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谁厉害(李白作为诗仙)
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唐代诗歌创作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结束“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壮游》)的想结识显达之人的漫游生活,回到洛阳,在首阳山下居住。同年,与杨氏成婚。天宝三载(744年),正值壮年、用世心切的杜甫在经历了“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赠李白》)后,尽管小有文名,但还是布衣,心中十分苦闷。
天宝三载(744)春,李白被“帝赐放还”,让他认清了王公贵族的腐朽实质,看清了封建政治高堂的内幕和宫闱秽闻,从迷梦中惊醒“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带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决心和满腔愤懑离开长安。
同年初夏,在洛阳,李白、杜甫第一次相遇、相识,自此两人的友谊传颂千古,也成为文学史上一桩美谈。
在《唐诗杂论•杜甫》中,闻一多先生是这样描述两人相识的:
写到这里,我们应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的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端一样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
但是,李白和杜甫的生活经历、思维性格等不同,在诗歌艺术上也各有特点。
李白的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出生在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一个富商家庭。由于生活在盛唐,他的生活情趣、才能多样,既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又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还曾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
二十岁后,开始漫游祖国山川河流,如登峨眉、青城等,极大地影响了他诗风的形成。
其实,李白思想较复杂,不但接受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天”、“安社稷”,又接受道家尤其是庄子那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
实际上,李白受游侠思想的影响颇大,如“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等。正因此,他才敢蔑视封建秩序,敢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孔丘、平交诸侯。
总之,李白把儒家、道家、游侠三者糅合在一起,加上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造就了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杜甫的诗歌充满现实主义色彩。
杜甫年少李白十一岁,属于小字辈,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官僚家庭。
他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大唐由盛转衰的急剧变革之时,历经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全过程。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将杜甫这个享有很多特权的官僚之后,卷入社会底层,过上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命赠送韦左右丞相丈二十二》)的屈辱生活,还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奉命赠送韦右丞相丈二十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和底层民众一样,不得不背井离乡逃难,亲眼目睹胡人残暴。尽管后来杜甫官至左拾遗,却因上疏触怒皇帝而多次遭贬斥,或许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深入社会底层,了解群众生活,逐渐形成他的诗歌现实主义特色。
因此,很难说喜欢谁更多一些,还必须考虑你所处的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