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考试内容(保教知识与能力必备考点①)

《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之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考试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考试内容(保教知识与能力必备考点①)

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考试内容

《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之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

1、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客观因素

1.生物因素。(1)遗传素质。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前提,

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

段。(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也称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2.社会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分家庭、幼儿园与社

会三个方面。(1)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幼

儿园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3)社会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的重要环境因素

(二)主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外部的客观因素,而

且有主观的因素。所谓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是指儿童心理内部

的因素。

2、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1)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

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

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低到高

的五个渐次阶段,分别是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l)

口腔期(出生~1 岁)。引导婴儿吮吸乳房和奶瓶的行为,如果口腔的需要

未能得到适当满足,将来可能形成诸如吮吸手指、咬手指甲、暴食和成年

以后抽烟的习惯。(2)肛门期(1~3 岁)。学步幼儿和学龄前幼儿从憋住大

小便然后排泄的举动中获得快感,上厕所成为父母训练幼儿的主要内容之

一。(3)性器期(3~6 岁)。自我冲突转移至性器官时,幼儿会发现性刺激的

快感。弗洛伊德认为 3 岁后的所谓"性生活"主要是指儿童依恋异性父母

的俄狄浦斯情结,即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生恋父情结。(4)潜伏期(6~

11 岁)。性本能消失,超我进一步发展,儿童从家庭以外的成人和一起玩耍

的同性伙伴那里获得了新的社会价值观念。(5)两性期(12 岁以后)。潜伏期

的性冲动再度出现,如果前面的阶段发展得顺利的话,那么就会顺利过渡

到结婚、性生活与生育后代的阶段。

(2)行为主义学说。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强调模仿,也就是观察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

"睁大眼睛和撑起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

其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行为结果的观察,儿

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

到表扬或惩罚,会使儿童也受到相应的强化。如看到他的一个同伴推倒了

另一个同伴,并获得了想要的玩具,该儿童可能在以后尝试使用这个方法,

这就是替代强化;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外,个体还存在自我强

化。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

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应,所以完成拼图游戏的幼儿会为自己拍

手叫好。儿童通过对他人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行为价

值的评价,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使自己能够

获得成功的一种信念。

(3)认知发展学说。

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毕生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创立了著名的儿童

认知发展理论一发生认识论。皮亚杰按照认知结构的特征把整个认知发展

划分为四个依次出现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形成与前一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

标志着儿童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方式。(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觉和

动作的分化;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2)前运算阶段(2~7 岁),①泛

灵论。②不可逆性和不守恒性。③自我中心主义。(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①思维的具体性。这是指这一阶段儿童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经

验。②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③去自我中心。(4)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

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的形式进行的,能推论两个或者多个命题间的

逻辑关系,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仅具备了逆向性

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

的水平。

(4)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按照儿童人格发展逐渐形成的过程,将儿童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

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 岁)。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

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 岁)。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岁)。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岁)。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其他还有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

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3、教育要如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应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的施

教。"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的做法都是违背该原则的。(2)教育要适

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不同

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要有针对性,而不

能搞"一刀切、一锅煮"。(3)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应把

握施教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视时而教,及时施教,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

得最佳的效果。(4)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应做到"长善救失、

扬长避短"。(5)教育要适应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

做到"因材施教"。

4、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2)发展的定向性(3)发展的不平衡

性(4)发展的差异性

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对事物的态度由不

稳定到稳定

总之,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伴随着相应环境的作用,更具适应性、组织性、

有效性和复杂性。

6、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注意力发展水平相对成人

来说还是很低。一般来说幼儿还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注意,在教学活

动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分散即分心现象。为了防止幼儿注意分散,应该了解

引起分心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1)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

第一,过多的无关刺激。第二,疲劳。第三,缺乏兴趣。第四,教学活动

组织不合理。(2)幼儿注意分散的预防措施:第一,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

第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第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

