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区下庄村(下庄村的幸福路)

来源:人民日报

延平区下庄村(下庄村的幸福路)(1)

图为下庄村新貌。巫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三月的下庄,春暖花开,游人渐多。正午时分,毛相林带着游客体验下庄路。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蜿蜒前行,行至路旁一处刀削斧劈般的绝壁时,毛相林示意司机停车。

毛相林抬头仰望明晃晃的绝壁,指着远处丛林中若隐若现的一个洞穴,对游客说:“那是我们修路睡过的岩洞。”然后走向公路外沿,俯瞰深不见底的山谷,只见树木茂密,云雾升腾。毛相林伫立在原地,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半晌才说出一句话:“这里长眠着为修路而献身的六位兄弟。”

回到车上,毛相林缓缓神,一字一顿地说:“每次经过这里,我都要下车和他们说说话!”

毛相林要说的太多太多:路修通了,村里脱贫了,乡村旅游做起来了……

下庄村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小三峡深处,整个村子被“锁”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坑”之中。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一千一百多米,被外界称为“天坑村”。村民们去巫山县城,须经逼仄的古道翻越悬崖,一来一回至少四天。在这条险象环生的山路上,行路难,也充满危险。以前,许多村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大山,没见过公路……

闭塞的交通一直是下庄村发展的“痛点”。水果、药材无法运出去销售,猪羊赶不出山没法变现,重病村民出村就医困难重重,山外的姑娘说啥也不往下庄嫁……

“毛支书,能不能想法修通出山路啊?”1996年,时任村支书的毛相林经常听到村民们这样提议。毛相林深知村民的心愿,他自己也做梦都想修路。可修路并非易事:财力、物力、人力、技术都须具备。下庄除了少许劳动力外,其它要素都奇缺。

1997年,毛相林在县里参加干部培训,看到外面的村庄都是大路通汽车、村村有产业的景象,既羡慕又忧虑:下庄什么时候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培训结束回家那天,毛相林坐在下庄村“井口”上,望着四周的群山,俯瞰“井底”零星分布的房舍,想到没有女孩愿意嫁到下庄村来,猛然意识到:再这样下去,我们或许就是最后的下庄村人!

“修路!”在随后召开的群众会上,毛相林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能行吗?”“修得通吗?”虽然是村民们盼了好久的事,但真提起修路,大家的第一反应还是忧心忡忡、难以相信。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毛相林激昂的话语激起了村民的斗志,乡亲们纷纷高举手臂回应:“同意修路!哪怕脱层皮也要修!”

修路需要大量资金。当时,下庄村公路还没有列入全县规划,资金需要自筹。然而乡亲们本就贫困,想要筹齐修路款谈何容易?毛相林豁出去了,他做通母亲的工作,拿出为母亲攒下的七百元养老钱,作为启动资金。在毛相林动员下,村民们纷纷主动捐款。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不等的零钞,累积成一千四百多元的修路款。

1997年冬天,毛相林和村民带着钢钎、铁锤、锄头、撮箕进山,开始向悬崖绝壁挑战。

无路难,开路更难。没有大型机械设备,毛相林带着青壮年在悬崖上腰系绳索,像荡秋千一样打炮眼;高山绝壁没有人家,毛相林和村民们一起在半山腰打地铺、睡岩洞。为早日修通绝壁路,毛相林最长一次在工地三个月没回家。

然而,先前筹备的修路物资很快便所剩无几。怎么办?情急中,毛相林想到了贷款。他赶往信用社,用自家养的猪作抵押,以个人名义贷出第二笔修路经费。全村老少齐上阵,钢钎大锤震天响,在悬崖上艰难地一寸一寸向前推进。

尽管做了很多安全措施,但毛相林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钻炮眼的黄会元被山上的滚石砸下悬崖,撬石头的沈庆富被松动的岩石砸下山谷……先后有六位村民为修路献出了宝贵生命。

从不轻易掉眼泪的下庄人哭成一片。这是修路以来遇到的最大挫折。到底是继续修还是中途放弃?在毛相林犹豫不决的时候,黄会元的老父亲拄着拐棍说:“儿子出事后,我哭干了眼泪。但光伤心有什么用,路还得继续修啊!”见毛相林面露难色,老人把拐棍杵得“砰砰”响:“儿子走了,我这把老骨头来顶替儿子!我们下庄人不是贪生怕死的人。”

