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没有第一学历)

日前,教育部对“第一学历”问题做出说明,答复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

现在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没有第一学历)(1)

教育部关于第一学历的回应

这一广为人知且在升学、求职等场合显得尤为重要的概念,教育部做过多次回应。2014年,教育部回复网友:如果一定要强调“第一学历”,小学、中学也是学历。换句话说,国家并不承认所谓“第一学历”的说法。教育部对概念做出澄清,虽然未必能为被学历问题困扰的公众带来具体的改变,但也仍然让备受束缚的社会人才观“松了口气”。

束缚住社会人才观的首先是一味追求效率的畸形发展理念。企业为求发展而延揽人才,其中最要紧的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辨识出谁是人才。为此,企业需要一套明确的指标来度量应聘者未必外显的素质,“第一学历”因此走俏。教育部明确表示,作为管理需要的“学历”一般指公民取得的“最高学历”或“最后学历”。这恰恰证明了,“第一学历”的应用价值并不是人才管理而是“人才识别”。

“第一学历”在使用上不同于“最高学历”或“最后学历”。通过“第一学历”,企业可以把非全日制学历、专科学历乃至“双非”(非985、211高校)学历排除在用人选择之外,用最快的速度判断出应聘者在求学阶段的一般表现。即便这种做法得出的结论未必正确全面,却也比细致周详地考察人才要节省成本。

就这样,人的素质被简单处理为包括“第一学历”在内的一系列指标之和,通过“运算”,活生生的个体就成了在人才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而供给远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又牢牢攥紧了人才的“议价权”,这自然会束缚住整个社会的人才观。

然而,倒逼社会接受“第一学历”的土壤不是几次回应就能刨除的,正确的人才观也不是一两日就能铸成的。因此,人们不能离开现实侈谈奢望,“非全”“专科”“双非一本”等学历的社会认可度总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目前所亟须的并不是让社会人才观来个180°的反转,而是丰富业已僵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好地回答“谁是人才”的根本问题,努力接近“唯才是举”的社会理想。

人才评价体系僵化或单一化是制约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反映在各种简历和表格中。实际上,学校、企业等机构在管理的名义下把太多人关进了自设帷帐的“囚笼”,适龄学生和求职者正“活在”一张张表格中。在表格中生存的人是被重新组织起来的人,了无生气,更没有烟火气,丧失了活力。

简历是特殊用途的表格,包括“第一学历”在内的各个项目再造了一个人:“第一学历”是这个人的“智识和认知水平”,“代表作品”则是这个人的“创造力和操作水平”,等等。因此,为了还求职者一个“生的存在”,就不能放任人才评估体系的表格化、简历化,要使之丰富起来,活泼起来。所以,教育部回应“第一学历”的举措无疑是有利于人才评估体系再造的。

诚然,任何一家用人单位当然有选择满足自己需求的人才的自由,但作为在社会中谋生图存的个体,任何公民也都享有提升自己受教育水平后,不受第一学历限制,并获得与之相称的社会报偿的权利。 □张晨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