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红私塾(红色私塾)

电影剧本剧情简介

红色私塾

永红私塾(红色私塾)(1)

梅洛桑却增,人们都叫他洛桑,是天祝当地藏族土司的儿子,性格刚毅。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身高马大,体壮腰肥。少年时代,一是喜欢与伙伴结队持刀矛演战,常常把村中的伙伴打的鼻青眼肿。二是有机会随父亲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商帮之间,好听人讲江湖侠客、绿林好汉的故事。

青年时期,洛桑更是勇猛无比,嗜好拳技,慷慨侠义,乐意结交读书人,大讲历史故事,也倾吐他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他在祁连山拉了一杆队伍,因管理有方,兵强马壮,雄踞一方,引起了甘肃省政府极大不安,多次派军队缴灭,往往死伤严重,无法得手。甘肃省主席调数倍兵力,硬是将他的队伍打散,洛桑带着保存下来的兄弟们,逃出天祝,他逃到了甘南的拉卜楞寺当了喇嘛。

二十年后,他回到了故乡天祝的西顶草原——买土地,置家业,养羊只,做买卖。青灯黄卷的僧侣生活增加了洛桑的智慧和修养,他的勇敢坚强他那不畏恶势力,敢于向恶势力挑战的勇气依然如故。洛桑发家致富,顺风顺水,得心应手,积攒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势力,修建了自己的庄园。他迎娶了西顶草原美丽善良的姑娘李坚草吉,婚后和谐美满的生活并不是风平浪静,乌鞘岭的土匪蠢蠢欲动,时刻计划着打劫他们的庄园。

俗话说的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有年秋天,一群土匪带着枪支,骑着骡马,拦截了洛桑西顶草原正在放牧的羊群,同时被拦截的还有西顶草原其他人家的羊群。土匪们依仗人多有枪,肆无忌惮,浩浩荡荡赶着羊群,在草原上招摇过市。给洛桑放羊的伙计急忙赶到洛桑的庄园,报告了洛桑实情。

洛桑当场召集了14个训练有素的兄弟,背着枪,骑着马,一路狂追,在古浪山口,截住了土匪。

土匪们立即排开阵势,要与洛桑的队伍一决雌雄。

洛桑一看土匪早有操练,就将自己的兄弟们分开布局:共分为4个小组,从东西南北4个方向,将土匪团团围住。还没等土匪反应过来,突然间,洛桑的队伍号角响起,齐声呐喊,朝天鸣抢,逼近匪群。

匪群一片混乱。紧接着各自抱头鼠窜。

土匪并非就此罢休,没过多长时间,又组织起了一杆子骡马长枪武装队伍,朝洛桑居住的西顶草原开来,扬言要血洗草原,踏平西顶。

洛桑雇人放牧羊群,组建了骆驼队,从乌鞘岭装上羊毛羊皮,运往西安;再从西安再装上服装百货,往返运输,两头赚钱。也有人明白长途往返能赚大钱,但苦于路途间土匪太多,抢劫成风,稍有不慎,就会人财两空,不能像洛桑那样施展手脚。

这次,土匪来犯洛桑恰在押运商队的归途中,关键时刻,仁义贤淑的李坚草吉让西顶草原周边的大人小孩,赶紧躲进梅家山庄——当时叫做“跑土匪”。

李坚草吉将自己的武装分布在山庄堡子围墙上面的各个射击枪口,安顿众人不要盲目行事。她拿起梅洛桑从兰州带回来的望远镜,观察土匪队伍虚实。

梅家堡子的墙头高度达8至9米,厚度达3米左右,高墙上面修建着用来防御的射箭开枪的豁口,具有极强的防御设施。

李坚草吉在墙上的豁口,通过望远镜看清了土匪队伍的动向:土匪们已经从山边走上了大红沟上面搭建的桥面,开始鱼贯过桥。桥一过来,就直奔梅家堡子。

李坚草吉发现:有个夹在队伍中间骑着大洋马的土匪,行动异常——他拨着马头,走一步退两步,四处张望,不像其他土匪一样跟着前面的人马过桥。

李坚草吉断定那可能就是土匪头子。她将枪的准星推到最高位置,射程达到最远极限,对准桥中间那个左顾右盼骑大洋马的土匪,扣动扳机,只“啪”一枪,就远远望见那个土匪伸了伸双手,从马背上滑落了下去。

土匪队伍顿时大乱。接着朝开来的原路急速返回,卷起阵阵遮天沙尘。一溜烟,不见踪影。从此,土匪们再不敢踏进西顶草原半步。

李坚草吉武装护羊群和枪法百发百中的佳话传遍了四野,不但受到家族的喜欢,乡邻也对她尊敬有加。

1936年的冬季,一支头戴红星的军队走进了西顶草原,他们帮老百姓打扫庭院,挑水劈柴,买卖公平,还帮老百姓惩治了恶霸。一位部队的首长特意拜访了梅洛桑却增,讲述了红军的政策,让洛桑倍感欣慰。他见过了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和马家军的横镇暴敛,感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少年时期的迷梦召唤他要加入红军的冲动。此时,他的妻子李坚草吉已经有孕在身,还得时刻警惕觊觎家园的土匪。帮助红军筹集了一大批的粮食和布匹、毛皮,望着远去的红军,他的心情就像西山的落日,充满了寂寞的惆怅却是鲜红鲜红。