互并用。第四,合理地组织教育活动。

7、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不断提高。(2)幼儿注意的广度不断扩大。

(3)幼儿注意的分配能力不断增强。(4)注意的转移能力不断发展。

8、影响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因素

(1)活动目的与任务的明确性(2)对活动结果的兴趣(3)活动组织的合

理性

(4)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5)良好的意志品质

9、简述好动与多动症的联系和区别

(1)注意力方面:好动的幼儿遇到感兴趣的事情,便能静下来,集中较长时

间的注意力,甚至讨厌别人干扰。多动症患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无法

在稍长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即使在做感兴趣的事情或游戏时,也很难坚持

到底。(2)行为的目的性:好动的幼儿常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意图、有计划、

有安排。而多动症患儿无法控制自己,心神不宁,动作不停,无法自控。

(3)智力方面:好动的幼儿智力不低,只是由于注意分散,导致学习不佳。

多动则是一种轻微的心理疾病,对幼儿智力与学习都有较大影响。

教师不要把多动的幼儿都当成多动症患者,要注意分析幼儿注意分散的原

因,改善教学,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习惯。

10、简述幼儿初期直观行动思维发展特点

(1)直观性和行动性;(2)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3)缺乏行

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4)思维的狭隘性。

1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

(1)自我认识的内容从外部的、可观察的、具体的、有明确参照系统的自我

特点到反映内部的、不能自己观察的、抽象的、参照系统模糊的自我特点。

幼儿对自己的认识是首先生理的自我,即自己的身体及所有物,然后才是

社会自我,而对心理自我的认识要晚得多。(2)自我意识的结构从简单的结

构到分化的、多重的结构,并逐渐出现层次性,最后形成复杂的、整合的

自我结构系统。幼儿的自我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生理自我,到社会自

我和心理自我的整体发展与融合的发展过程。(3)自我评价从以他人评价为

标准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同时他们又在不断脱离自我中心。自我评价

的客观化程度不断提高,从开始以成人的评价为自己的评价,到后来开始

有自己的自我评价。(4)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他们能根据社会交往情境表

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

12、学前儿童观察的品质和观察方法的形成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

态。幼儿观察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向有意发展(2)观察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从短向

长发展(3)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准确的知觉发展(4)观

察的概括性: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5)观察方

法的形成:第一,幼儿的观察从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活

动发展。第二,幼儿的观察从跳跃式、无序逐渐向有序发展。第三,幼儿

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恰当地指导和培养。

13、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儿童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因素有:第一,幼儿对记忆对象的感知程度。第二,幼儿的知识经验

和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第三,儿童的情绪状态。第四,对被记忆对象

的兴趣。(2)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3)较多运用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开始发展。(4)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5)记忆策略

的发展。第一,较少使用复述策略。第二,记忆中组织策略开始发展。第

三,记忆中提取策略依赖成人的提示和情景相似度。

14、幼儿想象幼儿想象的特点

(1)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a.想象的目的不明确。b.

想象的主题不稳定。c.以想象过程获得满足与乐趣。d.想象过程受兴趣和

情绪的影响。(2)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想象的

内容有频发、零碎逐渐向丰富、完整发展(4)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有

夸大与虚构的现象。这是幼儿期儿童的一个典型的心理现象。第一,想象

脱离现实;第二,想象和现实混淆,想象与现实混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a.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的。b.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

经发生的事情。c.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

15、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积累想象的素材。(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

想象的主动性。(3)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设想象的情境。(4)充分利用文

学、艺术等形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5)鼓励大胆想象,营造宽松的心理

氛围,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6)教给幼儿表达想象形象的技能技巧。

16、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以表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幼

儿的表象思维具有象征性、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和刻板性等特点。(1)

象征性。四岁以后幼儿的思维具有了象征性。比如,幼儿伸出大拇指和食

指比划着做打手枪状,嘴里还不停模仿枪声:"啪啪,啪啪。"(2)经验

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3)拟人性。在幼儿眼

中,往往是"万物有灵,万物有情",即幼儿往往会将无意识的,没有生

命的东西当作有意识和有生命的东西。(4)表面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具

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的,因此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

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5)刻板性。幼儿的思维缺乏灵活性,他们较

难掌握相对性。

17、简述幼儿概括的水平及特征。

(1)动作概括水平。与直觉行动思维水平相适应。概括不能用词语来表示,

不能称为掌握真正概念的概括。

(2)具体形象水平的概括。当幼儿开始掌握语言,运用语词时,便出现了真

正的概括水平。

(3)本质抽象的概括水平。语词用以表示外部特征,进而发展到对一类物体

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综合。

18、简述幼儿数的概念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3 岁):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第二阶段(3~5 岁):建

立数词和物体数量间联系的阶段。第三阶段(5~7 岁):数运算的初期阶

段。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数概念的掌握遵循着下列顺序:最初从对实物的

感知来认识数;其后,凭借实物的表象来认识数;最后,在抽象概念的水

平上真正掌握数的概念。

19、简要说明幼儿思维方式发展变化的趋势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来看,总的来说,婴幼儿思维的发展趋势是:由直觉行

