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

太湖是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从湖形上看,它还是长江流域最典型的大型浅水湖。太湖水域面积多达2338平方公里,在国内淡水湖中排名第三,但平均水深只有1.89米,这也导致太湖蓄水量较少,水质调节能力较低。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1)

但凡事都是利弊共存,这种条件也增加了光能的利用效率,湖区水温更容易升高,渔业生产效率也更高。本世纪初的一项调查显示,太湖的饵料资源非常充沛,2003年时的总鱼产力就已高达2.76万吨。实际的渔获产量也相当亮眼,连年获得3~6万吨的稳定高产,湖区俨然成了一座富饶的“鱼矿”。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2)

据统计,太湖历史上曾记载的鱼类有107种,盛产河蟹、鳜鱼等10多种高档湖鲜,太湖白鱼、秀丽白虾、太湖银鱼更是名声在外,合称“太湖三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太湖的水环境发生变化,一种名为“毛叶鱼”的鱼类逐渐增多,单品产量常年突破2万吨,渔获占比一度高达88%。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3)

在2020年之前的开渔节,太湖渔民驾驶船只围网作业,一网下去能打捞上来60000多斤的毛叶鱼。要注意的是,毛叶鱼的高产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这背后也折射出了不小的隐患。

一网可捞6万多斤,太湖湖鲚的地位如何?

“毛叶鱼”其实是一种地方称呼,其学名是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也是长江刀鱼(长颌鲚,Coilia macrognathos Bleeker)的近亲。说起长江刀鱼,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此鱼是赫赫有名的“长江三鲜”之一,因资源稀少而被炒至天价,一公斤就能卖到成千甚至上万元。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4)

长江刀鱼

在外观上,湖鲚和长江刀鱼极为相似,如果不结合捕捞的地点,很多专业渔民都难辨真假。长江刀鱼和湖鲚均呈流线型,犹如一把上宽下窄的匕首,两者的颌骨长度均超过头部长度,比值也非常相似,前者为1.012~1.524,后者为1.021~1.379,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在经济价值和生活习性上,两者却有着天壤之别。长江刀鱼具有溯河回游的习性,在清明节前后由海入江,骨软如棉,味道细腻鲜美,堪称鱼中上品。而太湖的湖鲚则终年生活在湖区,属于陆封型群体,经济价值低,一般用作河蟹、肉食性鱼类的饲料。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5)

太湖湖鲚的产量虽高,但经济价值很低,对渔民们而言并不一定是好事。值得注意的是,太湖的湖鲚并非一开始就“一家独大”,它的壮大之路有迹可循。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6)

2006年9月,太湖渔民一网捞上6万多斤湖鲚

据渔业部门统计,1993年时,太湖的湖鲚并不占绝对优势,大规格的经济鱼类诸如鳙鱼、鲤鱼等生物量还很可观,占总渔获量的50%左右。但越往后,湖里的大鱼就越少,中小型鱼类反而居高不下,湖鲚逐渐演变为“单产冠军”。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7)

2006年,太湖渔业产量为3.5万吨,有60%以上都是湖鲚,其产量高达2.1万吨。从2008年开始,湖区的管理模式由“单一捕捞”转向“捕养结合”,加大了鲢鳙的放流量,总产量有所提高,2015年时增至5.6万吨。此时,湖鲚的占比减少至45.31%,但总产量仍有2.5万吨之多,与之前相比有增无减。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8)

20多年来,湖鲚一直在太湖的生态系统中占据“统治”地位,数量和生物量都遥遥领先。这背后也反映出了两个棘手的问题:

1,过度捕捞严重,导致鱼类呈现小型化趋势。

各类“湖鲜”都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体型越大、生命周期越长的鱼类就越不容易恢复。和3~5龄才能性成熟的家鱼相比,1龄就能成熟的湖鲚显然更有繁殖优势,适应能力也更强。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9)

