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工人剧院近期影讯(邯郸市内老剧院的沧桑史)
邯郸市内老剧院的沧桑史
王景春
一个城市剧院的多少,也能在客观上反映出这座城市文化状况如何。虽说邯郸刚解放时城市不大,但因为是晋冀鲁豫边区首府,乃边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故剧院不少。然而,随着城市天翻地覆的发展变化,不少剧院已经消失了。剧院作为地方近代史的一部分,使得现在的邯郸人却不了解这一情况。为了牢记“乡愁”,留住历史记忆,我虽然已是耄耋之年的高龄老人,作为老邯郸人的我,很想把我亲眼目睹的几家剧院兴衰情况,简单的介绍一下,作为“拾遗补缺”,让现在的邯郸人对过去的情况有所了解。
(1)东盛戏园(土山街复兴剧院):说起邯郸最早的剧院,可以推移到解放前后,最早的剧院是土山街的“东盛戏园”。那时在土山街与土山前街交叉口以南,盖了一座土墙席棚座南朝北的戏园子,叫“东盛戏园”。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土山街的变化,1952年该戏园搬到了土山街中段路西,与路东土山(邯山)为邻,座北朝南,院门朝东。仍是土墙席棚,木板条凳。但名字改成了“复兴剧院”。该剧院常演落子戏,但也有河南高调(豫剧),如:阎立品、佟美蕊、王少兰等。还有马凤仙的四股弦和南乐县的坠子剧团。到了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时,城里和东门外成立了一个“朝阳社”,便把剧院重新翻盖到了东门外,座东朝西(面向城东街),房屋都是砖木结构,但剧院仍是席棚,长条木凳,并更名“朝阳礼堂”。改建后除本市几家剧团演出之外,外地的剧团也不少. 1956年随着峰峰市撤销并入邯郸市,武鸿凤为主演的“峰峰市平调落子剧团”也随着过来了。来邯后就在该剧院演出,从此武鸿凤的名字从这里传遍邯郸城乡,成了邯郸名气最大的武安平调演员(平调、落子是两个剧种,武鸿凤本人只演平调不演落子)。到了七十年代朝阳礼堂成了南城大队的社办工厂,便不再是剧院了。
(2)新华戏园(新华前街路北);
小时候第一次看戏是在新华前街的新华剧院。解放时期的邯郸,新华前街最为繁华。东西走向,两旁都是整齐的楼房,店铺林立,老字号很多。当时,这里还有南北走向的菜市街、丁字街和东西走向的肉市街,真乃号称邯郸的“大栅栏”。就在新华前街中段的路北,有一个剧院,名叫“新华剧院”,座北朝南,席棚顶,长条木凳。甭看这个剧院不怎么样,可是这里曾经有过一位名气很大的演员在这里演过,那就是1945年邯郸解放后,晋冀鲁豫边区有一个剧团名叫“冀南民主平剧社”(因为当时北京没解放,叫北平,所以京剧当时叫平剧),剧社领衔主演是京剧高派(高庆奎)老生传人李和曾常年在此演出。1948年剧社更名“华北平剧院”,1949年后与“延安平剧院”合并为“中国京剧院”,李和曾任京剧院二团团长。从此他离开了邯郸。在他走了之后,这座剧院继续对外演出,大部分是本地的武安落子戏班,演一些《小过年》《跑沙滩》《王定保借当》《安安送米》等一些家庭小戏(我小时候就是在这里第一次看的武安落子《安安送米》,那时平调和落子是分班演出的,平调演历史朝代大戏;落子只演一些家庭小戏)。后来这里成了邯郸市第一家电影院——新华电影院。不久这家电影院就搬到了邯山南大街与火磨街交叉口的东南角的“老工会堂”,改名叫“邯郸电影院”了(就是现在的邯郸电影院),而这里又成了“公私合营新联制药厂”(邯郸制药厂的前身),便不是剧院了。
(3)大时代剧院(陵园路西头路北):
