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的来源和历史(余姓历史探源)

文/余道金

余姓是中国姓氏中历史久远的姓氏之一。一般认为,余姓起源于姬姓,得姓于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有些余氏文化研究者及宗亲追溯到姒姓姒罕、姬姓由余、党项羌人、蜀国褒余,也有追溯上至黄帝之子玄嚣,三世至羿,以为足够悠久,其实都不尽其然。

“余”姓及其初始发祥地在哪里?本文拟从字源角度对余姓源头一探究竟(由余之后余氏族群发展沿革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1)

姓氏作为代表一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起源于母系社会。先有姓,后有氏。在母系社会,姓代表母亲一系,即子随母姓;氏起源于父系社会,一般来自于新兴产业(如制陶、种稷、种葛、种茶)、所居住的地名、邦国或官职等,“氏”用来区分同姓中的各个不同分支。

姓最初是作为区分部落的特定标志符号,如华胥氏、凤(伏)羲氏、尊卢氏、葛天氏等等。姓的产生也与先人认识到近亲婚配弊端有关。古汉语中是姓和氏的合称,为并列词组,相当于现代汉语“姓名”的词义;现代的“姓氏”一词,为偏正词组,词义就是“姓什么”。秦以前不是这样的。《通鉴外纪》就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氏学家一般认为,姓氏主要来源于:(1)始祖部落首领的名,上古八大姓氏留下了深深的母系社会印记:姬、姚、妫、姒、姜、嬴、姞、妘,后世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来。(2)部落图腾,如虎、龙、熊姓。(3)远古氏族部落名,如卢(尊卢氏)姓、葛(葛天氏)姓。(4)居住地(国、封地、山、水等),如远古的姜、祁、姚以及后来的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许等姓。(5)官职、职业,如司马、仓、军、陶、稷姓,包括余姓。(6)避难,将原姓氏拆字或用同音字替代,等等。

秦代之前,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母系社会子女归母亲一方,女儿随母姓,早期儿子是没有姓的。男性有点像蜜蜂的工蜂,只管干活。如此形成了以女性为首领的部族(族群)。最早的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姚、妫、姒、姜、嬴、姞、妘,显示着母系社会特色。后世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来。细分起来,这时是原始母系社会。

“氏”的产生晚于姓,大约在母系社会晚期,随着新兴产业兴起,从事新兴产业劳作的群体庞大起来,需要一个代称,如种稷(一种小米)、制陶、制(种)茶等。由于从事新兴产业的都是重体力活,几乎全是男性,所以,氏最早用于新兴产业劳作的男性群体代称。这时进入原始氏族社会。其出现基于两大社会因素:一是人口迅速增加,交流交往需要明确的个体指向性;二是重体力劳动增加,男性地位上升,父系社会出现。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氏起初只是重要新兴产业群体的代称,仅用于男性;其后代繁衍多了,氏也有了姓的属性。

秦统一中国后,做了大量统一事业。其中就有将姓与氏合并,称“姓氏”,沿袭至今。律令所有贵族只在姓或氏中选一项作为家族血缘传承用途,也就是“姓氏”。贫民也可以在即有姓或氏中选择确定一个姓氏,一般多选择跟随族群姓氏。因为母系社会的“姓”很少,所以,今天的“姓”源于氏的比姓多。随着历史发展,出现了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现象,使姓一个氏族群血统复杂起来。

(2)

对于余姓,很多人追溯到三皇五帝也不能说是初始源头,所谓“黄帝之子玄嚣,三世至羿”,是谓姬姓。实际论的是远古母系血缘。广而论之,中国人,百姓之族,都是炎黄子孙。姓氏是人类发展到文明阶段的产物,不仅仅是血缘,而是要探究姓字语音、字符初始来历。

有文化学者和本族宗亲追溯余姓的源头至“由余”,也就是到西周末期;有人再进一步指“由余”是周携王姬余臣曾孙,远没触及源头。说余姓由此得姓荒谬至极。一个极其简单的事实是,世上须得先有“余”音“余”字,而后才有“余”的地名、“余”的姓氏!不可能到了西周就突然冒出来“余”的音和字符。汉字的音、符发展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那么,余的音和字符又是怎么来的呢?

