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诗意的蠡园(至善园的意境)

富有诗意的蠡园(至善园的意境)(1)

至善园内的换鹅雕塑。 本报记者 孙立极摄

到台湾,台北故宫是必去之处。游客通常逛罢展厅便打道回府,熟客则会推荐到故宫前的至善园转转,一定不虚此行。

至善园并非古迹,但园林仿宋朝建筑设计,山水亭榭无不显现中国古代文人的意趣。庭园不大,占地1.88公顷,信步漫走,二三十分钟便游个大概。但举目投足间,不时可见设计者独具匠心。尤其是对看过故宫珍藏字画或喜爱书法的人而言,至善园的一联一屏,甚至垃圾桶,都可以心有戚戚。

虽然台北故宫与至善园有小径相通,我们还是从至善园的正门说起。至善园的正门堪称低调的奢华:斑驳成棕色的两扇木门并不起眼,但仔细看,屋檐下镂空雕刻的梅兰竹菊及两根“垂花”都雕工精细,木制匾额“至善园”三字楷书秀丽挺拔,最吸睛的是门前两对石狮抱鼓,一立一卧的两对小狮子生动呆萌。

进门迎面是一盆旅人蕉,右转才可见园中景致。一道长廊沿着小丘迤逦而上,廊外榕树参天、草木丰茂。右侧有小溪,溪水潺潺,引领游人目光,便见长廊外,绿树环绕着一潭静水,水畔石刻“洗笔池”。据介绍,此名取自东汉张芝“临池作书,洗笔池中,池水尽墨”之典。与洗笔池隔一道石拱桥是龙池,水中有石龙,绿植掩映中,龙首喷出一道清泉,水花四溅。

犹如一幅山水长卷徐徐展开,龙池前方有一座卷棚重檐二层楼阁。这是全园最高处,如同长廊一般,楼阁以原木为材,没有雕梁、也无画栋,松柏衬托下更觉古朴典雅,名为“松风阁”十分贴切。一楼特别设立了一尊黑色石刻,为宋代黄庭坚名作《松风阁诗帖》。这幅黄庭坚晚年作品,运笔如桨,挥洒自如,又沉稳凝重,“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见字读意、触景生情,尽管身在台湾小岛,鄂州松涛如在耳畔。二楼同样风格,六扇木屏风刻的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蜀素帖》最后一首。尽管风侵露蚀,木屏已现岁月痕迹,仍然难掩米芾“八面出锋”的痛快淋漓。屏风前还置一几一琴一典籍,左右梁柱挂明代祝允明的楹联“竹月漫当局,松风时在弦”,更让这松风穿越千年红尘扑面而来。

至善园是1985年由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主持修建。遥想他当年怀着怎样的雄心,要在这小片荒地上讲述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人雅事。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并非易事。走到至善园最远角的兰亭,对修建者多少有些理解。小小八角亭同样朴素,亭内圆桌鼓凳,桌上却立着一盏汉式朱雀铜灯。亭柱楹联是晋代王羲之的集字:“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溪旁有石刻“流觞曲水”,再一旁则是瓦顶石牌坊的王羲之名篇《兰亭集序》的碑刻。可以说,1/4的至善园都留给了王羲之。两处雕塑,一处为“换鹅造像”,取自王羲之以所书《道德经》换山阴道士养的鹅;一处则是“笼鹅”。更有一道溪水自上而下,蜿蜒流入龙池、洗笔池,堪称“流觞曲水”的取景实况。“昔人已乘黄鹤去”,曾经载着羽觞顺流而下的水仍在,伴着兰亭、伴着传诵至今的《兰亭集序》散布在神州大地。位于台北的这道“曲水”沿岸,因为气候湿润、植被丰富,生机盎然。

至善园右侧有卷棚歇山顶的水榭,这是游人最多的地方,可以临水静坐,可以逗弄游鱼,当然,更可以咏史怀古。水榭中,楹联选的是明代董其昌、徐渭的题字,而“碧桥西水榭”的名字则来自南宋吴琚的诗句“桥畔垂杨下碧溪”。

如果游人有心,更会发现不论是《松风阁诗帖》《蜀素帖》,还是《宋吴琚书蔡襄七言绝句》俱都藏于台北故宫。如果有幸刚好看罢这些书法珍品,凭水临风当有更多感怀。中国古代文人悠游山水之间,追求的是天地合一的理想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12日 06 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