以上的东盛戏园、新华戏园好多人都没有听说过。那就说一下多数人都知道的几家剧院吧:先说一下大时代。大时代建于1946年初,原址在火车站西边煤铁线的老盐厂(现在的铁路大院)。此地守着火车站,经营煤炭的商人便集资建了一座大席棚戏园。到了1949年,因火车站前浴新街的繁华,便将该剧院迁到了陵园路以北,火磨厂以南,浴新街以东,就是现在这个地址的新市场街,当时是座南朝北,土墙席棚,长条木凳,设备落后的一个大时代剧院。甭看剧院不怎么样,在这演出的剧团倒是不错,那就是马德魁、马又良父子俩挑班的京剧团。马德魁是有名的京剧花脸演员。马又良是京剧武生演员,善演猴戏。还有一位女演员,叫郑惠茹,演旦角,在邯郸也很出名。他们的剧团分别是1945年组建的解放区“冀南三分区平剧社”和“冀南新生平剧社”,长期在邯郸演出。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邯郸每年春秋两季的物资交流大会(人们叫药材行大会),整个黑赖部队(邯北广场,那时邯北广场没有建筑物),都搭满了交易大棚,而每次大会都是马又良的戏。1952年马又良戏班去了保定,成了“保定市京剧团”,而郑惠茹的戏班成了“大名县京剧团”。就在这一时期大时代由政府投资和商人集资翻建了,建成了砖木结构,布瓦顶,楼上楼下,长条宽凳,改成了座北朝南,邯郸最好的一座戏园子。一开张便从北京、石家庄邀来了京剧名家李盛藻、刘英堃;天津京剧谭派女老生王则昭。之后,京剧名家陆续而来,有四大须生的奚啸伯;四大名旦的荀慧生,尚小云;四小名旦的毛世来,许翰英;尚小云亲传弟子杨荣环;还有吴素秋,姜铁麟,京剧名武生董文华等都纷纷而来。京剧热潮过去之后,豫剧便开始来此演出了。如姚淑芳、崔兰田、汴京三王(王秀兰、王敬先、王素君)等都陆续而来。1956年 “邯郸市评剧团”由峰峰市更名邯郸后的第一场就是在这里演出的,是花兰英主演的《人面桃花》。“邯郸市曲剧团”由峰峰市曲剧团更名后,也是首先在该院演出的。第一场是王爱莲主演的《梅香》。到了五十年代末由“峰峰矿务局文工团”改成“邯郸市文工团”后,就入住到这里,成了他们的团部办公地。1978年该院又一次重新翻建,就是现在的这个大时代,更名为大时代影剧院。但是,现在已经停业改行了。
(4)邯郸剧院(邯山大街路东原邯山剧院:)说了大时代,再说下邯郸剧院。原名叫邯山剧院,在邯山南大街路东,与邯山百货(五零)商店对门,南边是回民食堂(原望月楼饭庄),北边是邯郸食堂(原又一新饭庄)。前身是大众汽车站,1950年由市公安处投资和各商铺集资兴建。该汽车站座东朝西,进大门是一个大场院,院里有南、北屋,靠大院东边才是座南朝北的大席棚戏院。戏院的门在北头门朝西,门外北屋的一个窗口是售票处。开业首先邀请的是姚淑芳、常年来夫妇领衔主演的“河南省开封市人民剧团(豫剧)”。该团阵容整齐名家荟萃,主要演员有:丁淑霞、韩小楼、张艳君、王万明、韩素琴、吕明德、陈兰凤等等,很受邯郸人的欢迎,故1954年落户邯郸,更名《邯郸专区豫剧团》。之后相继来此演出的豫剧有:闫立品,王少兰,崔兰田等。除豫剧之外,还有评剧,如:新艳琴、郭灵芝、喜彩妹、花玉芳等都在这里演出过。京剧团也有,但不太多,记得“成安县新华京剧团”,主演是盖月樵。再就是“北京军区二一部队京剧团”,该团以演《西游记》猴戏为主,如:《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十八罗汉斗悟空》等。最后一次在此演出的是“河南省漯河市豫剧团”,主演是安金凤。剧团走了之后,大院里的剧场和房屋就陆续都被拆了。1953年,由“河北省文化厅”投资进行改扩建,座东朝西,水泥砖木结构,楼上楼下,油漆木质座椅,气派很大,是当时邯郸市最好的剧院。第一个进院演出的是“河北省话剧团”,演出剧目是话剧《曙光照耀着莫斯科》。而邯山剧院从此便更名叫“邯郸剧院”了。“河北省话剧团”之后,就来了以宋淑云、李韵芳、李春芳、赵桂英、周兰凤为主演的“华北民艺剧社”(豫剧),这个剧团长期不走,1953年被河北省接收,更名“河北省豫剧团”由邯郸代管,并邀来了“豫剧皇后陈素真”任主演,因此这个剧团便定居邯郸了。1955年有卜锡林、魏鸿昌、李魁元等为主要演员的“武安县人民剧团”(平调落子)在该院更名“邯郸专区国家平调落子剧团”(从此平调、落子两个剧种合并为一个剧团,使人们再也分不清这是两个剧种了)。后来到该院演出的京剧名家有:四大须生杨宝森;“北京京剧一团”的李万春;四小名旦毛世来;许翰英;尚小云长子著名武生演员尚长春。