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君子仁义礼有了新的内涵(漫谈儒家的五常)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和“义”是儒家最核心的概念。

“五常”这个词并不是先秦时期提出来的,它的最终形成是在西汉,是大思想家董仲舒总结孔孟的思想而最终确立形成的,并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之一。

儒家君子仁义礼有了新的内涵(漫谈儒家的五常)(1)

第一:仁

“仁”是儒家道德的根基,是孔子提出来的。“仁者爱人”,“仁”就是单人旁加一个“二”,说白了就是人与人怎样相处,“爱人”就是关爱别人,更是互相关爱,就是“和谐”。“仁者,恕也”,仁就是恕,什么是“恕”的,“心”字底上面一个“如”字,你心如我心一般,我心同你心一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是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这样才能和谐。孔子把“恕”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是怎么看待“仁”呢?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同情心人人都有,看到别人的痛苦我们自然会产生悲悯之情,这就是“仁”的表现。可见,“仁”源于内在的善良。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内在的道德修养。“仁”如果外在表现出来,那就是“义”。

儒家君子仁义礼有了新的内涵(漫谈儒家的五常)(2)

第二:义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可见,“义”是要“为”的,这就是见义勇为。把“仁”的道德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才叫“义”。“义”的行为就是“义举”;为“义”而战,就是正义的战争;为“义”而献身的行为就叫“英勇就义”。只有“仁”的内心想法,而没有“义”的外在行为,则是“假仁”“伪善”或很可能是“麻木不仁”“无情无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义也”。羞耻心,人人都有,“知耻而后勇”,它是义的发端。我们看到弱者就想帮助他,只是想不行,帮助了吗?帮助了就是“义”。我们看到有人为非作歹,欺凌别人,路见不平,就想管一管,管了吗?管了就是“义”。原来,“义”是内在的道德外化而成的行为。

儒家君子仁义礼有了新的内涵(漫谈儒家的五常)(3)

第三:礼

“礼”的本义是祭神、祭祖先的仪式。引申为规矩、道德规范,孔子一生“克己复礼”。

孟子说:“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礼也”。我们拜神明、拜祖先,内心当然是虔诚恭敬的,这种“恭敬心”,也就是尊重,这就是“礼”。

礼是尊重。比如在公司里面,尊重领导,所以得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这就是“礼”为什么引申为规矩。

如果只把“礼”理解为尊重,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儒家讲究“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那么“礼”实际上是互相尊重。你尊重我,我就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就给你点颜色,让你知道什么叫规矩。规矩不是约束某一个人的,而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

“礼”也是内在的,尊不尊重只有你自己心里明白。“礼”表现出来叫“仪”,“礼”是内在的道德,“仪”是外在的表现。我们祭神、祭祖,内心的尊重是礼,举办的仪式叫“仪”,所以礼仪是连用。

儒家君子仁义礼有了新的内涵(漫谈儒家的五常)(4)

第四:智

“智”指智慧,是对“仁”“义”“礼”的正确认识。

孟子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也”。“是”是正确,“非”是错误,“是非心”就是“智”的发端,原来“智”是道德判断的能力。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现在你觉得对的、美的,十年后呢?三十年后呢?难说。辨别真善美假恶丑是需要智慧的,也是需要时间检验的,不是所有人都有先见之明的。

儒家君子仁义礼有了新的内涵(漫谈儒家的五常)(5)

第五:信

“信”是“人”的“言”,它的原义是真实,引申为真诚、诚实、守诺、信任等。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曾子常提醒自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个不守信用的人,在社会上迟早会被淘汰的。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会远离说话不靠谱,谎话连篇,欺上瞒下,两面三刀,坑蒙拐骗的小人呢?

儒家君子仁义礼有了新的内涵(漫谈儒家的五常)(6)

#阅读的温度# #以书之名# #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