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50人垂秀夫中日互给(50年50人垂秀夫中日互给)

【编者按】

1972年9月29日,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

五十载冷暖起伏,半世纪沧桑巨变。共同的记忆、特别的联结、持续的接力,过往的中日友好瞬间,观照着当下时代激流里的行与思。

澎湃新闻联合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推出“50年50人”专题报道,对话50载中日关系的塑造者、开拓者、践行者,展望未来全球变局下中日关系“下一个50年”。

50年50人垂秀夫中日互给(50年50人垂秀夫中日互给)(1)

04:00

走进日本驻华大使官邸,一些以中国风光为主题的照片陈列在内——日暮时分的北京角楼、春日里的安徽宣城油菜花田、内蒙古自治区湖畔的骑马者……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用镜头记录了他走访中国各地的风物,在不断按动快门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中日两国的诸多共通点。

自2020年11月就任日本驻华大使的垂秀夫既是一名外交官,也是一名摄影师,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外交工作将近40年,足迹遍布中国各地,寻求更多了解这个广袤国家的不同面相。在他看来,只有切身体验和充分沟通才能真正理解对方,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相处皆如此。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垂秀夫与周恩来的后人交流时了解到当年谈判《中日联合声明》的细节,他深有感触,用中文说到“饮水思源”。如果将周总理当时的战略思考置于当下的中日关系,垂秀夫给出了这样的诠释——“双方各让一步,就能留出空间,产生新的智慧。”

“日中四个政治文件都很重要,尤其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垂秀夫说,两国之间摩擦越多越要沟通交流,在各个层面开展交流和沟通是很重要的。

50年50人垂秀夫中日互给(50年50人垂秀夫中日互给)(2)

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 澎湃新闻 图

从留学到出使,与中国结缘

澎湃新闻:您进入外务省选修外语学习时选择了中文,此后作为外交官多次赴华履职,您在何种契机下开始接触对华外交工作?

垂秀夫:进入外务省后必须选择一门外语学习,当时选学中文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因为中国是与日本相邻的大国,也是历史悠久的古国,必然是重要的国家。一进外务省,我遇到的第一场考试就是汉语考试,当时我还没有学过中文,所以在考卷上只写了自己的名字,交了白卷。在此之后的第二年,外务省派我赴华留学,我选择了南京大学,在那里学习了近两年时间。

因为在外务省选择学习中文,所以之后的工作也大多围绕日中关系。在结束南京大学留学之后,直到现在为止,我已在北京四度履职,如果算上留学,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已将近40年。这些年来有太多印象深刻的事情,差不多都与中国密切关联,尤其是在广阔的中国到过很多地方,遇见过许多人,以及见识过各地的独特风景和特色美食,等于是对中国的多样性有所领略吧。

澎湃新闻:上世纪80年代,您在南京大学留学,能否分享当时在中国的留学经历?

垂秀夫:当时之所以选择南京大学,是考虑到将来派驻北京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而要全面了解中国,只知道北京是不够的,还应包括其他地方。当时南京大学允许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同宿舍、同生活,我的室友是湖南人,口音很重,我很难听懂他的话。那时候我刚开始学习中文,和湖南朋友在一起交流还是有点困难。那年春节的时候,我和他一起出去旅行了一个月,80年代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一起旅行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外国人坐火车、乘飞机的地方以及买票场所都是和中国人区分开的,还有不能同住一个酒店,所以说一起旅行非常辛苦。但是通过那一次旅行,我深刻了解到了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从1986年至今已经36年了,这位朋友至今还和我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

澎湃新闻: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日本驻华大使馆已举办和支持了多场相关活动,包括《永远的邻居——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摄影展》。您拍摄的关于中国各地风光的作品也在其中展出。通过镜头,您对中国各地有何种心得体会?

垂秀夫:我是一名外交官,也是一名摄影家。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只要有时间就会出去拍摄一些风景和人物,通过镜头可以感受到日本和中国有许多共通点。就大自然而言,尽管地方不同、风景不同,但它们的美却是共通的。此外,视角转向民众,中文叫做“老百姓”,人们喜怒哀乐的丰富表情,也是不分国界的。

作为一名外交官和摄影家,我希望用镜头把自然之美尽可能多地留存下来,也希望日本和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安宁的生活能够长久下去。要想切实加强和深化日中关系,人员交流和民间交流是最重要的,其要义在于互相理解和尊重。绝不能因政治上的缘故而停止和延误民间交流,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需要这种交流。

考虑给对方“下台阶”

澎湃新闻:在过去数十年中,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与发展。两国前辈们为保障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做出不懈努力,也留下了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等一系列宝贵成果和原则共识。您30多年来亲身经历了中日关系的许多历史时刻,作为亲历者,如何看待过去50年两国达成的共识?

垂秀夫:日中四个政治文件都很重要,尤其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1972年的《日中联合声明》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这是两国关系的坐标原点。为达成《日中联合声明》,双方领导人秉持战略性思维,不惧政治风险,这样的勇气和智慧值得我们再次学习。

澎湃新闻:2021年10月,岸田文雄首相在与主席通话时表示将“共同努力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的、稳定的中日关系”。但近一段时间两国关系并非一帆风顺。主席在上述电话会谈中曾引用“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您如何看待近年来中日关系的变化,如何评价当下的中日关系?

