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休民间故事(欲求佛道不离红尘)
裴休,字公美。唐朝名相、书法家,济源裴村人。
裴休出身名宦之门,为浙东观察使裴肃的次子。裴氏三兄弟裴俦、裴休和裴俅都很有出息,都曾经考上进士和做官,其中以老二裴休为最,《唐语林》曰:“裴休兄弟三人,俦、休、俅,俱有盛名。然世谓俅不如俦,俦不如休。”裴氏后代也出了许多为官的人。
裴休居相位五年期间,为官廉洁、治理有方。为人则少言寡语,操守严正,举止雍容,宣宗帝常对人讲:“休,真儒者也”。
裴休也是一位大书法家,而且与佛法的渊源颇深。他一生护持佛法,于当时各宗派教旨均深入研究,世人称为“河东大士”。今天讲述的,就是这位唐代的相国,大居士裴休关于佛学的几个故事。
一、“欲求佛道,不离红尘”。
裴休的家族世代奉佛,在他幼年时,曾经遇到一位奇异的出家人,自称从清凉山(即五台山)来的。这位僧人不仅赠给裴休佛门中的至宝~三颗舍利,还附带着一封书简。书简中的字不是汉字,问谁都不认识。裴休就把书简收藏于书箱之中。
过了许多年,裴休已经考上进士并被朝廷任命出仕了。此时,他拜黄檗希运禅师为师~黄檗禅师即以后名满天下的临济宗祖师义玄的恩师,然后他又结识了华严宗第五祖圭峰宗密禅师。于是他志心佛道,志求超尘脱俗。
一日,他忽然在书箱底下见到珍藏了许多年的那封书简,连忙取出来去找圭峰大师。经圭峰大师翻译,这个梵文的书简原来是一个偈子:
“大士涉俗,
小士居真;
欲求佛道,
岂离红尘”。
裴休阅后,顿时知道了自己的人生路径该怎么走了,于是不再寻求弃官出家之路,而且更加勤奋的修行悟道。
二、为寺中和百姓捐钱打井。
裴休调任宣州刺史后,见泾县天宫水西寺环境优雅,便恭请恩师黄檗希运禅师前来住持,十方禅门衲子望风而至。
裴休见僧众云集,而附近水源不足,大家汲水非常的辛苦。裴休便拿出自己的薪水,让人在寺内挖掘了一口新水井,解决了僧人和附近老百姓信众的吃水问题。有人作了一首《裴公井》称赞他:
山根蓄云液,
滴滴寒且深。
莓苔叠新晕,
梧桐非古阴。
朝瓶有机叟,
昼楹无窥禽。
莫言石涧溜,
当为天下霖。
裴休在黄檗座下彻悟法源,又能博综教相,深入经论,成为一代通宗通教的在家大善知识。
三、《传心法要》与《劝发菩提心文》
裴休曾经和恩师黄檗禅师一起,编篡了一部重要的禅学丛书《传心法要》,是为千百年来学禅者重要的指导书。裴休还曾作《劝发菩提心文》,现摘录其中的一段文字:
“既发无上道心,当行大丈夫事,起三心立五誓,修一切助菩提法,以诸佛为师,以菩萨为侣,以六道众生为眷属,以生死烦恼为园林,誓尽未来,济拔度脱,是则名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
从上文可以感知到,这位大居士所发的无上弘深大愿,启人深省。
四、送状元儿子出家为僧。
裴休任宰相之后,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被皇帝封为翰林。但是裴休希望儿子有更大的出息。于是,他将这个状元兼翰林儿子送到了沩山密印寺,拜沩仰宗的祖师灵祐禅师为师。临别前,他写了一首勉励自己的儿子要用功修行,表达了天下做父母的殷殷苦心,和不一般的一种嘱托:
含悲送子入空门,
朝夕应当种善根。
身眼莫随财色染,
道心须向岁寒存。
看经念佛依师教,
苦志明心报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
人间无上独称尊。
裴休深恐儿子出家后苟且放逸,因循懈怠,又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警策笺》劝励儿子。这首《警策笺》苦口婆心,殷殷劝嘱,后被收入《禅门日诵》一书中,成为禅宗修行者人手一册每日必诵的功课本。其文录入如下:
汝既出家须立志,
求师学道非容易;
烧香换水要殷勤,
佛殿僧堂勤扫拭。
莫闲游,莫嬉戏,
出入分明说处去;
三朝五日不归家,
妙法何曾闻一句?
敬师兄,训师弟,
莫在空门争闲气;
上恭下敬要谦和,
莫轻他人自逞势。
衣食难,非容易,
何必千般求细腻?
清斋薄粥但寻常,
粗布麻衣随分际。
荣华止在紫罗袍,
有道何须黄金贵?
解三空,明四智,
要超初果至十地。
礼观音,持势至,
别人睡时你休睡;
三更宿尽五更初,
好向释迦金殿内。
剔明灯,换净水,
礼拜如来求智慧;
报答爹娘养育恩,
天龙八部生欢喜。
而他的儿子以后果然“成大器”了,他就是金山寺的第二代开山祖师,曾经“断臂收蟒”,“燃指明志”,千古传名的法海禅师。至于后世对法海禅师的各种演绎,编者不予评判。
参考文献:
《清凉山志·唐相国裴休传》
《金山寺志·裴头陀》
《新唐书》
《旧唐书》
《唐语林》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