106安培/平方厘米的钇钡铜氧膜。
从她的相关著作中可以了解到,这项领先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她依照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后热处理工艺完成的。
李林用她的成就告诉世人,超导薄膜的制备即是一座由基础研究迈向工业化应用的道路。
1991年,年将古稀的李林依然没有离开她的实验室,指导学生完成以原位直流磁控溅法制备多层超导薄膜的工作。
在李林的一生里,一共教导出2位硕士生、6位博士生和1位博士后。
她和她的父亲一样,对学生的态度非常严格,要求学生必须遵循科研工作者的道德理念,不能在实验里耍懒,不能作假数据。李林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分别调动他们对实验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学生在选择论文题目时,通常由李林选定,征求学生意见后,再由学生自主完成开题报告、文献调研及实验方案设计等工作。
她很注重团队间的协作精神,不仅要求自己的学生互帮互助,而且常常鼓励他们向别的导师和同学学习。
但很可惜,李林唯一的女儿没能继承她与丈夫的衣钵,反倒与她年少时相似,阴差阳错地走上了她父亲李四光的地质研究道路。
邹宗平回忆年少说,父母由于工作关系,几乎没能陪着她长大,可却常常写信关注她的教育问题。
后来,邹宗平赴美读书,老师见她没有学过生物,便建议她重修美国学校1年级的生物课程,未想给邹宗平的学习造成巨大压力。
她不懂英文,课程又无中文资料,读起来费劲的邹宗平只得求助身为生物学家的父亲邹承鲁。
工作忙碌的邹承鲁特地抽空给女儿回复了一封长长的信件,耐心为她介绍生物学知识。
邹宗平笑着表示:“我确实很感谢父亲的帮助,奈何那封信我连着读了3遍,也没有看懂。”
自此后,邹宗平深刻明白到,自己在生物方面没有天赋,走不了父亲的“老路”。至于母亲的专业,亦和“生物”相似,邹宗平同样未有“学习细胞”。她苦思冥想,最终选择了外公的专业。
在邹宗平的印象中,外公是一个很绅士、对女性非常尊重的老人,反倒是她的父亲邹承鲁性格很耿直,稍显锋芒外露。
活至暮年,深藏在邹承鲁骨子里的那股“较真”愈加明显,他很看不惯科学作假的问题,甚至为了打击科技腐败,慢慢开始接触他最不喜欢的媒体,利用该渠道试图驱散华夏科学界的浮躁风气,提倡科学道德理念,维护科学尊严。
对此,同样为中国科学发展贡献了一辈子的李林非常支持。她虽不像丈夫一样时常发声,但她却一直都是邹承鲁身后最坚实的后盾与支持者。
对李林来说,她和丈夫均与父亲分属不同科学领域,可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是一样的,殊途同归,或许正是这个独特家族最贴切的描述。
2002年5月底,79岁的李林因病辞别人世,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4年后,她的丈夫邹承鲁也永远地合上了双眼,独留“一门三院士”的科学传奇永远回荡在华夏。
文/史海观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