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喜欢吃过桥米线的原因(云南人胸口永远的痛)

云南人喜欢吃过桥米线的原因(云南人胸口永远的痛)(1)

蒙自信达君悦天下大酒店的过桥米线

世界上只有两种米线:米线和过桥米线。地球人都知道,过桥米线很火,火的一塌糊涂,因为它风靡全国驰骋海外。眼下,各路过桥米线品牌争奇斗艳,并且都致力于发展加盟连锁。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在各显神通激烈拼争的过桥米线江湖,来自山东的过桥米线品牌可谓独占鳌头,而目前在互联网上排行的过桥米线加盟品牌,没有一个品牌的总部在云南,也没有云南人什么事。要知道,过桥米线可是发源于云南蒙自的,但是,云南做不了老大也罢,居然连个大佬都没捞着。如此这般,让过桥米线的娘家人蒙自以及云南很受伤!好尴尬!

去年底,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专门指出:要把过桥米线这张“云南名片”管住、管好。随即,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派出专员走遍全省16个州市,深入行业、企业,对过桥米线的经营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提出了工作方案,并向全省发出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过桥米线经营活动的通知》。

通知要求:在2019年9月底前,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对行政区域内已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且经营过桥米线的餐饮服务经营者进行督促指导,按照分类监管要求进行整改提升。对达到“冷食类食品制售”食品经营项目条件的,要督促经营主体及时变更食品经营项目;对整改后仍达不到“冷食类食品制售”食品经营项目条件的,一律不得从事过桥米线餐饮服务经营活动。

云南人喜欢吃过桥米线的原因(云南人胸口永远的痛)(2)

红河州的大厨在给客人演示过桥米线的食用流程

消息一出,行业市场为之一振。

如此鲜明而又坚决的政令,体现了党委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警惕。另一个层面,也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过桥米线这一“云南名片”保护好、发展好的愿景。

今年4月24日在“云南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微信公众号上推发的一篇文章标题这样说:“首期过桥米线规范经营及烹饪技艺传习班正式开班,全省保护、传承和发扬过桥米线品牌正在行动中”。5月22日,这个传习班的课堂来到了过桥米线的故乡红河州蒙自市,来自州内、省内、国内的过桥米线经营者们纷纷前来学习。

只是不知道,课堂现象能不能真正实现“行动”初衷。很显然的一点是,到今天来提过桥米线的保护和传承,总感觉有点后知后觉。

百年前发源于云南红河蒙自的过桥米线,因为独特的品尝方式、鲜美的口感及其所承载的情感文化赢得了推崇,而在上世纪90年代蒙自人江氏兄弟在昆明创立了“桥香园”品牌之后,过桥米线的门店在云南大地春笋般的生长。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过桥米线“跨”过红河,“略”过云南,“漂”到海外,并且不管在那里落地,都能迅速虏获无数人的舌尖。

云南人喜欢吃过桥米线的原因(云南人胸口永远的痛)(3)

哈尼姑娘展示蒙自过桥米线

不过值得深思的是,尽管过桥米线能够一路“过桥”跑步走天涯,但相比较洋快餐和来自福建的沙县小吃等知名餐饮品牌,好像缺失了什么。

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等类洋快餐用一只鸡和一堆面确立了世界餐饮业的连锁领袖地位,并创造了门槛权力,人家靠的是全球一律的标准化。沙县小吃用一碗馄饨和一碗拌面就能够植根全国的大街小巷,通过创业扶持一度打破当地三农坚冰,人家靠的是政府职能力量携手行业组织实施的品牌商标战略。

想要加盟洋快餐,你不但要掏大把的钞票,还要通过门店落地处的各种数据指标审核。想要加盟沙县小吃,你就得跑到沙县培训,还得购买人家的主要食材。毫无疑问,洋快餐的老板永远是美国人,沙县小吃的老板永远是沙县人,他们都不会丢掉利益主体的地位。那么,过桥米线呢?

尽管,蒙自人江氏兄弟所创立的过桥米线品牌“桥香园”曾经风生水起名噪一时,并成功踏上了加盟连锁征程,其歌舞伴餐的文化演绎模式也一度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关切。只是,在历时数年的的权、产诉讼风波之后,位于蒙自同德广场有着旗舰形象的桥香园店被迫于2015年关门歇业,由此带来的内忧和外患都让蒙自过桥米线的牌子很受伤,很受伤。如今,同德广场那尊纯锡制的镇店之宝“天下一碗”显得暗淡而又冰冷,人们也渐渐遗忘了桥香园曾经留给蒙自的视觉和味觉经典。

尽管,蒙自市政府举办过数届过桥米线文化节,表面上看,“以节带产”的决策愿望收效十分明显,因为在此后,无论在红河州、云南省,还是在省外甚至是国外,过桥米线的规模效应显而易见。但事实上,除了红河州和云南省其他地区,全国范围内以及世界范围内的过桥米线经营者似乎都不太把“谁是过桥米线的主人”的问题当一回事。究其原因,一直以来,过桥米线既没有制度层面建立起规范化标准化的门槛,也没有从商业层面实施过切实的商标品牌战略。所以,在任何地方打着“云南正宗”或“蒙自正宗”旗号复制的过桥米线店,即便每天都享受着数人与数钱的快乐,但人家都不需要为“蒙自”或“云南”买单。以至于,时至今日,蒙自或是云南都很难享受到过桥米线“走出去”的商业红利。

尽管,蒙自当地有不少老字号过桥米线店,但他们压根就没有迈出过“走出去”的步伐。

保护意识太弱,营销能力太弱,这些,都使过桥米线的品牌资源严重流失。“名片”没有获得效应,过桥米线成了云南人胸口永远的痛。

要说有亡羊补牢之举,那就是,云南向过桥米线市场亮出了制度利剑,动起了真格。新的制度将不仅严格审查米线生产加工的资质,追溯冷食材料的出处,还明确了汤品的温度标准。

而在行业里也传来了这样的消息,今年初,云南个旧的一位矿老板从法院那里以5000万重金拍下了蒙自同德广场商业部分地块,随即再度掏腰包将原来的蒙自桥香园店进行重新装修,这里将依然经营过桥米线,新业主打造的“桥天园”过桥米线店预计年内可开门迎客。而享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的蒙自王记菊花过桥米线创始人王丽珠,目前正与一位当地的餐饮大佬磋商共创蒙自老字号过桥米线品牌。

对于广大的蒙自或者云南的过桥米线经营者来说,新政带来了修善其身并且打造具有文化内核和市场感召力品牌的契机。

而对于蒙自甚至全云南的民众来说,希望“浪迹”天涯的过桥米线永远姓“蒙自”,姓“云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