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天地指哪里(壶中天地背后那些事儿)
对于“壶中天地”这个词语,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
它原本指的是道教想象出来的仙境或者超尘脱俗的境界,后来被很多人拿来形容中国古典园林,也常常被化用到园林景观的匾额和题名中。
比如在道教名山武夷山上刻着“止止壶天”,再比如扬州个园抱山楼上写着“壶天自春”,而北海公园濠濮间爬山廊上写着“壶中云石”,琼华岛后面甚至还有一座“一壶天地亭”……
看到这些,有的朋友可能会感到好奇:
“壶中天地”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跟道教有关?又是怎么跟中国古典园林扯上关系的?怎么这么受欢迎?……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梳理下“壶中天地”背后那些事儿。
“壶中天地”里的“壶”,指的是葫芦。
没错,指的既不是茶壶也不是酒壶,而是我们在《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作品里经常见到的那种药葫芦。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把葫芦作为蔬菜食用,并且根据它们的不同形状,分别取名为“瓠”“匏”“壶”等。
后来大家惊喜地发现,葫芦不但可以吃,放久之后竟然会变得非常坚硬,可以用来装东西!
于是,人们模仿着葫芦的造型,用泥巴捏出了各种瓶、罐、碗、坛……并把它们烧制成了陶器。茶壶和酒壶,也是这样诞生的。
但“壶”这个字,一直可以用来表示葫芦。
等道教诞生后,压腰葫芦成了装丹药的常见容器。
相传,东汉时期的费长房,原本是一位市场管理人员,后来注意到集市上一位自称“壶公”的老人行为非常古怪:
壶公在集市上挂了一个压腰葫芦,每天白天在旁边卖药,到了晚上就跳到葫芦里面,第二天才出来。
费长房非常纳闷,就向壶公请教。壶公热情地带着费长房一起跳进了葫芦里,费长房一下惊呆了:原来葫芦里竟然藏着一处仙境,亭台楼阁样样俱全。
从此,费长房就拜壶公为师,学习道术。汉语里面也诞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医学界的“悬壶济世”,另一个就是“壶中天地”。
唐宋时期,道教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想象出了一堆拿葫芦的道教神仙。
而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陆游等文学大咖,纷纷为道教助威,经常在作品中使用“壶中天地”的典故,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
在这些影响下,无数文人士大夫心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宇宙空间观念——
整个天地就是一个巨大的葫芦,万事万物都在其中;而生活中常见的小葫芦,很可能装得下万事万物。
甚至许多风水先生也跑出来凑热闹,宣称世上最理想的风水宝地应该是“壶中天地”模式。
“壶中天地”风水模式
中国的皇家园林,虽然有足够大的用地面积,但经常参考“壶中天地”来造景。
比如在“万园之园”圆明园里面,许多景点借助隔景手法,与周围环境巧妙分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雍正命名的“壶中天”。
“壶中天”位于四十景之一的“武陵春色”东南角,据说是整座圆明园最小的一处园中之园。它通过大量叠石造景,营造出一方小而精致的天地。
圆明园四十景之“武陵春色”
而中国的私家园林,绝大部分是封闭的空间,而且面积更小,所以园主人造园时不得不采用“壶中天地”模式:
既然小小的葫芦里能装下万事万物,那我这一块小小的地皮上,也应该能放得下山水、建筑和植物才对!
就这样,各种“小中见大”的造景手法纷纷涌现,“壶中天地”成了主流。
有趣的是,园主人为了显示造园技艺高超,给自家园林取名字的时候,都喜欢强调占地面积特别小:半亩园、十笏园、壶园、勺园、芥子园、残粒园……一个比一个夸张。
苏州残粒园
如今,这些园林已经成了珍贵的造园典范。
如果我们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空间,表现出丰富多样的景色的时候,不妨去里面走一走,或许能得到不少启发,毕竟它们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
关于“壶中天地”的那些事儿,这次就讲到这里。你知道在哪些古典园林和景观案例中,也体现过“壶中天地”吗?欢迎留言,分享给大家!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园景人(ID:xyzwin)原创整理
欢迎转载,转载请输入“转载”授权,请注明来源!
“壶中天地”背后那些事儿,今天您「」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