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都会浮躁(你知道浮躁是怎么产生的吗)

为什么我们都会浮躁(你知道浮躁是怎么产生的吗)(1)

常听身边的老板朋友谈起自己手下的员工,尤其是年轻人,普遍的反映是眉头紧锁,抱怨他们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牢骚满腹、不接地气。

我们暂不评论上述观点是否公允,是否客观,我们只为那些想要改变团队浮躁状态的人们支支招,其实事情的转变远比想象中简单地多。

人们常说,时间能治愈一切,比如:逝去的感情,挫败的沮丧及思而不得的苦闷…但我们都知道,时间能治愈的从来不是结果,而是让人淡忘了当时煎熬的感受。

而我们想在职场上戒骄戒躁,靠时间的力量慢慢磨砺就显得有点被动了,而且成本巨大。我们真正需要的一付灵药就是“做具体的事”,因为行动能够带来认知,而时间只能带来遗忘。

举个例子,我以前在面试的时候,除了向应聘者了解应聘动机和过往经历,探测其工作潜能外,还会问询对方的爱好。我发现当对方回答我具体的兴趣项目,比如:跑步、瑜伽或者自由搏击时,他们的眼睛是会冒光的,而且能够侃侃而谈,感染你,让你相信他对该项运动是真爱粉。但如果对方只是笼统回答你他热爱文学或者音乐,却连一本书名,或者一场音乐会都想不起来,那么很明显他的喜爱只是抽象的,并仅停留在口头上。

抽象的东西多半是自己想出来的理想状态,有句话叫“当我不与人相处时,我热爱所有人”。抽象的东西犹如脆弱的人设,很容易在面对现实打击时,全面溃败。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有负面新闻爆出,网络上就有很多人评论,再也不相信爱情,再也不相信理想了…

不是爱情和理想不值得相信,而是他们本没有认清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和理想本就是千人千面,不拘一格的真相。说到底不相信的只是自我假设中的爱情和理想,从这点意义上说,不再相信,也许还是件好事情。

另外,做具体的事情是有成本投入的,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财富资源,按照有投入才有产出的逻辑,这体现着对热爱的真诚,而且这种真诚可测量,可验证,可评估。我们常说的“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体现的就是这个意思。

同样,我们经常抱怨有些人虚伪,说一套,做一套。自我标榜真诚善良,公正温暖,但真遇到具体事时,却是翻脸无情,冷漠处之。有的观点认为那是越缺什么越呼吁什么,但其实还是一个抽象和具体的矛盾。他们喜欢的是自我抽象中的善良和温暖,而并没有落实在具体的乐善好施中而已。

第三,抽象的爱可能通向具体的恨。

比如:自诩为环保爱好者的人,有些不是通过植树,参与宣传公益等方式为环保尽力,而是天天痛斥不环保人的劣行和不道德,谴责公共政策的不到位。

类似的,还有喜欢看电影的人,不少是“网络喷子附体”;口口声声说爱你的人,却天天指责对方毛病太多。这种所谓的热爱都是服务于他们心中的自说自话。

为什么我们都会浮躁(你知道浮躁是怎么产生的吗)(2)

那么区分这两点对完善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启发吗?

1 行动的力量从沉浸式体验开始

美国的一所知名大学的历史教授在讲述欧洲史前文明时,没有洋洋洒洒,挥笔口述。而是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们去造一艘诺亚方舟。

学生们兴奋极了,于是大家一起找资料,了解船体的长宽高尺寸,船体材料的处理工艺,和人类一起上路需要带的小动物,知道哪一天在什么位置放飞鸽子,以及衔回的橄榄枝究竟代表怎样的意义。

对于新入职员工除了增加仪式感,更重要的就是增加沉浸式体验。教条的碎碎念在年轻人心中有效度基本趋于零,而且可能还会招致逆反。沉浸式就是让年轻人进入具体工作流程中,观察前辈工作的态度和方法,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感受。培养行动验证想法的思路和惯性模式。

这个就有点像原来家里孩子多,都是大的带小的,小的敬重大的也很听大的的话,一个团队就靠这种复制粘帖的方式带出来了,当然前提是榜样很强大。

2 用成熟的方式,表达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

我理解的所谓成熟方式,不是只动嘴不动手的批评家,而是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的克制。热爱什么,就为什么身体力行,做点什么。

要知道,生活和工作都是具体的,我们的热爱是一个连接自己与工作,自己与生活的枢纽。固守的坚持自然没有办法让另一端的能量传递过来,而打破刻板印象的方法之一就是行动,在动态中平衡调整,避免将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