永红私塾(红色私塾)(2)

西路军离开西顶草原,一路向西,战斗异常的悲壮惨烈。在部队转移途中,怀孕的女红军杨文君突然肚子剧痛,马上要生产了,消息传到后卫部队。杨文君因为身体瘦弱,出现了难产的症状,疼得在草棚里打滚。医护人员只好告知首长,首长对警卫员说:“请你去告知红5军军长董振堂,这里正在生孩子,请他顶住追击的敌人。”

警卫员将消息告知给董振堂后,董振堂愣住了。因为敌人反动民团就在身后不远,一旦停下来,就要和敌人正面交锋,将会有无数好同志付出年轻的生命。

一面是一位待产的孕妇,一面是无数红5军将士的生命,董振堂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董振堂告诉送信的警卫员:“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会挡住敌人。”警卫员带着口信离开了,董振堂找到红39团团长吴克华,给吴克华下令:

“前面有位女同志正在生孩子,她什么时候生下来孩子,你给我顶到什么时候。”

红5军将士甚至不知道女同志是谁?就接受了阻敌的命令,同追赶而来的敌人展开血战。因为杨文君难产,孩子一直生不下来,敌人追兵越聚越多,红5军面临的战斗越来越惨烈。董振堂看着将士们流血牺牲,也是不停派同志来,打听产妇的情况。他因为心情着急,衣服均被打湿了,就这样等待了2个多小时。2个多小时后,产妇杨文君终于生下了孩子,母子平安。消息传到红5军,董振堂才高喊:“时间到了,赶快撤退。”在这场阻击战中,有不少同志牺牲了,有个别同志把战友牺牲的原因,归结到女红军杨文君身上,颇有微词。董振堂则说:“我们投身革命,为了革命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孩子们吗?孩子们才是我们的未来。”

1937年3月,西路军兵败梨园口时,郑义斋部长壮烈牺牲。马家军包围了西路军总部万分危急的时刻,突然十几个人的藏族骑兵队伍向马家军冲来,激烈的战斗之后,马家军四散而去,来人正是梅洛桑。原来,他一直在打听红军的消息,知道红军在临泽、高台遭遇了失败,便一路追来。

杨文君和红军失散之后,抱着襁褓中幼小的儿子,一边躲避敌人的追捕,一边寻找着党组织,最终逃到了天祝县大红沟镇的西顶草原上。

一路饥寒交迫的杨文君抱着孩子来到西顶草原时,正逢冬季,草原上白雪皑皑,杨文君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跋涉在雪地里,不久便因体力不支晕倒在雪地。恰逢此时,苦苦思念着丈夫的李坚草吉正在草原上寻找牛羊群,意外发现了雪地里奄奄一息的母子二人,于是她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将杨文君母子两人接到自己家中并收留了下来。

苏醒后的杨文君不敢开口说话,因为她是四川达县人,她害怕一说话自己浓浓的四川口音暴露红军身份牵连无辜,所以装了整整3年的哑巴。李坚草吉的儿子梅万海恰好和杨文君的儿子郑盟海同年出生,两人长相酷似,李坚草吉给他们穿上同样的藏族服饰冒充自己的双胞胎儿子,一次次躲过马匪队伍的排查劫难。

两个失去丈夫的女人,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谊。

1941年春节,杨文君和李坚草吉举行了隆重的结拜仪式,在庆贺宴上,杨文君大胆地提出两点建议:第一继续延续梅氏家族赈灾救民从西夏开始传承的“牛娃子饭”;第二请有文化的先生教孩子们学习文化。杨文君的这两个建议深深感动了李坚草吉,她立刻答应并嘱托杨文局亲手操办。在她的带领和操办下从1942年起,西顶草原梅氏“牛娃子饭”,每年农历二月二、六月十一、“冬至”都施饭三天,施饭期间,凡嘉宾路人来者均为座上客,留下了“酥油炒面手抓肉,牛排油果山野菜,酸奶烧酒牛娃饭,吃饱喝足回家转”的顺口溜。

1941年6月,在杨文君的操办下开创了梅家私塾,这是天祝县域最早富有红色基因的农牧区私塾学堂,也是藏民族开明贤达人士在家乡兴办较早的私塾学校之一,更是解放前天祝县唯一免食宿、免穿衣、免医疗、免课本费、免除一切费用的民办寄宿制学校,这所红色私塾在短短的6年间,培养了169名藏、土、汉等各民族学生,解放后在天祝县各行各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许多甘肃省市县的领导干部都曾经是这所私塾的学生。这所私塾点燃了天祝边远农牧区启蒙教育的火种,是天祝农牧区民间寄宿制免费办学的首创,该私塾的创办不但点燃农牧民的扫盲明灯,更是传承西路红军红色基因、弘扬各民族大团结的典范。

杨文君在西顶草原与李坚草吉一起生活了12年,直到1949年秋天,得知解放军渡过黄河进军河西走廊,杨文君母子才依依惜别西顶草原,终于如愿回到了党组织的怀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