邯郸市京剧团1989年也邀来了京剧花旦大王筱翠花的弟子四小名旦陈永玲领衔主演。期间,河北梆子名家李桂云、韩俊卿、银达子等。评剧名家李茹茵,小白玉霜,新凤霞,新艳琴等。豫剧皇后陈素真和其他五大流派的创始人;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闫立品和桑振君都在此演出过。稀有地方剧种有山东吕剧郎咸芬;山西晋剧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越剧竺水招、商芳臣、筱水招;保定老调的王贯英等等。后来戏剧不太景气,又增加了放映电影的业务。很可惜,在邯山街整体改造时把该剧院给拆了,恐怕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有过名气很大的邯郸剧院了
(5)人民剧院(新华前街东头路北):。
关于新华前街东头的人民剧院,原来那里是新华池澡塘的一个大废水坑,在五十年代初期,几户集资人在这里建了一座座北朝南,砖墙大席棚的剧院。大门在剧院南头朝东。第一个来该院演出的是王秀卿、王荣卿姐妹俩领衔主演的“邯郸人民豫剧团”(她们俩母亲李春芳是我们西关街居委会主任),第一场演出的是《老羊山》。后来到该院演出次数最多是萧素卿为主演的“曲周县万顺豫剧团”。罗兰梅、罗秀梅、韩秀英领衔主演的“峰峰市豫剧团”,就是在这里更名为“邯郸市豫剧团”的。第一场戏演的是《尤庚娘》。关于其他剧种,有朱永来(艺名大黑脸)的弦子腔、马凤仙的四股弦、永年西调、广平县的南词调、山东的四平调、本地的平调落子等等。 “邯郸市京剧团”(原大名京剧团)从北京邀来名角季小兰、杨博森、肖长义等也在这里演出过。“文革”时,原“邯郸市评剧团”在这里更名为“邯郸市京剧团”了。后来该剧院的门改成了门朝南,改门以后,李韵芳、李春芳、花宝玉、蒋宝芹带领“邯郸市豫剧团”首先来此演出,(后来该团更名为成安县豫剧团)。1962年,“邯郸豫剧院一团”(主演是陈素真、赵玉麟、赵桂英、周兰凤、宋慧玲、孔凡林)在这里与邯郸父老乡亲做了一次最后一场告别演出,第二天全团人员离开了邯郸去了天津,成了“天津市豫剧团”。人民剧院直到盖日月城商场(现三联电器)时才被拆去,从此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6)邯北剧院(原南沙门外的新民茶社,后迁邯北广场西北角):
还有一家剧院,就是邯北剧院,它的前身是我们西关街的宋青海和几家私人集资盖的“新民茶社”,原址在南沙门外(原四世堂南、现阳光世贸商场处)。虽说围墙是砖的,但也是席棚顶,长条木凳,只能接待一些曲艺团在此演出,如:西河大鼓、单弦、京东大鼓、天津时调和相声等。由于经营状况不太好,所以就搬到了邯北广场的西北角针织厂门前(针织厂原是上海人在此建的“翔凤纱厂”,人家搬往石家庄后,邯郸才改为“邯郸针织厂”的。那时邯北没有建筑物,只是个大广场,西北角解放初期,那里的沟边是枪毙死刑犯人的地方,邯北剧院就盖在了这里)。建筑形式和人民剧院很相似,便更名叫“邯北剧院”了。在1956年后半年便开始接待戏剧演出团体了。最先进院演出的是“山东范县四平调剧团”(范县现在划归河南省了)。后来永年的西调,邯郸县的平调落子,临漳的坠子等剧团陆续在此演出。1958年又进行了改扩建,舞台改成了水泥砖瓦结构,但仍是席棚顶,座位改成了座椅。改建后陆续来了一些知名的演出团体。1962年姚淑芳、常年来领衔主演的邯郸豫剧三团和郭兰枝、郭兰风领衔主演的邯郸豫剧二团在此合并后去了邢台,更名为“邢台豫剧团”。后来,由于邯北广场的改造,邯北饭店大楼就盖在了该剧院的原址,邯北剧院便退出了它的历史舞台。
(7)工人剧院(中华大街路东):
