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上海中心大厦分析(转载上海中心大厦分析)
第一部分
概况: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选址于中国上海陆家嘴CBD金融区Z3-2地块,位于东泰路以西、花园石桥路以南、银城路以东、陆家嘴环路以北,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成“品”字型分布。塔楼建筑高度为632m,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第一高楼。
开工时间:2008年11月29日。 竣工时间:2014年。 占地面积:30368平方米。
建筑面积:574058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约410139平方米。 建筑高度:632米。
建筑层数:地下结构5层,地上部分包括124层塔楼和7层东西裙房。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外框架结构。 用钢量:约100000吨。 建筑造价:148亿元。本工程建设单位: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本工程设计单位:美国Gensler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项目定位:
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上海中心”设计成为满足公众审美层面与专业审美层面的标志性、地标性建筑,成为建筑、人、城市和谐共生的领袖之作。
功能目标
商务活动“中心”、商务交流休憩“中心”、市民休闲娱乐“中心”
第二部分 方案推导 建筑设计
方案推导
方案设计:2008.6~2008.11、初步设计:2008.8~2009.11、施工图设计:2008.9~2010.4
、精装饰设计:2009.1~2011.5、施工:2008.11.28~2014.5、低区办公及裙房部分试营业:2012.9.30、全部营业:2014.12.18
方案敲定:
陆家嘴集团曾安排该项目进行过三次招标,在经过多番筛选后,上海中心的建筑设计方案最终被确定为“龙型”方案,该方案由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从外观上看,“上海中心”像一条盘旋上升的巨龙,“龙尾”在大厦顶部盘旋上翘,其“身高”将成为上海新高度。
建筑立面设计:由三段圆弧构成的圆导角三边形(其中之一切角)作为上海中心外围几何的基本构形,旋转上升并均匀缩小,演进为一个平滑光顺的非线性扭曲面,形成了大厦独特的立面造型。
竖向功能:概况建筑高度:632m、结构高度:574m、塔楼层数:地下5层,地上124层大楼、竖向划分为9个区、1个裙房商业区、5个办公区、2个酒店区、1个观景区、每个区被2层高的设备层分隔、空调设备、电力设备、逃生区域、电梯设备、维修保养设备
平面设计:相对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 的近似正方形的平面布局,这样的布局少了视线和光线死角,不仅可以让办公人员能在更多的角度欣赏大厦周围的美景,而且在冬季阳光可以更多的进入建筑内部 ,减少了建筑的能耗。
第三部分: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抗侧系统设计
上海中心的抗侧力系统是一“核心筒-外伸臂桁架-巨型框架”,它由以下三部分组成:混凝土复合核心筒,外部巨型框架和外伸臂桁架。上海中心大厦最大层间位移在合成的风荷载情况下为h/505,在多遇地震荷载下为h/623 。
塔冠的设计:
抗震设计:
基于性能化的设计明确地考虑了结构构件的非线性和延性。
Abaqus和Perform 3D计算机软件被广泛地用于非线性分析,此本工程中,它们被用来发展和分析数学模型。 分析显示,上海中心大厦可以达到性能设计的要求。
第四部分-施工技术
超长钻孔灌注桩施工关键技术
上海中心大厦,采用钻孔灌注桩作为承重桩基,主楼桩总数955根,桩径1000mm,最深深度为86.65m。采用正反循环结合钻孔工艺及桩端后注浆施工技术顺利完成了955根灌注桩,经过静载试验和超声波检测结果显示满足设计要求。
顺逆作结合的超大超深基坑工程施工关键技术
中部区域主楼基坑采用岛盆结合式分7层开挖,分层土体高度大于4m时采用2级放坡。第一、二、七层土以盆式挖土为主,第三—六层土以岛式开挖为主。
周边区域裙房,采用逆作法施工。采用土方分区同步开挖、结构分块同步施工的原则,先行完成“十”字对撑体系,再开挖四个角部,有效控制地墙变形以及对周边环境和管线的影响。
高强混凝土基础底板一次浇筑技术
底板长121m厚6m混凝土总量达6万m3。为控制混凝土裂缝,采用中低热水泥,大掺量粉煤灰和矿物掺合料,采用高性能减水剂,控制单方用水量在160kg/m3。
为缩短浇筑时间,结合混凝土生产能力和场地条件,按1000 m3/h混凝土供应速度,考虑由6个拌站同时供料,配备405辆搅拌车无间歇运输,60h完成浇筑。
混凝土泵送施工关键技术
底板长121m厚6m混凝土总量达6万m3。为控制混凝土裂缝,采用中低热水泥,大掺量粉煤灰和矿物掺合料,采用高性能减水剂,控制单方用水量在160kg/m3。
为缩短浇筑时间,结合混凝土生产能力和场地条件,按1000 m3/h混凝土供应速度,考虑由6个拌站同时供料,配备405辆搅拌车无间歇运输,60h完成浇筑。
第五部分:BIM技术
评析:本次ppt分享涉及上海中心设计、施工、结构以及bim的应用,属于综述性内容,后面会对各个模块进行逐个拆解。
注:本次ppt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