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有哪些油茶基地 咱村有好货湘潭县杨嘉桥镇
编者按:2022年湘潭市委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地标产品产业化行动,逐步把小地标做成大产业。开展“湘潭有好米”“湘潭有好茶”“湘潭有好菜”等宣传推介活动,做优做强“一桌湘潭饭”。从即日起,湘潭日报、湘潭在线特开设“咱村有好货”专栏,宣传报道“一村一品”,助力农产品销售,讲好乡村振兴的湘潭农产品故事。
老油茶林吐新芳
燕山家庭农场拥有上千棵50年树龄的老油茶树。 (记者李新辉 摄)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希台
在湘潭县杨嘉桥镇燕荆村,有一处近2000亩的油茶林基地,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小满时节,油茶树的树枝上,已挂满小小的油茶籽。
山顶的榨油坊里,阵阵茶油清香扑鼻而来,一股儿时的味道,瞬间涌上心头。
“这是去年最后一批油茶籽了,共榨了2000公斤茶油。”油茶林基地负责人曾友炎说,基地都是50年左右的老油茶树,小粒籽,如今已全面进入生产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燕荆村的这一大片老油茶林,就是“绿色银行”。
而在12年前,这片油茶林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油茶山上杂草丛生,荆棘遍地,因为无人管理,油茶林几乎荒废了。
“看到前人栽下的油茶树就这么荒废了,觉得非常可惜,我们必须把这些‘财富’好好利用起来。”曾友炎说,2010年,他流转了这片油茶林,签下42年的合同。
也就是从这年开始,曾友炎和妹妹曾漾开始了经营油茶林的生活。兄妹俩分工合作,曾友炎负责对外销售,曾漾和丈夫赵树文负责基地内一切事务。
赵树文和曾漾放弃了原来的生意,注册了“燕山家庭农场”,在油茶林的山头一住就是12年,让老油茶树发新芽,吐新芳。
如何将老油茶林基地管好管活管出效益?最终实现村民得实惠?
赵树文和曾漾这对“80后”夫妻动了一番脑筋。
从承包油茶林的第一天起,夫妻俩就要生产纯天然绿色农产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高兴,回头再来。第一步就是改造油茶林。虽说这是一片老油茶林,榨出来的茶油也很香,但茶籽的产量却不高。夫妻俩请来了湘潭县林业局的科技特派员,对低产的油茶树进行换冠嫁接,并砍除杂木,抚育油茶林,提高油茶产量;第二步是发展林下养殖。开展跑山猪、土鸡养殖,给油茶树提供充足的有机肥,实现种养双收;第三步是保留土法榨油,让民间工艺技术榨出高产量、高质量的茶油。
5月28日,在燕山家庭农场的榨油坊,我们看到赵树文正采用低温压榨的方式对茶籽进行压榨,以便更好地保留茶籽中的营养成分。
碾粉。(记者 李新辉 摄)
烘焙、碾粉、蒸麸、压麸、上榨、压榨……每道工序都环环相扣,绝不能粗心大意,稍有不慎,就会直接影响出油率。完成一整套榨油流程,一般需要花费数小时,可谓“慢工出细活”。
压麸。(记者 李新辉 摄)
赵树文说:“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炒油茶籽,炒得太老了,油茶榨出来的油会发黑,炒得太嫩了,水分不干,不便于油茶的收藏。”
恰到好处的压榨手法,加上纯正的土茶籽,榨出来的茶油色泽金黄、香味醇正、营养健康。
压榨出油。(记者 李新辉 摄)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如今油茶林的茶籽年产量也从4000公斤上升到近20000公斤。家庭农场养殖的跑山猪、土鸡和油茶林的年产值加起来,毛收入可达到270多万元,还注册了“燕荆山”商标,已成功打造五大品牌:“燕荆山土茶籽油”“燕荆山土鸡”“燕荆山土黑猪”“燕荆山鱼”“燕荆山农家米”。2020年,燕山家庭农场获评湖南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
除了油茶基地的经济效益节节攀升之外,燕山家庭农场的社会效益也日益明显,为附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和增收作出了较大贡献。
赵树文介绍,油茶林日常抚育、垦覆和管理需要较多人工,尤其是茶籽采收季节人手更紧。油茶籽采收按劳计酬,当地男女老少均可参与,最高峰时每天有200多人,每年发放劳务工资约60万元。
绿链生金,油茶富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燕山家庭农场接下来将把油茶种植基地建设成旅游景区,打造一条“旅油”之路,通过发展油茶加工和特色旅游,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激活传统油茶产业“一池春水”,让老油茶林焕发新生机,真正成为村民的“摇钱树”。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