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1)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水平低,更多依赖于感

知动作的概括。(2)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思维)。三至六七岁幼儿的思维

主要就是具体形象思维,或称为表象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六七岁以后,

儿童的思维开始进入逻辑思维阶段。

20、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与活动的组织

(1)思维的直观行动性与活动的组织。第一,提供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

第二,创造活动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第三,引导幼儿由表象代替动作,

逐步向具体形象性过渡。(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活动的组织。第一,丰富

幼儿的感性经验。第二,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法。第三,尊重和

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

21、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2)教学活动中突出具体性、

形象性。(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4)发展幼儿的抽象逻

辑思维。(5)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2、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策略

(1)提供有利于幼儿智力发展的环境。第一,教师应提供舒适、安全的心理

环境。第二,教师应提供易于操作和探索的物质环境。(2)发展观察力、言

语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重要内容。(3)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的协调发展。

23、简述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趋势。

(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

(3)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4)逐渐掌握言语表达技巧

24、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

幼儿的言语能力是在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重

视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

(1) 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

径。(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3)幼儿园专门的语

言训练时间有限的,教师应把言语训练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4)教师良

好的言语榜样。(5)注重个别教育。

25、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

(1)倾听能力的培养。第一,游戏法。第二,讨论法。第三,评议法。第四,

求异法。在倾听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倾

听习惯包括安静地听别人说话、集中注意力听、不随便插话等。

(2)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第一,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敢于表达意

见。第二,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使幼儿愿意表达意见。第三,丰富幼儿

知识和经验,使幼儿善于表达意见。

(3)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选择适龄的读物。第二,采用正确的指导

方法。首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教给孩子掌握阅读的规则和方

法。再次,采取多种阅读方式。

26、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情绪的社会化。(1)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2)情绪中社会

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情绪的丰富化包括两种含义:(1)情绪过程越来越

分化。(2)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

4.情绪控制与掩饰的成分增加

27、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

特点:(1)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2)情感比较外露。(3)情绪极易冲动。2.

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

点:(1)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2)情感所指向事物

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

28、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1.保持和谐的气氛 2.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

生情。(二)成人的情绪自控。(三)积极接纳、引导和鼓励。1.理解并

接纳儿童的负面情绪 2.引导儿童用语言或其他可接受的方式合理表达自己

的情绪 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四)帮助幼儿控

制情绪。1.转移法 2.冷却法 3.消退法。(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

现。1.反思法 2.自我说服法 3.想象法。

29、简述学前幼儿目的性发展的趋势

(1)幼儿初期:小班幼儿的行动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其行为带来很大的

冲动性,他们常常不假思考就行动,因而行动是无条理的。(2)幼儿中期:

幼儿的自觉行动目的在幼儿中期逐渐形成。在成人的引导下,幼儿逐渐学

会提出行动目的,确定任务,并尝试做出结果的预测。(3)幼儿晚期:幼

儿晚期幼儿的行动有了比较明确的目的,在活动中会自定任务。

30、简述学前幼儿自制力的发展特点

(1)小班:小班幼儿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他们喜欢做感兴趣的

事情,易被当前的情景或事物吸引。

(2)中班:中班幼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3)大班:大班幼儿能主动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服从集体的行为规则

和成人的要求。

31、简述学前儿童独立性的发展特点

(1)小班:主要表现为简单的自我服务意识与能力,如能初步独立穿衣服、

洗脸、刷牙和睡觉等。(2)中班:中班幼儿的独立性进一步发展,表现为

生活独立性更强;还能帮助成人或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摆放碗

筷、收拾玩具等。(3)大班:大班幼儿手的肌肉更加灵活与协调,独立意

识越来越强,无论是否会做,都倾向于独立完成。主要表现为能自己穿衣

服且动作熟练、穿戴整齐,能独立学习。在游戏与学习中有自己的主见,

敢于对老师与小朋友的意见提出疑问。

32、促进学前儿童良好意志品质发展的策略

(一)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行为的目的性。1.通

过提出目的培养幼儿(4~5 岁)的目的性行为 2.通过提示使幼儿(5~6 岁)

明确行为目的(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意志行为。1.给幼儿提

供良好的锻炼意志行为的环境。2.巧妙运用培养幼儿意志品质的方法:制

定目标法、独立活动法、激励表扬法、设置障碍法。3.在日常生活和游戏

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4.抑制幼儿不合理的要求,培养幼儿的自制

性。

33、幼儿气质

1.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传统体液说将气质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整个心理活动充满着

