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巴掌算不算家暴(一巴掌不属于家暴)

“警察叔叔,你们快来抓走我爸爸,他打我,这是家庭暴力!”

日前,12岁女孩小敏(化名)拨打110报警电话,称遭遇家庭暴力。民警出警后得出结论,这是一场“误会”。原来,女孩因痴迷手机上网不听父亲规劝,父亲一气之下扇了女儿一耳光,遂使得女儿报警“遭遇家暴”。

女孩报警

自称遭遇家庭暴力

7月18日,四川省自贡市公安局学苑街派出所接到报警,称有人遭遇“家暴”。办案民警介绍,接警后,民警立即赶到现场了解情况。报警人是12岁女孩小敏,现为自贡某中学在校学生;她举报的对象是其父亲李先生。小敏向民警称,父亲不让他玩手机,动手扇了她一耳光,她认为这是家庭暴力,应该受到处罚,遂报了警。

作为父亲,李先生很惊讶,本以为是一次正常的教育孩子,却导致孩子报警,还要求民警抓走自己。据李先生讲述,女儿小敏痴迷于手机上网已有一段时间,成绩也因此下降。7月18日晚上,小敏谎称做作业,却躲到卧室里上网。李先生发现后,直接把家里的网线拔掉,但是没过一会儿,小敏竟然偷偷把网线接上继续玩。他一怒之下动手打了女儿一巴掌,不想女儿报警称“遭遇家暴”。

小敏称,之所以报警,主要原因是父亲打了她,特别是扇耳光,是不对的。办案民警说,小敏自尊心较强,一是认为自己玩手机没错,父亲不应该动手打她;二是希望通过民警教育父母,以后免于被“体罚”。

民警开导

教育孩子时家长应多注重沟通和说教

李先生称,他和妻子靠经营蔬菜摊维持家庭生计,确实对女儿的管教有所疏忽,并且因为工作忙,和女儿的沟通也比较少。

此前,李先生发现女儿贪玩、痴迷手机上网等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先后多次口头教育,却未见其有所改进。因此,事发当天才没忍住动了手。

在了解了整个事件经过后,民警与小敏交谈,明确告诉她:父亲对她的管教不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和一般教育有时间上和程度上的区别,长时间的虐待、辱骂、体罚以及造成了当事人身心伤害的,才叫家庭暴力。小敏对家庭暴力的理解有偏差。

民警还向小敏指出,父亲对她的管教方式也许有些过激,但出发点是为了她好,不能称之为“家暴”。通过交谈,小敏基本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保证以后会听父母的话。

与此同时,民警也与李先生夫妻进行了沟通,希望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一味的打骂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一定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建议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多注重沟通和说教,只有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化解矛盾,达到真正教育孩子的目的。

律师说法

不属于家庭暴力 只能算父母教育方式不妥

四川杰可律师事务所冯骏表示,该案例中父亲扇了女儿一耳光并不属于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的发生范围是直系亲人之间(通常发生在丈夫对妻子,少数是父母对孩子),存在长期、持续并带有多次性的对身体或精神上实施的辱骂、殴打,甚至虐待等行为,是有一定衡量标准的。女儿被打一耳光最多有点惩戒或体罚性质,其实只能算父母教育方式不妥。

据《成都商报》

专/ 家/ 分/ 析

孩子报警不单为了维权 而是借助更强大的外力

自贡市阳光心理咨询工作室心理咨询师欧大可分析认为,从该案例来看,父女二人之间都是采取外力(父亲借助打骂,女儿借助报警)来进行沟通,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应该建立正确有效的沟通渠道。

从孩子的角度分析,现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收了很多信息,比如维权意识。该案例中,孩子报警维权,其实在她的潜意识里并不是为了维权而报警,而是希望借助更强大的力量来制住父亲的力量,通过警方的压力让父母不能阻止她继续玩手机。

其实,玩手机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更是难以自制。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培养他多种兴趣爱好,从而摆脱孩子对手机或者其他数码产品的依赖,最终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没有兴趣爱好的孩子,他的所有精力就容易被手机或者电视机所吸引和释放。与此同时,父母也应该做表率,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尽量不去碰手机。

欧大可认为,借助外力这是孩子的一种正常思维,而对于父母而言,父母通过打骂方式来制止孩子的不良习惯,是缺乏耐心的表现。缺乏耐心的背后是家长的焦虑,焦虑来源于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如今,很多家长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制止孩子的行为。

在欧大可看来,有一种观点叫做“慢慢地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就是指在一段时期内,父母应该陪着孩子一起度过,陪着孩子去经历挫折、去走必定会遇到的弯路。因此,父母不能拔苗助长,要让孩子、陪孩子去经历这个“走弯路”的过程。

一个巴掌算不算家暴(一巴掌不属于家暴)(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