不合理的渔具也加剧了小型化。长期以来,太湖渔民一直使用高踏网作为最大的捕捞渔具,当地曾有规定,高踏网只能在9月6日~30日之间才能使用。即便只放开捕捞25天,渔获量就能占到全湖的60%,低龄鱼也被一网打尽。另一种常见的渔具是鱼簖,别名“迷魂阵”,由墙网、身网以及囊网三部分构成,网眼细密,几乎等同于“绝户网”。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10)

2,湖鲚在太湖“占湖为王”,也反映出了水质的富营养化。

湖鲚是一种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动物、藻类、水草等为食。当水中的氮磷含量较高时,浮游生物的密度就越高,这种饵料环境更能刺激湖鲚的爆发性增长。由此可见,“富营养化”对湖鲚的繁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11)

2016年,太湖蓝藻爆发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太湖流域经济快速发展,湖泊水质开始下降,水肥的结果就是导致蓝藻水华频繁发生。每当藻类异常增殖,湖中的悬浮颗粒便急剧增多,透明度变差,水面覆盖一层“绿色油漆”,“营养病”陷入膏肓。

湖鲚太多有哪些不好的影响?

首先,小规格的湖鲚会抢占大部分的湖泊资源,不利于相同生态位下其他鱼种的生存,比如鲢鱼、鳙鱼以及太湖银鱼。其次,湖鲚兼有吞食鱼卵的恶习,数量过多不利于鲤鱼、鲫鱼等鱼类的繁殖,营养金字塔容易失衡。最后,湖鲚过度繁殖还容易导致鱼群结构的畸形化,生物多样性也会趋于单调。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12)

自1951年以来,太湖的鱼类也确实呈现出了减少的趋势。2011年时我国科研人员曾展开一次调查,最终仅在太湖采集到了50种鱼,比历史种类减少了一半。在这背后,湖鲚的失控也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13)

不过,人为放流有望改善这一局面。

从2008年开始,当地坚持举办太湖放鱼节,鲢鱼和鳙鱼在众多的放流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治水、保水的主力军。鲢鳙都以浮游生物为食,和湖鲚属于竞争关系,增加鲢鳙鱼种的放流有望重新“挑战”湖鲚的地位,最终重塑优势种的格局。

据统计,近年来太湖三市放流的鲢鳙等净水鱼苗累计达9.4亿尾,总重量1877万斤,这无疑丰富了鱼种的多样性。另外,鲢鳙不仅能抑制湖鲚,还能改善水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14)

有专家曾算过一笔生态账:鲢鳙鱼苗在投进太湖后,每长0.5公斤肉,平均就能吃掉17公斤的蓝藻。从放流到开捕,每条鲢鳙的生长期约为16个月,平均规格可达1.5公斤。这就意味着,每条鲢鳙长到可捕规格,相当于吃掉了50多公斤的蓝藻。

按照9.4亿尾的放流量来算,理论上捕除的蓝藻将达到4700多万吨!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15)

长江十年禁渔带来新机遇

长江十年禁渔是国之大计,禁渔的范围是“一江,两湖,七河”,一江是指长江干流,两湖指的是鄱阳湖和洞庭湖。

为什么不包括太湖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虑到了河湖的连通性。目前在长江流域,仅剩下鄱阳湖、洞庭湖和长江干流直接相连,洄游通道畅流无阻,渔业资源具有统一性、整体性,因此“一江两湖”需要同步禁渔。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16)

鄱阳湖禁渔见成效

太湖则不与长江直接相连,而是通过湖区东部的支流间接沟通长江。太湖的鱼类资源具有独立性、封闭性,所以没有被纳入十年禁渔的范围。不过,目前的太湖也进入了禁捕期,传统的捕捞渔业变成了新型的增殖渔业,人放天养、以鱼净水成为新模式。

太湖淡水鱼图鉴(太湖的两难)(17)

长江禁渔给太湖的生态修复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湖区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太湖三白”等重要渔业资源的监测和放流;另一方面,则是优化鱼种结构,加强水质管理,多管齐下重绘太湖的生态画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