迅速而突发的色彩。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

叶。

粘液质:稳重而灵活性不足,踏实而死板,沉着冷静而缺乏生气。

抑郁质: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2.对幼儿气质特点的正确认识及其教育

(1)正确认识幼儿的气质特点。第一,要了解幼儿的气质特点。第二,要

接受幼儿的气质特点。第三,不要轻易对幼儿的气质类型下结论。(2)家

长应根据幼儿的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研究表明,幼儿的气质影

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气质表现为容易适应、易于抚慰、易于社交的幼儿会

引发父母温和、反应迅速的教养方式。气质表现为易怒的、苛求的和退缩

的幼儿会导致父母激怒、疏远或缺少刺激的教养方式。不同的幼儿对同样

的教养方式可能会有不同反应。(3)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气质特点开展良好

的匹配教育。教师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时,要针对幼儿的气质特点,提出

不同要求,采取适当措施,区别对待。例如,对于容易兴奋、不易遏制的

幼儿,要教会他们自制,午睡先醒时能够安静躺着,不喊叫、不吵醒别人,

养成安静遵守纪律的习惯。对于容易抑制、行动畏怯的幼儿,要多表扬他

们的成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对于热情活泼、

难以安定的幼儿要着重培养其专心工作、耐心做事的习惯。对于反应迟钝、

沉默寡言的幼儿,要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引导他们多和其他幼儿交

往,而且教会他们各种活动技能和工作方法,使每个幼儿在教育的积极影

响下发扬气质的积极方面,改变气质的消极方面,使幼儿的气质特征继续

发展。

34、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1)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2)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

全面、深刻性评价。

(3)从主观性评价发展到客观性评价。

35、试述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1)幼儿的自我体验从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2)幼儿

的自我体验表现出易受暗示性的特点。

(3)幼儿的自我体验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性。

36、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

(1)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信心。第一,多给幼儿具体而真诚的赞美。第二,

多给幼儿公正而客观的评价。第三,多给幼儿提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

机会。(2)在自我体验中享受成功。第一,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索,体验成

功的快乐。第二,创设表现机会,获得成就感。(3)在自我调节中增进交

往。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约束力,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第二,

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幼儿自我控制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37、试述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自尊

(1)循循善诱,就事论理,是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自尊;(2)积极鼓励,

适当表扬与鼓励,使儿童在自豪之中建立自尊;(3)必要的批评,慎重的处

罚,使儿童在悔悟中建立自尊;(4)努力为每个儿童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

使儿童在满意中建立自尊;(5)把儿童当做独立的个体,使儿童在平等中建

立自尊;(6)家园配合,使儿童的自尊心得到巩固和强化。

38、试述儿童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2)身体运动能力不断发展。(3)语言

能力在儿童期发展迅速。(4)模仿能力迅速发展。(5)各种特殊能力逐渐展

现。

39、简述幼儿性格年龄特征

(1)活泼好动;(2)好奇,好问;(3)易冲动,自制力差;(4)易受

暗示,模仿性强;(5)喜欢交往。

影响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般认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遗传的作用。人的神经系统类型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人的气质

影响着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2)家庭的影响。(3)幼儿园教育的作用。幼

儿园的教育和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4)社会环境的影响。(5)

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40、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社会性发展(即幼儿的社会化)是指幼儿从一个生物人,到逐渐掌握社会

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

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幼儿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过程中实现的。

(1)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

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已经成

为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

会性发展是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41、学前儿童师幼关系的发展

(1)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第一,教育性。第二,交互性和连续性。第三,

网络性。第四,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

(2)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策略。第一,教师应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每

一个幼儿。第二,敏锐地捕捉幼儿发出的信息,并能做出积极的反馈、支

持和引导。第三,不断探索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方法与途径:①通过谈话

奠定情感基础。②在平等的交往中引导幼儿自主地发展。③让每个幼儿体

验成功的愉悦。

42、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社会文化和电视媒介。(2)儿童

日常的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和同伴相互作用。首先,家庭。家庭是

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同伴相互作用。(3)移情。

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因素。

43、促进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策略

(1)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幼儿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①给幼儿丰富的

