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玉礼器(古玉礼器详谈之)

古人所说的“六瑞”,分别应该是“壁、琮、圭、璋、璜、琥”,六种玉器的总称。

其他几种每天一篇的文字都已经分别介绍了其特点和鉴别的区别;

谈谈古玉礼器(古玉礼器详谈之)(1)

早期的琥都是以圆雕的造型出现

真正看过我的文章的朋友相信都会有很多真实的收获。

毕竟,有一个像学校年级中的课代表一样,把每节课的重点用寥寥数笔便能清晰明了的记载下来的人不多了,更何况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一个苦差事。

做的好没有多少人会记住,反而会有许多人抄袭和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作品又发表一番。

我的文章和图片几乎都是从博物馆和考古资料中收集整理出来的,我把这个过程也当作自己重新学习和提高的一个过程,所以,请大家放心,这里面的图片和结果的真实性。

个人收藏的藏品都发在收费的栏目中,这里的图片都是有着正确的考古挖掘资料和证明的馆藏物品,不需要质疑,特说明。

谈谈古玉礼器(古玉礼器详谈之)(2)

璧、琮、圭、璜、璋、琥是传统的六种礼玉。

《说文解字》中解释琥的含义为发兵的瑞玉,为虎文。

注曰:“汉与郡国首守相为铜虎符,铜虎符从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之郡国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盖以代牙璋也。”

据文献记载,琥是以白虎的身份来礼西方;以虎符的身份来发兵的。

但从现在出土发掘情况来看,并未见到发挥此作用的玉琥实物。

在目前可以查阅到的资料中,早期的玉虎都是圆雕的,后来逐步演变成片雕,实物的数量相对较少。

这一段文字也解释了虎符的主要作用,在国内很多的玉器资料中,琥的介绍很少,一方面出土的器物有限,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能跟琥的主要作用还有争议相关吧?

谈谈古玉礼器(古玉礼器详谈之)(3)

商代的玉琥圆雕作品较多

从《说文解字》的说明中看得出琥是“兵符”,既是“兵符”,又是礼器?

文献中可以查阅的资料很少,我个人觉得,成为兵符应该是后期的逐渐演变出来的功能,早期的琥应该是礼器中“止于伐”的功能。

在出土的文物和随葬的玉器中琥的数量较少,后期也没有太多的仿制,即使是铜质兵符后来也不是很多的数量,可见此物的实用功能,一种是现实中毁坏的过多,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原来并不适用,后逐步被淘汰。

商代的玉虎或做圆雕或做薄片状,多做伺机而起的卧付状,昂首张口露齿,屈足臣字形眼或方框眼,尾端向上卷曲,身上饰有云纹及变形的几何斑纹。

腮,背部常见重环纹,尾部的则多饰简化的重环纹,双连弧纹,一般圆雕的琥身体呈柱状,扁平片体之琥,两面纹饰相同。

谈谈古玉礼器(古玉礼器详谈之)(4)

西周的玉琥扁平片状较多,体型与商代的保持类似,依然为卧伏状,虎头平视或下垂,云形耳向上凸起,张口露齿,尾巴上翘或者卷曲,身体细长。

身上的纹饰早期与商代相同,晚期变得十分简朴,仅用单阴线表示一下肢体的轮廓而已。

在商代的晚期装饰用玉中,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中出土的现场,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这件玉琥,就很有代表性,

谈谈古玉礼器(古玉礼器详谈之)(5)

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琥

这件玉琥长13.3厘米,厚0.5厘米,玉质是用绿色,有灰黄沁色,扁平体,虎作行走状,昂首张口露齿,臣字眼,云行大耳,鼓腹,突臀,尾略上卷,肢前屈,足雕四爪,颈饰重环纹,身饰变形的卷云纹,尾饰双连弧形纹,此琥具有商代晚期玉器的典型特征。

汉代时,这六种玉器的礼制意义大大减弱,且不见璋与琮。

璜、琥主要用于佩饰,只有璧与圭作为礼玉应用于朝仪、聘礼或祭祀等仪式中。

谈谈古玉礼器(古玉礼器详谈之)(6)

春秋时期的玉琥更多繁缛的纹饰

魏晋南北朝礼玉的用途虽不见于文献记载,但其形制与两汉相同,其意义也应一致。

此期的礼玉数量比汉代进一步减少,说明传统礼玉的使用已近消失。

谈谈古玉礼器(古玉礼器详谈之)(7)

战国时期的玉琥

后代,琥形纹饰玉器少见,去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的一只战国时期的琥犀,又将此类物品推到众人眼前。

谈谈古玉礼器(古玉礼器详谈之)(8)

苏富比拍卖的战国时期琥犀

本文由玉见沈华独家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其中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