老人的举动让毛相林和村民们重拾信心和勇气,继续吊起箩筐打炮眼,手脚并用爬悬崖,钻山爬坡背物料。县里获知情况后,也调集资金和技术力量支持下庄村修路。2004年4月,历时七年,毛相林以“愚公移山”般的决心和毅力,带领村民终于在几乎垂直的绝壁上凿出了一条八公里的“天路”。

路通的那天,毛相林找来一辆车,把这条路从头走到尾。走到终点时,毛相林大声对着乡亲们、对着群山说:“今天我们终于把这条路修通了,我们没有辜负逝去的兄弟们。”

路修好了,更要养护。每年春冬两季,毛相林都带着村民们在公路上重新集结,义务养护公路。

2016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硬化路延伸到每家每户。路通了,村民出行方便了,但发展中的无形之山如何开凿,再次压在了毛相林的心上。

“居住偏远、产业空虚、群众困难”是下庄村脱贫之难的真实写照。毛相林明白,要脱贫致富,除了修路还得发展产业。为了摆脱贫困,他又一次带领全村群众“开山凿壁”,要开出一条“致富路”!

村民多年来一直种植玉米、红苕、洋芋,这些作物只能填饱肚子,很难发家致富。毛相林开始不断尝试新的产业。听说外村种漆树有赚头,他风风火火从外面运来两万株漆树苗栽种,没想到漆树在下庄“水土不服”,当年夏天全干死了;眼见其他村养蚕赚了钱,他又动员村民栽桑树,产出的桑叶却不合蚕宝宝的胃口,蚕全部夭折。后来又依葫芦画瓢养殖山羊,还是没成功。

一次次失败,让群众意见很大。毛相林没辩解,把委屈和苦楚往肚子里咽。那些天,毛相林整天窝在家里。见丈夫情绪低落,妻子“激将”他说:“这点打击就受不了?修路的劲头哪去了?搞产业就像买鞋子,合脚的才是最好的……”妻子的话让毛相林陷入深思。是啊,产业要找对路子,不能“病急乱投医”。想到这些,毛相林释然了。

有了前车之鉴,毛相林没有再急于引进产业,但满脑子都在想点子、找出路。他先是发现大宁河岸边农户种植的西瓜味道不错,联想到下庄海拔低,山脚下便是河谷,种西瓜没准能行。他自家试种了两分地,收成不错,一批村民“试吃”之后觉得这条路可行,便跟着毛相林一起种。西瓜销路不错,但村里耕地有限,没法大面积种植西瓜。2014年,毛相林又请来市县农业专家对下庄村的土壤、环境等进行全面“体检”,确认本村最适合发展柑橘种植产业。但村民却下不了决心,一方面担心种植技术不过关,另一方面担心销售,怕丰产不丰收。为打消村民的顾虑,毛相林叫回在外打工的儿子,学习种植技术后在村里义务担任技术员,同时自家带头种植八亩柑橘。

在毛相林的带动下,2015年,全村栽种柑橘五百亩。四社贫困户陶朝桂当年就种植七亩柑橘,第三年柑橘挂果后,又种植了十亩。毛相林劝她少种点,怕她忙不过来,她却说:“政府这么支持帮助我们,我们自己也要攒劲使力呀,我可不愿一直当贫困户!”看到村里柑橘畅销,已搬迁到外地的村民黄光清、杨亨满又回到村里,将荒了多年的农田种上柑橘。几年下来,全村种植柑橘达六百多亩,每年增加收入两百万元左右。

2015年,下庄村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下庄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一万三千元,是修路前的四十多倍。

下庄村脱贫了,但是毛相林仍未满足。他想,能不能将下庄“远处有山,山下有水”的地势变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毛相林的想法得到县、乡两级支持。2018年,县里将下庄列入乡村旅游示范村,启动建设具有三峡山村特色的休闲度假胜地。

乡村旅游需要人才,特别是需要有知识、有见地、有干劲的年轻人。每年过年,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家,毛相林都挨家挨户上门,向他们讲述这些年来下庄村的变化,描绘下庄村美好的未来,请他们回来为家乡的振兴出力。没回来的,他就一个一个地打电话争取。在他的努力下,二十九岁的毛连长回到村里做电商,销售柑橘、西瓜等土特产;二十七岁的彭淦是村里走出去的第一批大学生,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教师……

为激励年轻一代继续奋斗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下庄村老一辈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在村文化广场边建成,广场上立起“下庄筑路英雄谱”。每次经过这里,毛相林都要驻足许久,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修路的情景,在心里一遍遍缅怀逝去的兄弟。

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毛相林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那一刻,北京会场的掌声和下庄村民的掌声同步响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