现在中华路上有一座工人剧院,人们都很熟悉,它始建于1958年。该剧院仿俄门脸,很气派,看台分楼上楼下二层,设备齐全,冬有暖气、夏有冷风,还有接待室,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剧院,共设了1300多个座位。因此吸引了不少大型剧团来此演出。如:“中国京剧院”一、二团,北京、天津京剧团等。著名京剧四大须生谭富英、四小名旦张君秋、京剧老旦李派创始人李多奎等,陆续来此演出的还有: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杨春霞、李宝春、李和曾、张春华、刘长瑜、张曼玲等。 “梅兰芳京剧团”也来这里演出过,领衔主演是李慧芳(生、旦兼演),挂二三牌的是梅葆玖、梅葆玥姐弟俩。相声大师侯宝林也带领“中央广播说唱团”来此演出(演出期间,还下基层到邯钢为工人们慰问义务演出)。总之,中央和省、市的大型演出团体都纷纷来此演出。同时这里也是邯郸地、市一些大型会议召开的场所。该剧院虽说一度更名“邯郸大剧院”,但人们仍叫它“工人剧院”,所以现在又恢复了“工人剧院”的原名,并且继续营业。
(8)工人文化宫(陵园路体育场东路南原工人俱乐部):
说了工人剧院,不能不提一下工人文化宫,它的历史比工人剧院早六年,建于1952年,当时叫“工人俱乐部”。地址在陵园路和中华路交叉口的西南角,座南朝北。开始以放映电影为主,后来因为此处建筑高级,全是砖木、水泥结构,吸引了不少剧团来此演出,如以马又良、安荣卿为主演的“保定市京剧团”,以李佩秋为主演的“磁县豫剧团”等。到1960年又在剧场西南建了一座露天剧场。在这里演出最多的是章兰领衔主演的“山东莘县豫剧团”(后章兰调入邯郸市豫剧团领衔主演,之后又调入聊城豫剧团)。后来这里大规模进行改扩建时,临路边的影剧场移到了南面,前边成了人们休闲的广场,露天剧场也不存在了。在1973年由郭沫若亲笔题字,改称“工人文化宫”了,现在正常营业。
(9)东风剧场(东风路路西与安庄村对过):
邯郸市内还有一个东风剧场。地址在东风路中段路西,正对安庄村,建于1959年,郭沫若亲笔题写“东风剧场”四个大字,就雕刻在剧场门楣的上方。它原是东风剧团的排演场。剧团外出演出时便就对外营业,所以各个演出团体陆续而来。该剧场建筑现代化,设备又好,便引来了有名的大剧团,例如以李和曾、景荣庆、张春华、刘长瑜等为主演的“中国京剧院二团”。著名京剧女花脸齐啸云也来此演出,为了让观众验证她是女的,谢幕时她脱去行头向观众致意,观众都报以热烈地掌声。除京剧外,河南的关灵凤、吴碧波等陈派(陈素真)弟子都来捧场。周口越调剧团的申凤梅等许多剧团也在这里演出。总之,这个剧场营业也很红火,可惜现在已被房地产开发商给拆了,并盖成了商品楼。
(10)浴新剧院(裕新大街西南庄西口南边路东):最后还要再说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剧院——浴新剧院。该院在浴新池澡堂北边,西南庄街西口南边路东。剧场不大,座北朝南,砖木结构,长条木凳。舞台上挂有幕帘,帘后是后台,但一进帘就扭身往下面走,舞台下面才是真正的后台,像一个地下室一样,演员在这里化妆。长期在这里演出的是邯郸市大众坠子研究社。邯郸人称他们是“化妆坠子”。这个研究社在这里发展壮大,后来走向各地巡回演出,这就是后来的“邯郸市坠子剧团”。这个剧团行当齐全,文武场全能拿下,主演是张筱英(女小生),王荣花等,常演一些连台本戏,如《孟丽君》《大宋金鸠计》等。这个剧团从这里走向大的世界后,来这里演出的就是一些规模很小的武安落子和皮影戏了。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这里就慢慢无人问津而衰败了,再后来,也没有人知道了。
以上就是我亲身经历的邯郸市内那些老剧院的沧桑兴衰史,不包括后来的光明影剧院、罗城头影剧院和铁路西的复兴、建设影剧院及各个机关、单位、厂子的礼堂、俱乐部等等,只介绍邯郸文化历史上有纪念意义的专业老剧院。因为有的老剧院已经不存在了,恐怕以后再也无人知道了,在遗憾和惋惜之中,我只好拿起笔来,把我记忆中的概况写下来,弥补那些永不再现的剧院而留作永久纪念吧!
王景春写于2015年7月16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初一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