字源学认为,余字始源于茶。古音音羊諸切——“余”,近似于“如”的读音,京剧道白和现今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保留了这一读音。远古读音已不可考。字符产生于8000年前的良渚古城区域(现在的余杭、余姚)。远古时期,有一部分先人在这里发现茶——采制茶——种茶。甲骨文“余”(甲骨文乙1239)字就是一株矮化的灌木茶树的象形符。

余姓的来源和历史(余姓历史探源)(1)

图一【甲骨文“余”(甲骨文乙1239)

根据“神农尝百草始得茶”等历史资料,茶人族群应该是神农氏氏族集团的一个支系(这一观点,从余姓图腾顶端有一鸟上也可佐证。神农氏氏族集团崇尚鸟,伏羲氏氏族集团崇尚龙)。

从人类发展历程考察,200万年前语音出现以后,第一人称“我”是先人交流必须优先解决的语音单位(根语言)之一。先有语音,然后才有对应的字符。“我”的字符演化过程曲折漫长,“余”是其中之一,并且现今书面语言尚存。

据文字学家考证,有了符号(字符)以后,“我”最早的指称代词是“台”字(夏人,活动区域:安徽涂山、四方湖;出现并适用在1.8至1.1万年前。他们发明了垒夯土高台以避水害),其次是“甫”字(良渚人,活动区域:浙江余杭、余姚;出现并适用在1.1万年至5000年之间。他们开始水稻人工栽培),第三是“余”字(良渚人,活动区域:浙江余杭、余姚;出现并适用在8000至4300年之间。他们发现茶、发明制茶、种茶),第四才是“我”字(良渚人后裔,活动区域:上海马桥;出现并适用在3030年至3333年之间至今)。

余的初始意仅指称茶(茶树、茶叶),随着族群扩大和茶产业发展,逐步衍生出制(种)茶、制(种)茶的人群——茶人族群,逐渐产生了“我”的含义。对于远古制茶种茶族群来说,其他族群说起他们会讲“制(种)茶、制(种)茶的人”——“茶人”;而制茶种茶族群对其他族群的人说自己“制(种)茶、制(种)茶的人——茶人”,就隐含有“我们”“我”的意思了。一代一代“茶人”繁衍开来,“有茶氏”族群形成了。他们被请到别的族群传授种茶制茶技术,发枝散叶,“茶氏”族群逐渐传播开来。同理,“台”人、“甫”人被派到各地传授垒台、种稻;于是,台、甫的氏后人遍布四方。

秦以后转化成了余姓。“台”字和“甫”字也都从氏传下了姓,其含义变化与余字类似。秦以后,这些个族群以氏作姓延续下来。这是余姓族群本始宗族的主体。只是“茶人”群体没有像种稷族群出了后稷,制陶族群出了皋陶那样的历史大人物而已。

余姓的来源和历史(余姓历史探源)(2)

图二【余姓图腾标志】

据研究,一直到西周早期(3040年),余字还是茶叶的学名。到了西汉早期的“中古汉语时代”,经学家在余字上加草字头,造“荼”字专指茶,余字才独立出来,“余”“荼”音同字不同。“余”除了种茶制茶部族使用作氏,交流时开始作第一人称指代“我”,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我”出现后,余作我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余字“我”的义项,在白话文运动之后逐渐消失了。茶字出现得更晚。

人类早期字符极少,像“余”字这样一字多义、转借、通假很普遍。人类语言和字符就是这样由少到多逐渐发展起来的。

余杭那地方很古的时候叫茶杭(余姚当然也是叫茶姚的),西汉早期有了荼字以后也叫“荼杭”(余姚叫荼姚)。表示剩余的余是繁体“餘”字,甲骨文是没有的,篆字中才开始出现。

余姓的来源和历史(余姓历史探源)(3)

图三【多余、剩余的餘本字】

“餘”的字义也与饮茶有关。食物充足的人方才有条件食茶,蕴含了多余的意思,食之余——餘也。新中国汉字简化时将餘字合并到笔画少的余字,“剩余”的词义成为常用义项,因而使现代人混淆了对“余”字本源的认识。

(结论)

余姓的字源于茶,得姓于远古发现、制(种)茶的先人(“有茶氏”——茶人氏族),血缘上属于神农氏氏族集团。据此可证,余姓得字、得氏、得姓历史在8000至4300年之间。余姓初始发祥地应为余杭、余姚。当然,现今的余氏族群已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族群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