表情。②让幼儿看自己的表情。带幼儿到穿衣镜前,让幼儿观察自己的表

情。幼儿会对镜子中的人非常好奇,并试图做出各种情绪,然后好奇地看

镜子里的人有什么反应,好奇心有助于幼儿用更大的积极性去探索表情的

奥秘。③看图识表情。(2)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

重要环节。①表情表演。②表情模仿。③说出自己的感受。④鼓励幼儿表

达自己的情感。(3)引导换位思考及联想,是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

①让幼儿扮演"他人"。②引导家长重视和幼儿的沟通。③幼儿在游戏中

体会他人感受。④榜样的力量。

44、简述幼儿同伴关系在游戏中是如何发展的

第一,约 3 岁,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

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第二,4 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

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第三,5 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

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幼儿游戏中社会交往水平最高的就

是合作性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分工合作,有共同的目的、计划。第四,

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

来越明显。

45、简述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幼儿性别行为的产生(2 岁左右)。2 岁左右是儿童性别行为初步产

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及社会性发展三方面。

(2)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 岁)。进入幼儿期后,儿童之间的性

别行为差异日益稳定、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游戏活动兴

趣。这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在学龄前期男女孩子的游戏活动中,已经

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第二,选择同伴的性别倾向。进入 3 岁以后,儿童

选择同性别伙伴的倾向日益明显。第三,个性和社会性方面。幼儿期已开

始有了个性和社会性方面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不断发展

中。

46、简述幼儿性别角色认识的发展阶段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 岁);(2)自我

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 岁);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 岁)

47、学前期独生子女的社会性的发展

1.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典型问题。(1)任性。儿童的任性行为大部

分产生在儿时,是父母对其过分宽容和骄纵的结果。(2)依赖性强。在家

庭中,儿童完全依赖父母,独立性较差。主要表现为自理能力差。(3)自

私。不懂得体谅父母,也不懂得与其他人分享。(4)不合群。即使和小朋

友们一起玩,也会因为各种冲突而影响与其继续交往,不能很好的处理同

伴关系。(5)胆小。离开父母或离开家到外面时,不敢自己独立,做事胆

怯、退缩。

2.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1)同伴缺失;(2)经历独特;

(3)父母焦虑;(4)溺爱;(5)过分保护。

3.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1)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

式是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

注意以下方面:①鼓励支持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他们发展的空间,培

养其独立性;②给儿童创造交往机会,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培养和发展

儿童的创造性;③让儿童懂的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要让他们知道行

为的限度,养成规则意识;④让儿童学会移情,培养同情心和适宜情绪情

感,培养社交技能。(2)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特别是幼儿园集体生活和活动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

有目的、有意识配合家庭做好幼儿社会性教育工作的同时,培养幼儿的社

会认知、社会行为规范及社交技能,促进同伴交往,家园结合,促进独生

子女健康发展。

48、论述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因对措施

(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①模仿学习。②经验积累与强化。

③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2)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①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理需要。

例如,公正地对待每个儿童,尽可能多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儿童,让每个

儿童都有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②努力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

途径。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宜"疏"不宜"堵",不应采用简单的堵截方

式(如限制幼儿的活动、不理会幼儿的申辩等)让幼儿"安静"地压抑其

攻击性。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避免让儿童通过摔打物品的方式来发泄

其内心的不满情绪,因为大量的研究表明,这样的宣泄并不能减少儿童的

攻击性行为,有可能还会在其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

的攻击倾向。总之,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

师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首先要注意深入了解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

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这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49、论述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如何提高独生子女

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1.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国内许多研究得出独生子女的社会性的发

展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较好;另一部分独生子

女社会性发展中出现严重问题。

2.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典型问题:①任性。②依赖性强。③自私。

④不合群。⑤胆小。

3.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1)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

式是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

注意以下方面:①鼓励支持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他们发展的空间,培

养其独立性;②给儿童创造交往机会,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培养和发展

儿童的创造性;③让儿童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要让他们知道行

为的限度,养成规则意识;④让儿童学会移情,培养同情心和适宜情绪情

感,培养社交技能。(2)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特别是幼儿园集体生活和活动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

有目的、有意识配合家庭做好幼儿社会性教育工作的同时,培养幼儿的社

会认知、社会行为规范及社交技能,促进同伴交往,家园结合,促进独生

子女健康发展。

50、针对个别差异的适宜性教学

适宜性教学的主要方式:适宜性教学源于美国的发展适宜性教学主张,它

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在 1987 年的"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专业幼教"声明中

提出的。适宜性教学法的主要方式包括:(1)资源利用模式。(2)补偿

模式。(3)治疗模式。(4)个别化教育方案。(5)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

作用模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