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发展空间(折射的不止是审美偏差)
“ER LIANG WAN ZA MIAN”“HAO QI DENG SHI”……走在路上,看到这样的“拼音风”招牌,你能读懂吗?近日,四川成都一网友发布视频称,包括他家商铺在内的一排商铺招牌被街道办从汉字换成拼音版,使用已超过一年,影响了生意随后,当地连夜为商户换上了临时的汉字招牌此事一出,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不少网友直言“就是瞎折腾”,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拼音发展空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拼音发展空间
“ER LIANG WAN ZA MIAN”“HAO QI DENG SHI”……走在路上,看到这样的“拼音风”招牌,你能读懂吗?近日,四川成都一网友发布视频称,包括他家商铺在内的一排商铺招牌被街道办从汉字换成拼音版,使用已超过一年,影响了生意。随后,当地连夜为商户换上了临时的汉字招牌。此事一出,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不少网友直言“就是瞎折腾”。
“拼音招牌”引发吐槽的点有三:一是读不懂。汉字的一大特点就是同音字特别多,拼音作为辅助汉字读音的一种工具,与汉字是一对多的关系,因此,单独呈现的一组拼音字母根本无法准确给事物定义。毫无疑问,将拼音作为商铺名,就算是汉语学者,恐怕也会不知所云。二是并不美。据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称,当时更换标识标牌,是为了统一美化沿街商铺。这种说法,难以让人信服,先不论原先的汉字招牌何丑之有,仅从这组“拼音招牌”统一的字体、单一的色调来看,就很难让人有美的感觉。当然,审美没有标准,但从大众的反应来看,也确实没找到可赞美的点。三是不“洋气”。商户告诉记者,去年6月,他们收到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的通知,称为迎接大运会,这些店铺招牌需由汉字换成拼音。这就更说不通了,为迎接国际性的盛会,若是多点英文标识方便外国友人还可以理解,换成拼音,虽说都是字母,但结果正如网友所言“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不明白”,意义到底何在?如此看来,更让人觉得有些形式主义。
回归到招牌本身,其作为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或经营内容的牌子,实际上是经营者的品牌标识,也是顾客寻找消费目标的重要参考。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改造店铺招牌无可厚非,但是改造的前提必须合情合理合规。合情,体现在应当充分尊重经营者的个性化需求,不能违背商家意愿。事实证明,以伤害商家情感和利益为代价的改造并不可取,既会有损商业健康发展,还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合理,体现在招牌的可识别性,不知所云的“拼音招牌”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个好的招牌设计,具有鲜明的识别度是前提,更要兼顾大众的情感认同、风俗习惯、审美标准。合规,体验在规范使用服务用字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三条中规定:“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第十四条也明确把“招牌、广告用字”列入“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的范围之内。可见,“拼音招牌”不仅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更涉嫌违法违规。
其实,近年来,招牌改造引发群嘲的“前车之鉴”不在少数,多地曾现被网友戏称为“墓地风”的黑白招牌,还有的地方要求招牌的字体、颜色、大小一模一样,这类“一刀切”的粗放管理引来不少非议。但凡在改造前,能多听取商家、市民的感受和建议,都不难意识到拼音招牌、黑白招牌等不妥之处。究其原因,这些“翻车”的招牌改造,与其说是治理者的审美偏差,不如说是治理思路上的误差。能不能通过科学、审慎的调研,尽量避免来回折腾的低级错误;能不能设身处地为商家和消费者多考虑一点,用以人为本的温度让这样的“群嘲”少一些?这是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该思考,并用实际行动去回答好的问题。
招牌的管理看似小事,却考验政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让招牌改造少走弯路,让基础治理少点折腾,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也是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的务实之举。(李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