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弊端(温州木活字印刷)

古老传承,闹市区的木活字印刷

文图:静谧夜空流星

2001年底,因为温瑞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曾经淡出人们视野,踪迹难觅的木活字印刷,被誉为世界印刷史上的“活化石”,在几乎被世人遗忘百年之后,突然被发现一直默默无闻,却执拗地存活在瑞安东源谱牒印制之中,着实让人陡觉惊喜。引来中央级媒体、港澳媒体,众多记者纷纷奔向瑞安东源,惊呼:山旮旯里惊现古文明。许多专家学者也闻风接踵而来,确认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确实属古代木活字印刷术的真传。木活字印刷术,一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有着特殊的传承价值和意义。为发挥高职院校在温州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引入瑞安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术,通过开设实训课,讲授和木活字印刷术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编写教材,进行相关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努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的传承进行积极实践探索。

活字印刷术弊端(温州木活字印刷)(1)

在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传统技艺悄无声息失传的今天,人们更多地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图文信息,不再使用古老而复杂的方式去印刷。自清末,随着西洋机械化印刷进入中国;到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活字印刷因为费工费时带来高成本,早已被大工业生产所取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木活字更是几近消失。尽管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瑞安东源村,会木活字技艺的匠人依然寥寥可数,会刻字的更是凤毛麟角。但还是有一些人,顽固地坚守着这份古老工艺的传承。有初心不改的匠人,亦有各家各族宗祠的老人们。谱是老古式的,就必须用老古式的技艺去印制。传统木活字印刷采用老宋体,看着体形庄严、阅读醒目清晰,古拙敦朴中透着儒雅气息的厚重,只有这样印制出来的族谱才是家族传承记忆的最好载体。若有机会翻开温州城乡各地宗谱,毫无意外会发现扉页上几乎都有“平阳坑镇东源村梓辑”字样。

活字印刷术弊端(温州木活字印刷)(2)

有人在坚持,我们的精神家园还是需要寻找一个地方去寄托、去感受,感受曾经历史的厚重,感受祖辈先人的智慧。木活字印刷工作室,没想到在温州的闹市区里,这个步履匆匆忙碌急躁的生活圈子,也还有着这样一个地方,能再一次瞥见那个已经远去的,属于木活字印刷的黄金时代。纸墨之间,穿越千年,还原古老发明的制作流程,感受木活字印刷,真是一件令人值得期待的事。

活字印刷术弊端(温州木活字印刷)(3)

慕名寻踪而来,位处蒲鞋市街道的温州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楼里,遇见温州文化创意学院。二楼一间教室,木活字印刷工作室靠墙的一边,摆着些盛字的字盘、上墨的棕刷、按压纸面的滚刷,以及印制好的印张,弥漫浓浓木活字印刷氛围。王老师与两位来自瑞安东源的木活字印刷非遗传承人正在交流。嗣后会有一堂课,莘莘学子专注倾听传承人讲授木活字印刷的神奇渊源,还有工艺窍要。机缘巧合,还能上手演练一番。不觉间,工作室已经渡过八个春秋。多少学子在这里起步,从充满好奇,到醉心其间,融入木活字印刷传承队伍。工作室也对外承担文化交流的使命,公益课、辅导班、社区活动,但凡能让木活字印刷走近百姓生活,总是尽心倾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木活字走出了谱牒限制,开始印制些古书线装本、大学录取通知书之类,越来越多地介入现代生活。古老传承必须不断创新接纳社会的变化,才能保有旺盛生命力,历久却弥新。

活字印刷术弊端(温州木活字印刷)(4)

印刷术,作为中华民族科技文化源远流长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传承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中华历史最初是依靠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来记载传播文化的。自从汉朝蔡伦发明纸张以后,纸上留墨迹便迅速替代从前的记录方式,解决了载体笨重不利储存和携带之弊。但抄写书籍依然是非常费工费时的事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多少文人苦於传录,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