垂秀夫:50年前还处于冷战时代,而现在国际环境和日中两国民众的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说实话,半个世纪前中国并不富裕,但今非昔比,中国经济腾飞,国力增强,2010年中国GDP就已经超过日本。从大的方面来看,国际形势和经济状况不断变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两国民众的交流和想法难以跟上这样的剧变步伐。

日本和中国是邻邦,有磕磕绊绊、意见不合是很自然的,不应该害怕发生摩擦。日中之间摩擦越多越要沟通交流,我认为两国在各个层面开展交流和沟通是很重要的,这很难百分百地做到,尤其是最近两三年,民间、政府间等各领域交流受到新冠疫情等影响而陷入完全或相对停滞状态,以至于出现双方不能充分互相理解、甚至是误解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当前的日中关系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努力改善日中关系。面对目前的形势,还不能说因为两国拥有四个政治文件就可以高枕无忧。双方政府及每个人都应该一起为改善两国关系而努力。

50年50人垂秀夫中日互给(50年50人垂秀夫中日互给)(3)

9月5日,“50年50人”——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系列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办,垂秀夫在会上致辞。 澎湃新闻 图

澎湃新闻:在您出任驻华大使的这段日子里,国际局势震荡,中日关系出现一些波折,面向未来,面向中日关系的下一个50年,您认为应该如何排除干扰因素、管控分歧?

垂秀夫: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我们要重温50年前《日中联合声明》签署时的精神。彼时,双方拥有不怕风险的战略思维和政治勇气。我们应认真学习过去的精神,勇于面对今后的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饮水思源”,即喝水不忘挖井人。今年4月,我邀请了一些50年来对日中关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的后人和亲属到大使官邸,其中包括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她告诉我,“周恩来总理在‘联合声明’谈判异常艰难时曾经说道,‘我们中方既不能失去原则立场,同时也要给对方下个台阶,要互相为对方考虑。’”

现在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往往是都各自有自己的主张,如果都能各让一步,就能留出空间,就能产生新的智慧。

日本和中国既然是邻国,那么今后就还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每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认为解决的法宝就是重温当年的精神。理所当然,作为日本外交官,我坚守的是本国的原则立场,中国的外交官同行必定也是一样的,但重要的是要经常考虑给对方一些“下台阶”的空间。

留学生架起中日关系的桥梁

澎湃新闻:您就任驻华大使后到访了山东省、吉林省、福建省等多地, 其中一些地方已多次到访,在这个过程中您对中国有什么新的认识和发现?两国地方之间在哪些领域正在拓宽和深化交流?

垂秀夫:中国是极具多样性的国家,我一直认为,如果只看北京和上海,难免管中窥豹,因此想尽可能地去各地走一走。到现在为止,到访了天津、湖北、陕西、山东、吉林、福建等地。很遗憾,今年由于新冠疫情除了青岛之外没去成其他地方,如果有可能的话,想要尽量到各地走走,从多角度深入了解中国。

我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在中国,有很多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日本人,我想要去激励这些日本同胞,同时也感谢地方领导平日的关照。其二,与中国地方领导探讨如何维护和开拓与日方的合作关系。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不少中国人学习日语、关注日本文化,而且有些人还造诣颇深。通过和这些人交流,让我切身感受到中国人对日了解之深。

50年50人垂秀夫中日互给(50年50人垂秀夫中日互给)(4)

垂秀夫接受采访。

澎湃新闻:长期以来,中日两国不少青年在对方国家留学,互相了解对方文化。您认为留学生应该如何在中日交流中发挥作用?

垂秀夫:留学首先是学习语言,这是实现沟通的第一步和关键一步,其次是实地了解对方国情以及那里的人们,趁着年轻时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认为留学生对发展日中关系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留学期间,多方面进行学习也很重要,不要一直待在学校里,去街上走走,如果有可能的话去其他地方转转,和各种人接触,亲眼看看、亲耳所听、亲自品尝美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对方国家。如果年轻的时候能够实现这些,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开阔人生、眼界,而且还能为发展日中关系发挥桥梁作用。

澎湃新闻:许多民间人士在交流和互动中架起了中日友好的桥梁。澎湃新闻今年7月在日本采访了各界民间友好人士,涉及体育、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例如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苏翊鸣和日本教练佐藤康弘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两国体育界的密切合作;走访神户王子动物园、东京上野动物园时感受到了日本民众对中国国宝熊猫的喜爱。像这样的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事例不胜枚举。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挖掘中日之间的积极因素并让两国民众广为知晓?

垂秀夫:日本与中国有数千年的交流历史,其中守望相助、彼此触动的历史片段有很多,用我的话来说就是“人间情景剧”。从古至今,这样的情景剧很多,比如日本知名的佛教高僧空海,他在30岁左右到唐代中国的长安,获青龙寺惠果阿阇黎传授密宗佛法。惠果大师将所学全部教授给空海,并让他带着大量唐朝典籍及佛教文物回日本。空海法师回到日本后在高野山弘法。密宗在中国历朝历代几经沉浮,一度衰亡后又“复活”,因为中国一名年轻僧人去日本高野山将空海的教义又带回了中国(编注:此指持松法师,他于1922年、1925年两度赴日求法,复兴中国失传已久的唐代密教),这就体现了我所说的互帮互助。

日本和中国之间有很多这样的佳话轶事,拥有古老而悠长的互助历史,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去了解这些故事,也希望这些故事为众人所知。纵观这些美丽佳话,更让我们意识到,尽管两国间时有龃龉,但彼此关系的基础是互相尊重、互相接纳、互帮互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