活字印刷术弊端(温州木活字印刷)(5)

至迟到东汉末年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摹印和拓印石碑方法,可以看作是中国印刷术的原始雏形。盛唐文风大盛,诗文传唱需要文字记录帮衬,手抄笔录已满足不了需求,造就了雕版印刷兴起。大约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制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至宋朝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雕版印刷经过布衣毕昇的发展和完善,产生出活字版印刷术。它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一个堪称里程碑式的创造。毕昇的方法很简单,先用胶泥制作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由于当时条件和认知限制,毕升的发明难免粗糙,但它的基本原理和现在的活字版印刷十分相近。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版印刷术既经济又方便,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而逐渐取代了雕版印刷术的地位。

活字印刷术弊端(温州木活字印刷)(6)

据《梦溪笔谈》记载,毕昇并非一开始就采用胶泥制作活字,曾试验以木头为活字原料,用小块木头刻成一个个的活字。但木材纤维有伸缩性,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导致排板高低不平,又容易被药料粘住,不容易取下来,所以后来才改用胶泥制作活字。但泥活字的缺点显而易见,牢固度不足,破损不利保存,不能用来做第二次印刷。元代大德年间,农学家王祯解决了这个问题,用木质软硬适中、纹理较为细腻、易于刻制的梨木、枣木或者杨柳木雕字。因为取材方便成本不高,质地细腻不易变形,制造比较简单,迅速成为我国活字印刷史上常用的一种活字类型。不过上世纪末,宁夏拜寺沟方塔出土《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西夏佛经,带有明显木活字印刷版本特征,却比已知木活字印刷提前了百多年,使历史教科书所写的王祯首创说法受到质疑。

活字印刷术弊端(温州木活字印刷)(7)

温州木活字印刷传承自前辈先人毋庸置疑,最初的功用不过是为了印制家族宗谱。其与温州结下不解之缘,缘於瑞安东源的王氏家族。翻开东源村王氏家族《太原郡王氏宗谱》,探寻发现元泰定元年(1324)左右,定居福建安溪长泰里“隐居、教授善身”的王氏先祖法懋“化俗谱之修”,把木刻活字应用於谱牒印刷,从此“梓辑”之艺问世,木活字印刷修谱与王家结缘,成为后世子孙谋生技艺。明正德年间(1506—1521),王氏一支由福建迁徙到瓯地平阳浦尾、翔源、仙姑洞一带。至清乾隆元年(1736),王氏后裔应忠游历临近的瑞安南部地区,惊奇发现平阳坑东侧东源“颇具宝地之相”,适宜家族生存发展,归率五子及家眷“迁居瑞邑四十四都东源”,至此王家木活字印刷技术的祖业就在瑞安的山旮旯里扎下了根基,迄今传承八佰多年。这些技艺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刻字有刀法,检字有口诀,排版有格式,每一个步骤都与王祯《农书•造活字印书法》的记载,以及清代乾隆年间记载木活字印刷技术的《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模一样,工艺流程如出一辙,充满木活字印刷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似乎就是原封不动从古代搬移过来,是中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

活字印刷术弊端(温州木活字印刷)(8)

木活字印刷制作族谱的流程相当繁复漫长,包括捡字、排版、校对、研墨(俗称“研水”)、上墨、刷印,后期加工为盖红圈、划支系、填字、分谱、折页、草订、切谱、装线、封面、装订等。加上事先要做好的谱牒开丁(即采访入谱人丁)、誊清(理稿)、稽核先谱、厘清房份辈行等工作,林林总总算下来总有近廿道工序。而最难的一道工序却是此前的基础工作——木活字字模雕刻。匠师须选用上好的棠梨木,且以冬季砍伐为佳,待风吹晾燥自然阴干了,剔成厚薄块头相近的木板作雕坯,再将要刻制的文字用毛笔仔细地反写在雕坯上。雕刻工匠选择锋利刀具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慢慢雕挖出字形来,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这是一项极其精细需要耐心和手艺的真功夫,考验匠人手指的力度、手腕的稳度,还得写就一手反写好字体,非长期浸淫无法精通。拿捏之间,按笔画横、竖、撇、捺、点的顺序将字体镂刻出来,最后再把空白的边角挖去,一个反写的汉字阳文才能凸显于字模之上,稍有不慎,则前功尽弃。字体定型之后,还需锼字修字,也就是用细齿小锯沿着每个字的四周小心地锯出一个个独立木活字,然后比照事先设定的标准物,按统一的大小和高低,用小裁刀将每个活字的其余五个面修理平整,工艺甚是繁琐。

活字印刷术弊端(温州木活字印刷)(9)

木活字印刷是个细慢活。印刷之前需排版,首从捡字开始。想在密密麻麻的集字格中找寻到所需要的文字是有窍门的。东源木活字印刷老祖宗创出一套检字口诀,代代相传:“君王立堂,朝辅尽纯,庶民如律礼……”,150字的口诀,囊括绝大部分汉字部肖,用方言诵读,有平有仄,极为押韵,便于记忆和应用。捡字入盘时,需得用到转轮排字盘,依然是王祯当年使用的模样,用杉、柳等轻材质木料做成圆盘,借硬木独棍支撑圆心以旋转,并作为立轴固定在底座上。轮面上铺一层竹笆,分作若干格区,排放存在集字格里的活字字模。活字字模排列也是讲究的,按上、下、平上、去及入五声,参考字体偏旁,还有末笔划的类别归纳在相应格内。转轮通常两个,大者径两米有余,是主存字盘。至于小者,规格不定,通常放些之乎者也及数目等常用杂字。排版时,捡字人坐在两个转轮之间,听着助手按稿读出字模的编码,熟练转动字盘,凭籍口诀按图索骥,寻字甚是快捷,方便地取出所需要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逐个还原放回格内。

活字印刷术弊端(温州木活字印刷)(10)

吾最感兴趣的工序还数上墨和刷涂,这是直接感受纸页在自己手中变成书页的环节,第一次赋予宣纸以翰墨,就像诞生自己的孩儿一样兴奋。刷涂前,先得研墨,必须是研开的上等墨块,清一色的原汁原味的老祖宗工艺。然后将版面用水洗刷一次,晾一会儿后,再用棕刷蘸粘墨汁,在凸起的字体上涂墨,谓之下刷。下刷是有讲究的,边边角角都要刷到,因为字模着墨均匀,最后的成品就会很好看。阴雨天只用刷一次,干燥天要刷好几次;用墨也很讲究,少了看不清,多了模糊成团,完全看火候把控。一切张罗停当,取大小适合宣纸,对准印版的四角放下,手持滚刷,吃准手力,在宣纸上轻轻拂拭纸背,来回均匀刷动,直至版框内正文凸起的字体吃墨均匀,慢慢透过纸背显出墨迹,将字形样貌留在纸上,称之上刷。完了揭起宣纸,一张清秀的木活字印刷品就算成了。

活字印刷术弊端(温州木活字印刷)(11)

在木活字印刷工作室亲历印制过程。当灵巧指尖拂过宣纸,接触到活字凹凸而有质感的界面,莫名竟然有些爱不释手。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让人心生力量,传统文化的深切蕴意,就在这一滚一刷间变得更为直观,变成可以触摸和体验的生活方式。捧读用木活字技艺印刷的纸页,薄薄的宣纸上,明清官方字样老宋体那繁体字型的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笔画对比度大、根基扎实、稳健遒劲,淡淡墨香里感受古人智慧的同时,也被厚重文化传承所感染,深以一方水土的灵秀为傲。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更多的是一种传承的意义。愿每一项传统古老技艺,都能世代传承。

活字印刷术弊端(温州木活字印刷)(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